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区域地温场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区域地温场特征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成岩场特征包括盆地类型、构造演化阶段、沉积充填样式、地温场、压力场等宏观特征,特别是地温场是区域上控制油气储集层成岩演化的重要制约因素。碎屑储集岩成岩作用主要受控于埋藏热效应和构造侧向挤压力,而前者又主要受控于盆地地温场特征。总之,目前对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属于抬升冷却型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不高,属于中温型盆地已达成共识。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区域地温场特征

区域成岩场特征包括盆地类型、构造演化阶段、沉积充填样式、地温场、压力场等宏观特征,特别是地温场是区域上控制油气储集层成岩演化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盆地类型的差异,例如中国东部的拉张型裂谷盆地,地温梯度较高,多处于中—高地温场,而西部为多构造旋回的挤压型盆地,地温梯度较低,属低地温场,以及不同构造和沉积、成岩环境的差别,控制了储集层的分布、性质以及成岩演化进程等方面。

碎屑储集岩成岩作用主要受控于埋藏热效应和构造侧向挤压力,而前者又主要受控于盆地地温场特征。由于盆地地温场高低不同,导致储集层的埋藏深度有很大差别,高地温区储集层的埋藏深度浅的只有几百米,而中西部盆地属低地温区,如塔里木盆地含油气储集层的埋藏深度可达6000m左右。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平缓,主要产油层系为延长组,其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与盆地地温场关系最为紧密,目前储层埋藏深度多在1000~2000m范围内。

在国家“八五”攻关期间,梁恕信等对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进行了详细研究,之后孙少华等也对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较低,约为2.80℃/100m,大地热流值较低,为60~63mW/m2,属于中温型盆地,目前根据最新资料校正为2.93℃/100m。此后,任战利等运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如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包体测温等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认为在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较高,可达3.6~4.80℃/100m,存在异常地温演化阶段,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减小,盆地抬升,地温降低,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属于抬升降温型盆地。

赵孟为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庆36井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运用不同方法恢复了盆地中生代古地温梯度,认为古地温梯度可达35~57℃/km,高于现今地温梯度。

鄂尔多斯盆地地温梯度的横向变化趋势,总的特征是地温梯度等值线在盆地北部和南部近东西向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东部呈南北走向,在盆地中部以北东方向延伸,地温梯度等值线西密东疏,并显示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见图4-1、图4-2。

图4-1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与深度关系(www.xing528.com)

图4-2 鄂尔多斯盆地地温梯度分布

从图4-2中可以看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地温梯度在2.2~3.1℃/100m的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2.9℃/100m,与平均地温梯度为3.6℃/100m的华北盆地和平均地温梯度4.2℃/100m的松辽盆地相比,鄂尔多斯盆地的地温梯度比较低,而且分布比较均一。

根据盆地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以及构造活动及火成岩活动等周次确定燕山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此次构造热事件在华北区普遍存在,在地温场上表现为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值升高。此次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对油气生成、运移、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加速了天然气的形成,使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在中生代晚期大量生成天然气并发生运移和聚集,天然气生成高峰期晚。此外,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抬升冷却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在20~23Ma前发生了一期抬升冷却事件,盆地在中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盆地东部抬升早,西部抬升晚,盆地东部伊陕斜坡抬升速率明显大于天环向斜。在20~23Ma前发生了一期快速抬升的冷却事件,地温梯度减小及地层地温降低,有助于天然气出溶成藏。万丛礼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构造热事件与油气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构造热事件不仅仅改变了盆地的温度场,而且还大大改变了流体压力场、构造应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对油气形成和演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极其复杂的。相应的由盆地地温场主导下及其他“三场”的综合影响下,三叠系延长组碎屑岩储层的在不同构造单元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成岩演化路径和储层面貌。

总之,目前对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属于抬升冷却型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不高,属于中温型盆地已达成共识。这是本项目研究鄂尔多斯延长期湖盆中部长6、长8储层特征的基本地质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