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演化的定量计算方法,主要参考王瑞飞的恢复方法。
4.4.1.1 原始孔隙度恢复
根据孔隙类型主要控制因素,对延长组长6段孔隙演化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原始孔隙度的求取利用Beard和Wely提出的恢复砂岩原始孔隙的计算公式:
φ1=20.91+(22.9/So)
式中,φ1为原始孔隙度(%);So为分选系数;So为特拉斯克分选系数[Trask=(Q1/Q3)1/2];Q1为第一四分位数,即相当于25%处的粒径大小;Q3为第三四分位数,即相当于75%处的粒径大小。
也可以根据薄片镜下分选特征对分选系数进行估算,其标准为:①So<2.5,分选较好。②So=2.2~4.0,分选中等。③So>4,分选较差。
4.4.1.2 压实后孔隙度恢复
恢复压实后砂岩剩余粒间孔隙度主要用于评价压实作用对原生粒间孔的破坏程度。压实后剩余粒间孔隙度(φ2)可根据胶结物含量,粒间孔、溶蚀孔的面孔率与物性分析孔隙度的关系求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现今孔隙中的胶结物溶孔,其形成过程是先形成胶结物,后期溶蚀是对胶结物的溶蚀。胶结物溶孔所占有的空间是砂岩压实后剩余粒间孔的一部分。
式中,胶结物含量为样品岩矿分析的胶结物百分含量(%);物性分析孔隙度为样品进行物性分析所得到的孔隙度值(%)。
压实损失孔隙度=φ1-φ2;(www.xing528.com)
压实孔隙度损失率=(φ1-φ2)/φ1
4.4.1.3 胶结后孔隙度恢复
砂岩压实、胶结、交代后的剩余粒间孔隙度(φ3)即为物性分析孔隙度中粒间孔隙所具有的孔隙度。
胶结、交代损失孔隙度=φ2-φ3;
胶结、交代孔隙度损失率=(φ2-φ3)/φ1
4.4.1.4 溶蚀后孔隙度
次生孔隙度(φ4)是指总储集空间中溶蚀孔所占据的那部分储集空间。
溶蚀后孔隙度(φ4)=φ3+φ4
溶蚀作用增孔率=φ4/φ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