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翔(1873~1960),字采丞,又字彩臣,号濡溪或濡西,滦南县邱营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1960年4月,享年87岁。
张凤翔兄弟4人,长兄凤鸣考中秀才后继承父业,执教私塾,二兄早亡,四弟凤来操持家务,凤翔行三。凤翔自幼随父亲张遇清就读于家馆,非常聪颖。光绪壬寅(1902)科中举,宣统二年(1910)会考,考取一等,任邮传部主事(六品),不久升为员外郎(五品)。辛亥革命后回乡。民国二年(1913)被任命为滦县教育科科长,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和尔虞我诈的现象而辞职。民国三年(1914)考取普通文官,任北京税务处候补委员,同时兼任蒙满院总裁哈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的秘书。郡王重先生文德兼备,请入府内教福晋(王妃)、侧福晋读书,兼教贝勒、贝子。1933年长城抗战后回家乡,任《滦县志》总修。修完县志后,又去北京任《时报》社文书,兼教郡王府专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家乡任滦县参议会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为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滦县、乐亭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4月在家乡去世。
张先生生长在教育世家,其父张遇清是永平府的知名秀才,在家乡很有威望。当时,其所在的邱营村和邻村乐营村因地边儿打官司多年争执不休,找张遇清说和,他二话不说割自家地补足差数,使乡里和睦,受村人赞誉。他在家开大学馆,许多读书子弟宁可不入海洋书院(县属),也要进他的书馆就读。遇清先后教出了曾瑞亭、靳瑞婷、张化庭等18名秀才。张凤翔中举后,也教大学馆,先后又教出刘克树、陈凤起等5名秀才。邱营张氏学馆多出秀才,琢玉成器,传为美谈。
张凤翔十分关心家乡教育的发展,对学校办学也多有帮助。如乐营小学因办学经费紧张,当时学校没有一架风琴,老师们对音乐教学十分不便,张凤翔得知后,主动把自己一架崭新心爱的上海凤凰牌脚踏风琴捐给了学校。
在张凤翔当邮传部主事、北京税务部任职时,家境较好,买了一头牛拴在门口树上,谁要用牛只管说一声便可牵走。有一次,凤翔岳母代管家务,见有人牵牛,忙追出来说:“你们可要想着喂呀!”大家听了传为话柄。
1933年,一些绅士想在乐营海眼寺办学堂。受到寺里和尚和一些人的反对,久拖不决。张凤翔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刘佐周。刘佐周是个汉奸,他刚到滦县任保安总队的总队长,正在收买人心、沽名钓誉。张凤翔抓住他这个心理,便去滦县城里找他,一提到借用海眼寺址办学堂的事情,刘佐周一口答应,并说:“谁要捣乱,就去人把他栓来!”群众拥护办学,加之又有一些绅士出头,很快促成了决定办学章程的会议。在各村士绅和有关人商量时,海眼寺和尚拿出个事前写好的办法来。张凤翔一看,写的是香火地80亩仍归寺里,乐营集市的案子底钱还归寺里收入等等。办学堂经费主张谁上学谁花钱,或者均摊在土地上。张凤翔心里明白,寺里的香火地多年都是乐营几家说了算的人家种,各得好处。案子底钱归和尚,现在要改变这个办法,必然会伤及一些人的利益。张凤翔越看越生气,“咔嚓嚓”把那张纸稿撕个了稀巴烂,乐营李养浩见了气得直跺脚:“采姥爷一手遮天,还商量啥?”因意见分歧,会议一时陷入僵局。王营绅士王述之见状说:“我成了一对联,大家听‘张采丞无一采纳当场撕草;李养浩不思养气滚地撒泼’。”王述之见景生情的一副对联,既给张凤翔一个有力的支持,又改变了尴尬的局面,气氛由此变得轻松起来。李养浩等知道众怒难犯,也就说:“办学堂是好事,别因为办好事伤了和气!”当即大伙议定:寺里香火地收入,乐营集所收案子底钱作为办学经费,学校设在寺的后院,和尚仍住在寺里。1943年该学堂发展为乐营高级小学。
张凤翔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墨迹遒劲,擅长格律诗,笔力深厚,才思敏捷,情景交融,诗中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如他在《咏莲台寺》诗中写道:“古刹菩提擅胜名,层台环抱小篷瀛。蒲团梵静钟声动,宝鼎香沉篆影轻。绿润稻田春欲暮,碧浮花港雨初晴。遥看云树苍茫里,佛阁参差夕霭平。”他以精湛的诗句描绘了家乡小贾庄莲台寺夏日的胜景,诗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片爱乡之情,跃然纸上。
张凤翔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正是社会变革动荡时期。他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东三省沦陷,冀东人民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时期。《塘沽协定》签订后,家乡滦县处于“非战区”,国民革命军撤出,共产党的势力处于地下,土匪恶霸横行,民不聊生,城乡一片萧条冷落。为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托物言志,抒情赋诗,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未来。如他在《游石佛寺》诗中写道:“浩淼濡溪水,‘增’人感慨多。愁看今世界,犹是古山河。台榭唯残础,光阴叹逝波。劫灰看遍地,何日息兵戈?”面对家乡的濡水(滦河),滦城屡遭兵燹,危楼台榭变成残垣断壁,他从心灵深处发出了“何日息兵戈?”的呐喊,迫切希望停止战争,还家乡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
张凤翔一生酷爱书画。绘画师宗宋、元仿古山水,并继承其传统技法。其作品笔墨简练,意境深远。他常以家乡景色为题作画,画中配诗,描绘家乡的美景,尤以画濡西山水为主,有《濡西诗画集》传世。民国年间所修《滦县志》所载“滦县十二景山水画”就是他的代表作品。其一生的作品有:《拳石斋诗集》2卷、《历史名人字号韵编》2卷,精心制作《摹诘遗意》画册,《松声泉韵图》长卷传世。存《濡西诗画稿》和《濡西山水画集》2卷。与孙允谟、王人文书画合璧作品于2002年见诸北京瀚海拍卖会。(www.xing528.com)
张凤翔书法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法,犹得董其昌真髓。真草隶篆无所不通,又擅长草书,笔道圆润秀丽,一丝不苟。有《青光片羽》《诗品》等墨迹留存于世。他还收藏了许多历代名人字画、碑帖、古文典籍,可惜毁于十年“文革”浩劫。
其总修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滦县志》受到史学界的高度赞誉,赞其“识通中外,学贯古今,笔削精严,考据详尽”,《滦县志》里面浸透着张凤翔苦心孤诣、焚膏继晷的心血。这部县志被誉为内容丰富翔实的冀东百科全书,该书共分为18卷10志113目,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详略得当,博而有序。第一卷《纲要》、二三卷《地理志》、四卷《人民志》、五卷《建置志》、六卷《政事志》、七卷《赋税志》、八卷《教育志》、九卷至十三卷《人物志》、十四卷《实业志》、十五卷《物产志》、十六卷至十八卷《故事志》。
在其总修的《滦县志》中,有些观点至今仍为真知灼见,发人深省。
张凤翔一方面惊呼:“中国今日,人满为患。”一方面又强调“人才乃建国之本”“国家之元气”。他以超前的眼光看到“中国人口太多,而人才甚少”的巨大矛盾,因此强调“中国人口繁多,需要力求控制”的真知灼见,谆谆告诫国人:“人口繁多,民生凋敝”,“生产不增,需要超过供给,农户敷不应用,显而易见。”因此“(人口)长久不更,凋敝正未有艾也!”言外之意,人口非控制不可,80多年前,就敲响了计划生育的警钟。他还强调“教育为救国根本要图”,而“师范为教育之母”。为此,书中对兴学重教的冀东先人多有赞誉。
在《滦县志》中,张凤翔亲撰《辛亥滦州起义始末》《詹天佑氏修造滦河铁路桥始末》,因犯忌,被日伪当局强行删纂,他极为愤慨,欲去天津力争。县志局长薛兆麟先生十分爱惜人才,唯恐发生意外,挺身而出去省里辩理,后被日伪当局所害。张先生称辛亥武装起义的战士为“革命军”,在当时政治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没有一定的胆识是做不到的。张凤翔先生是最早肯定滦州起义的进步人士,并为弘扬滦州起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60年4月,张凤翔去世,滦县人民政府在他的家乡为他召开了追悼会,肯定了他对革命作出的贡献。
(杜盛兰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