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6~长8段砂岩的成分成熟度较低,骨架颗粒中含有大量的长石和含长石的火山岩屑。这些颗粒中的长石成分,在酸性环境下,极易发生溶蚀,并产生自生高岭石矿物,与石英次生加大和各类溶蚀孔隙,密切共生(附图Ⅸ-1)。自生高岭石形成机制主要与长石等铝硅酸盐的溶解有关,无论是钾长石、钠长石还是钙长石,其溶解的主要产物均有高岭石,基本反应方程是:
2KAlSi3O8(钾长石)+2H++H2O=Al2Si2O5(OH)4(高岭石)+4SiO2(硅质)+2K+
2NaAlSi3O8(钠长石)+2H++H2O=Al2Si2O5(OH)4(高岭石)+4SiO2(硅质)+2Na+
CaAl2Si2O8(钙长石)+2H++H2O=Al2Si2O5(OH)4(高岭石)+Ca2+(www.xing528.com)
工区内高岭石平均含量为2.68%,相对于0.29%的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等中生界地层和0.94%的台北丽水凹陷古新统地层的高岭石含量的平均值明显偏高,指示本区的溶蚀现象非常普遍。自生高岭石在工区内的存在形式:第一,分布于长石溶解后的次生孔隙(溶蚀扩大粒间孔)中,自生高岭石被流体搬运的距离较短;第二,长石溶解后的自生高岭石多呈书页状、蠕虫状集合体赋存在粒间孔隙中,自生高岭石被流体搬运距离较远。
高岭石转化消失的深度区间可从数百米至数千米,温度区间也较大,其稳定性并非严格地受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与介质的地球化学环境即pH及离子浓度有关。在酸性介质中,高岭石保持稳定,即使温度升高、压力增大,也不会向蒙脱石、伊利石转化。若pH增大,从酸性介质到碱性介质,高岭石的稳定性减小,若有K+离子存在,则转化为伊利石;若有Ca2+,Mg2+,Na+离子存在,则转化为蒙脱石或绿泥石。因此,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的相对变化可以为判断储层所处的成岩环境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