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各庄由主街、南店子、北店子、南庄子组成。主街大体为东西走向,大街东西两头有城门,门楼上建有殿阁。东门上建魁星阁;西门毁坏早,殿阁名称今已不得而知。与主街相通有3条南北便道(胡同)分别通往南店子、北店子、南庄子。
药王庙坐落于东门外路北。东门里主街中间路北(大体今东胡西头)为烧锅,烧锅后是观音堂(俗称老母庙);烧锅西邻万东兴、同合成商号,有木匠铺、杂货铺、饭店等,商号北曾办私塾;再西隔几家为州判(河厅)署;再西为南北胡同,通往北店子;胡同西为坐西朝东的关帝庙;再西隔几家为文昌宫、和尚庙、西门。老街中间路南为郝家礼德堂瓦房(北与老母庙相对);西邻为福音堂(耶稣教堂);再西为麻姑堂(此地后为胡各庄小学)、财神庙;再西为南北胡同,通往南店子及郝家大院;隔几家为义仓;义仓西为郝殿卿两个宅院,东西院各5间;大院西为南北胡同,通往南庄子;胡同西、南庄子北有坐南朝北的广福庵;胡同西隔7家到西门。
胡各庄州判署,位于主街中间,5间院落坐北朝南。院里有影壁墙与院门相对,三排厅房,两侧有过道与后院相通。后院有东西相对的两排厢房。州判署西邻南北胡同,隔胡同与关帝庙相对;东隔几家商铺即是观音堂。
州判,州通判之简称。宋代府州始设通判,其职权几乎与知府、知州无异。辽金元明诸代不设,明代于府复设通判。清制复于州设通判,秩从七品。直隶州通判职责是,与同知分掌粮运、督捕、海防、河防、水利、马政诸事,佐助知州处理政务。滦州为直隶州,其州判署原在滦州城里州署以西。“乾隆六年,因州南一带五镇八社地广事烦,移至胡各庄镇大街,兼理河道。”(嘉庆《滦州志》)州判署也称河厅署,清光绪《滦州志》胡各庄略图即标注为“河厅署”。州判署从滦州城里移置胡各庄,时任知州是浙江海宁张嘉成,时任州判是乾隆二年到任的北京大兴潘滨。
同治四年,州判吴鲲曾经修缮;光绪七年,州判陆绍增二次修缮。州判从移置胡各庄,先后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6帝160余年,曾在此任职的滦州州判55位,其中2人离任后再任。第一任潘滨,北京大兴人,乾隆二年任职;第二任沈湘,浙江山阴人,乾隆十年任职;第三任江志观,浙江钱塘人,乾隆二十二年任职。其中,胡奉恩,安徽桐城人,道光八年再任;沈廷芳,江苏娄县人,道光二十年再任。最后一位是江苏上元人陆绍增,监生,光绪六年任职。(www.xing528.com)
清朝灭亡后,滦县警察局胡各庄警察分局设在该院,日寇侵华期间,警备队也曾住在此院。院内有一棵大槐树,给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上用曲戎(俗称曲曲儿)深深钉一个铁环,用以拴人。抗日青年、地下党员及所谓的罪犯,被当局抓住即拴在铁环上,称“背槐树”。州判署的院落因年久失修,渐近倾圮,于1949年彻底拆毁。今胡各庄派出所大院,即原州判署所在地。
同治十二年到任的州判侯焕尧,广西临桂(今属桂林市)人,举人出身。其在滦州州判任上不足一年,留下了《七律·冬日巡行古运道记事》和《古风·河流顺轨歌》。两首诗均载入《永平府志》。《七律》记述了他巡视、调查曾经的漕运河道,组织群众疏浚河流的过程。《古风》共74句,详细记述了沂河下游清淤工程。“建议之时岁在酉,语我农民计长久。导流始自孙家坨,疏通直达蚕沙口。万二百丈亲勘量,六十余里长河走。”诗文反映出州判侯焕尧为造福一方百姓,尽职尽责,亲力亲为,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清淤工程的全过程,还提到曾掘挖出铁锚、“龙骨”等陈年旧物,为研究域内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州判署路南是义仓。义仓是地方政府储存粮食的仓库。义仓所储粮食,用以战事、政府工程和灾年放赈。道光十年,知州陈晋始修胡各庄义仓,同治十年,知州游智开重修。义仓仓房两座,各3间,另有管理人员用房3间。义仓使用到光绪二十一年,以后废弃。此后,该地由胡各庄小学经手出租,用以补充学校经费。
(葛恒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