首页 理论教育 溶蚀作用在次生孔隙形成过程中的定量分析

溶蚀作用在次生孔隙形成过程中的定量分析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图中可以看出,3类储层在早成岩A期和B期,孔隙度演化路径类似,都是原始孔隙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下大幅降低,最低达到3%。通过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式图可知,孔隙度在早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下,储层的储集性能大大降低。图6-17溶蚀作用在孔隙度演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

溶蚀作用在次生孔隙形成过程中的定量分析

王瑞飞在《地质学报》里发表的《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为例》中提到一种孔隙度演化史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把成岩过程简化成4个阶段,使用的参数主要是物性分析数据和薄片镜下统计的各项参数。该方法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因此本书中在探讨溶蚀作用对次生孔隙形成的定量分析过程中采用了该方法。

根据物性数据统计和镜下薄片统计情况,可将储层分为溶蚀不发育、溶蚀中等发育和溶蚀非常发育3种类型,并将三类储层的各类参数进行了设置(见表6-1)。

表6-1 3种储层类型参数表%

根据表6-1的参数可计算出3类储层的孔隙演化过程,并绘成图6-17。从图中可以看出,3类储层在早成岩A期和B期,孔隙度演化路径类似,都是原始孔隙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下大幅降低,最低达到3%。但在进入中成岩A期后,3类储层孔隙度演化路径发生了变化,溶蚀不发育的储层,孔隙度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基本在3%;溶蚀非常发育的储层,在酸性流体的溶蚀下,孔隙度快速上升,可达到13%;溶蚀中等发育的储层,孔隙度演化轨迹位于两者之间。(www.xing528.com)

通过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式图可知,孔隙度在早期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下,储层的储集性能大大降低。如果后期酸性流体没有进入的储层,则储层物性不会发生提高,储集性能很差;如果后期酸性流体能够进入储层,则溶蚀现象普遍发育,储层物性明显改善,成为相对优质储层,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因此,溶蚀作用是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决定性作用。

图6-17 溶蚀作用在孔隙度演化过程中的定量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