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的钢铁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充其量是些小型的手工作坊,主要是铸造、或打制、修理一些生产、生活用具。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了一些集体性质的“铁业社”,也仅仅是服务于当地的生产生活,没有像样的规模企业,到了70年代,县内方有了小型的国营厂子,但规模也不大。主要涉及到钢铁的铸造、轧钢、锹镐的生产等方面。
铸造业 新中国成立前,我县民间铸造业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自20世纪30年代起,铸造、锻造业就在县域兴起。除倴城城里的“四合铧炉”“福德铧炉”“幺家铧炉”以外,在曹营、宋各庄、潘庄、麻各庄等地就出现小烘炉128盘,主要生产锄板、锹、镐、镰刀、铧犁等小型农具。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这些民族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大部分被迫倒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进攻解放区,本县的大部分手工业作坊也都下马,剩下的也就是柏各庄的张仙庄、司各庄等地的铁业社,隐蔽地生产一些地雷、手榴弹等军工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县办工业在农机、机械维修中,均设有铸造车间。据统计,有10多家铁业社和机修厂,主要生产小型农具和一些生活用具。
进入20世纪70年代,铸造业由小农具逐步转向较大型的铸造和修理配件。
1972年,拖拉机修配厂及后来的农机修理制造厂,使用大锤砸的方式,生产出第一台单油缸推土铲,但还不能生产推土铲的铸钢件。1974年,以该厂的技术员罗马为主,带领一些工人开始研制铸钢炉,次年7月,100千瓦可控硅中频感应电炉研制成功,本县开始有了铸钢生产。
1976年,在杨岭原铁业社基础上,改造成滦南县阀门厂,以生产低压阀门为主,1978年生产70多吨。1979年,农机修理制造厂又研制成功500千瓦可控硅中频感应电炉,并经省级鉴定,获河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扩大了铸钢生产能力。除了生产推土铲以外,还生产拖拉机的推动轮、支重轮、引导轮和高猛链轨板,铸钢车间逐步成为该厂的主要生产车间。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该厂逐步摆脱了“以支农为主”的办厂思想,从单纯的农机修造转向承揽全国各大厂矿的铸钢件加工业务。(www.xing528.com)
1984年7月,滦南县轧钢厂投资61.9万元,增加了炼钢车间,有1.5吨电弧炉2台,次年5月投产,年产钢坯3000吨。在此基础上,又于1986年用5吨电弧炉更替了1.5吨电弧炉,既消化了废钢,又解决了钢坯原料不足的问题。农机修理厂也于1986年底新增一台0.5吨电弧炉,生产加工能力逐渐扩大。
到1987年,全县有轧钢厂、农机修理厂、农机厂、矿山建材机械厂、第二制锁厂(原铸造配件厂)、玛钢厂、机械厂、机电厂、农机修造厂、金属制品厂等十几个厂设铸造车间,可承揽各大厂矿各种不同规格的铸钢、铸铁机械配件加工业务。
1994年,经委系统投资1500万元筹建62立方米高炉2座,成立了滦粤钢铁有限公司。1999年11月,滦粤钢铁公司实施租赁经营,成立了合利钢铁厂。2000年,合利钢铁厂投资4040万元进行氧气站改造、扩容,新上氧气站一座及连铸生产线,于当年完工,年可增产钢10万吨;投资4000万元上马179立方米高炉1座,年可增产钢10万吨;投资1000万元进行电路扩容,达10吨/台。2001年,合利钢铁厂投资达1500万元新建环烧生产线,投资600万元进行转炉技术改造。2003年,该厂投资3000万元新上板坯连铸项目,年生产能力达钢坯50万吨,利税达4000万元。投资1300万元上高炉烧结项目,年可烧结矿石49万吨,产铁36万吨。投资5000万元新建6500立方米氧气站一座,上6500立方米制氧机一台,每小时可制氧气6500立方米,2004年7月30日投产。2005年,钢锭产量达68737954吨。
(张浩洪、杜盛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