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荀悦《申鉴》)的说法。这是说天子和诸侯有什么大事,都要到庙里祷告,祈求神灵的保佑,此处的庙指宗庙。古代大夫以下所建的庙称家庙,也就是后来的祠堂。祠堂系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奉祖先牌位,按时祭祀,称氏族宗祠;二是供奉有功德之人的塑像,以按时祭祀,称功德祠。在封建社会,每个大的宗族都有祠堂,一族合祀者为宗祠,大的宗祠甚至是数县范围内同族人合建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分出各支,所建祠堂为支祠。根据经济条件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有的家庭也设置祭祀场所,将直系祖先的神主牌位供在一间小屋的一张供桌上。德高功显的官吏或积德行善的地方名人也有建祠祭祀的。
祠堂是祭祖的圣地,也是宗族议事、执事的重要场所。它象征着家族的和睦团结。可以说,它是一根维系封建家族关系的纽带。
宗谱,亦称家谱、家乘,它在宗法家族组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宗谱是记载宗族或家族谱系的书册,一般供奉在家祠(祠堂)内,里面记载着该族的宗祠、世系。
古代有专掌贵族世系的官员,魏晋时朝廷设谱局,管理土族的家谱。宋明以来,亦可私人修撰家谱,家谱中记载全族的世系源流、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以及祖宗坟墓和族产公田的数目方位,有的附有族规,家训。尤其对族人的历史业绩更是大书特书,以光宗耀祖。这样,家谱起到了防止血缘关系混乱,即所谓异姓乱宗的作用,又有利于解决族内和族际间的各种纠纷。家谱还要不断进行续修,有的宗族规定“族谱十年一修”,有的则要求“谱宜卅年一修,若不尊此,即属不孝”(《民国浦城高路季氏宗谱》卷1《家训》)。
我县档案局存有两部家谱,堪称是我县历史上的最完整、最系统、文字水平最高的两部家谱。一部是王官寨村王姓的《滦县王氏续修宗谱》,另一部是大二里庄吴姓的《吴氏家谱》。
宗祠并不是每个家族都建,家谱也不是所有家族都修,建宗祠修家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属于名门望族,二是同一家族相对集中且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王氏宗祠 王官寨村现在隶属于倴城镇,在县城西4公里处。王氏宗祠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从宗谱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在清嘉庆庚午年(1810)和光绪十六年(1890)曾经两次修葺,使之得到进一步完善。
王氏宗祠位于王官寨村的中间地段,占地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为门楼和厅堂两部分,并有照壁。
新中国成立初期,祠堂仍然存在,只是清除了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东西。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被彻底拆毁。
现存的《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中,里面保存着摄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门楼包括前厅的照片,门楼匾额上的“王氏宗祠”四字,系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段祺瑞手书。前厅右侧摆放一条长凳,用于摆放供品。两侧墙上壁画,系水泥雕塑,为花鸟图案。左侧立石,俗称“旗杆夹子”,用于夹竖旗杆。门前持枪站岗的四人,均为本村村丁。
院子里有两棵古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
门楼的楹联为:尊祖敬宗家声两晋;守先侍后世泽三槐。
上联中“家声两晋”典故出自唐代罗隐《送蕲州裴员外》诗,诗云:“两晋家声须有主,六朝文雅别无人。”以此体现家族的声望。两晋是司马氏的天下,宗族强盛,很有影响。下联中,“守先侍后”也就是说守住先人的基业,培育后代。“世泽三槐”是说,宋朝时有一个叫王佑的人,植三棵槐树于庭院,并说“我的子孙后代必有在朝中官至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当了宰相,“三槐王氏”因此闻名于世。“三槐”成了王氏的代称。
第二张照片是祠堂内庭照片。进了门楼,转过照壁,就是祠堂正庭。里面有三块匾额,中间一块上书为“水源木本”,意思很准确形象,祖先即是水的源头,木的根本。左边匾额为“壶仪足式”。据家谱载,该匾为滦州知州郭某所书,赐于王树增之妻陈氏的。陈氏23岁守节,从侄王金相代为请旌。右边的匾额书“节孝”二字,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颁赐予王汝龙之妻黄氏的。黄氏守节40年,被人称道。
内庭正中供奉的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俗称神主,上书列祖列宗的名讳,比如,“始祖王公讳文进之神主”。关于神主(牌位)是这样形成的:人去世之后,有一个丧仪程序叫“点主”,就是先不写“主”字上面的一点,请有声望的人用朱砂和白芨点上。而后,点主的人把毛笔向后一扔,谁能抢到就被认为文星高照,学子能考取功名。
神主两侧有烛台,下面是香炉。右边有一通石碑,记载着修建祠堂的经过。门侧悬楹联一副:一脉溯宣城,祖惠宗功,十六世箕裘丕振;五房延滦右,支蕃派衍,四百年俎豆常馨。
王氏的始祖王文进于明朝从安徽宣城迁移而来,所以说“一脉溯宣城”。“祖惠宗功”即祖宗的恩惠功绩。“十六世”是说到写这副对联时已经繁衍了16代。五房在此地生活迄今有了400年的历史,后代繁盛。
王氏家族在本地当属于名门望族,出了些达官显贵,从《滦县志人物·封赠表》上看,在清代,原滦县受到朝廷封赠的共有86人,王官寨村占了11人,分别为王绩盛(昭武都尉)、王永徴(儒林郎)、王殿甲(朝议大夫)、王振凤(朝议大夫)、王续曾(中宪大夫)、王嗣曾(中宪大夫)、王曰纯(昭武都尉)、王笃然(昭武都尉)、王人瑞(武略佐骑尉)、王协(国子监学正)、王忱(昭武都尉);在《职衔表》的武职中,全县共列入13人,王官寨村占了2人,为王化周(千总衔)、王永滮(都司衔);在民国时期的《仕进表》中,全县列入31人,王官寨村亦占2人,为王向荣(山东财政厅长)、王希祯(河南商丘县长)。
王氏宗谱 王氏宗谱经过了石谱、草谱、轴谱、书谱几个阶段,并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源于有族人王振兴(官印向荣)时为山东省财政厅长之故也。(www.xing528.com)
宗谱为四开本,封面用红、黄绫布装祯,有书套,名为《滦县王氏续修宗谱》,内文石印,当时印刷百部,每个家庭各保存一部。
除世系表外,宗谱的存文有序言、乾隆皇帝恩赏的诗轴、清代钦颁圣旨、本族贤达传记、祭文、挽联、悼诗、墓志铭、祝寿文等。
宗谱由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与段祺瑞分别作序。
谱中还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曾经举办过两次“千叟宴”。此活动由康熙创典,凡直省县官、致仕议员暨士庶等,年六十五以上至九十者参加。王氏族人王蕴以贡生身份参加“千叟宴”时,被授于银牌、寿杖、诗轴及蟒缎七品顶戴,《宗谱》中只存留了乾隆皇帝所赠诗作:
归禅人应罢词妍,新正肇庆合开筵。
便因皇极初临日,重举乾清旧宴年。
教孝教忠唯一笃,曰今曰昨又旬延,
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谓从兹即歇肩。
《宗谱》中有圣旨15件,王氏第11世孙王永滮捐职都司,即花钱买了个官衔,按惯例其亲属都要得到封赠,这里仅摘录点校对其父母的封赠圣旨一件,仅供参考。
圣旨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全文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帏之训。尔王笃然乃捐职都司王永滮之父,义方启后,糓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钤。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昭武都尉,赐之诰命。于戏!锡策府之徽章,涛承恩泽;荷天家之庥命,允贲泉垆。
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恩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已荣亲。尔魏氏乃捐职都司王永滮之母,七戒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果见干城之器(。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恭人。於戏!锡龙纶而焕采,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庥,允光泉壤。
诰命。
嘉庆八年十二月十四
里面还载有本族历代著名人物的传记、挽联、悼诗、墓志铭、祝寿文、祭祀祖先的祭文以及本族族规等内容。
2016年,《王氏宗谱》由王氏十六世孙王继东、十七世孙王永儒、十八世孙王超瑞、十九世孙王晓波等人续修《滦南县王氏家谱续编》,印刷200余部。
(杜盛兰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