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工作毋庸置疑,是机构不可分割的部分。一般的外国机构都这样认为,但很少有机构会将设立出版社、印刷文字当作自身的责任。因此……在经过一些磨难之后,机构从上海购来一些机器、印字盘和中文打字机,并将它们安置在位于嘉定的一间小房子里。在那里开展工作的赫斐秋,认为目前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最近的书源在汉口,离我们工作地区太远。第二是在未来要大量运用这些书籍。
在华西的某书会很难从汉口得到书籍,当了解到加拿大协会正开始计划在华西印书时,他们转而向我们寻求支持,这样对他们而言会方便很多。这是第一个鼓舞人心的事情。从一开始,某书会就向这个在西部刚建立的出版社下了订单。而且即使是在那个时候,因为产品印刷质量优秀,出版社从一开始就处在繁忙工作的压力之下。
赫斐秋医生并不熟悉印刷技术,在那里当时及以后都没有在这方面受过培训的干事。但哪里缺乏经验与训练,哪里就有人对刚刚开始的事业加以同情与支持。当赫斐秋医生来到中国时,在他坚持下,文焕章医生被派来管理出版社。这个决定是明智的。正如所预见的那样,文焕章热情投入,成果显著。赫斐秋医生在国内时讲明了这项工作的前景和要求,在华西的文焕章先生继续开展出版社工作。在得到加拿大协会年轻成员所提供的资金后,文焕章医生在成都的新建房屋内开始了这项工作。1905年,出版社的设备和一些雇员搬到了新地址。
到目前为止,成都还没有具备相应技术背景的干事来监督这个不同寻常的工作。但通过了解目前和将来的前景,机构已做好准备,新纪元到来了。
同一年,倪焕然到出版社工作。他带来了有关印刷工作、铅版印刷的知识和机器。后来在机构内也增加了英文印刷。1906年,我们完成了华西的第一本英文作品。培训年轻人打字,使用和理解这些新事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们克服了这些随之而来的困难和在安装机器时不可避免的一些尴尬事。学员们学到了确实的东西,与此同时外文报纸更多地使用英文印刷,并在更大范围内满足了他人对出版社的要求。社会对出版社的工作范围提出了更大要求。前者几乎完全针对当地生产的报纸,这被认为并没有对出版社的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指示作用。1899年《华西新闻》开始发行,最初只是双页报,在重庆印刷。后来,我们的出版社负责印刷。从当时到现在,这项工作对所有干事来说都是一种恩赐。
同时,在已经使用的语言中加入了藏文和苗文。开始时我们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培训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关注与耐心。培训人员使用排字机、铅印、英语排字和后来的藏、苗文字是一件非常忙碌的工作……随后的这些年里,机构有了这方面的基础,而且工作比以前更有力了。当有时停下来考虑,在国内相似的机构里对不同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会遇到的困难时,特别是当培训的内容对受训者来说是全新知识的时候,你会感触颇多。所以我们对出版社技术的进步倍感自豪。
1907年,当在国内听到有关培训印刷方面的干事时,另一名全职投入印刷的干事被派了出来……当年,魏斯特来到华西工作。他花了两年时间学习中文,接着便开始了出版社的工作。也是在1910年早期,文焕章先生外出度假,一年后另一名印刷工被派到这里,他是彭普乐。戴维斯于1912年到达华西,1914年加入出版社。当文焕章先生还没有回到中国时,我们很自豪地了解到,这样一位与加拿大协会的工作有如此紧密联系的人被任命为机构的总干事了。
在这些年里,出版社并非是唯一在干事的努力下获得发展的部门……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每个进展都对出版社产生了影响。
出版社工作第一个值得感谢的是美国某书会。他们和华西某书会一起把他们在这方面需求的工作派发到嘉定。他们仍然是机构的热心赞助者。后来洛杉矶某资金分配处一直将印刷工作分配到我们出版社来。这就是出版社要感谢的三个最大的出版赞助者,但再怎么感谢也不为过。
如果你恰好有一份1908年华西中国会议报告的副本,然后看一下上述提到的情况,英文打字机是出版社里最先安装的,并在1906年完成首个英文排版工作(这里不提书籍的装订,部分的工作是于同一年开始的),从中我们能了解到有关培训和监管的一些观点,这对成功完成工作是必需的,还能了解到所克服的一些局限。但现在,出版社里外国书籍装订工作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作品的质量同十年前相比大有进步……在国内,很难找到这样一个机构来承担如此一个多样性的工作,而且里面的人员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兴趣。(www.xing528.com)
对普通读者而言,要听出版社技术工作的开展,或工作使用机器系统的升级换代并不是件有趣的事。但在出版社运作的这些日子里,这些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它在整个事业当中的分量,直到现在我们还感到,尽管还不完善,但我们的印刷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效率。
一个十年前看到过出版社工作的人,会注意到这里发生的许多变化。十年前,印刷所大都用的是在中国当地生产的纸。现在,大部分的印刷品用的是进口纸。为了满足出版社对纸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提供大量外国纸。所用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为了堆放这些库存纸需要额外的房间。1913年,出版社增加了大量的房间,这样的话就能把英文创作室挪到一楼。房屋的这种格局能让光线和主屋一样明亮。后来,这个房间用来保存纸张,提供预计的消耗。由于离货源很远,所以机构不能让自己缺乏纸张,就像老师不可能出现备课不足一样。这些纸张、墨水和机器对我们的事业都是必需的。
但这并不是我们推动前进浪潮的唯一方式。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一直计划要安装一个电站来驱动机器,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由于战争,这事被耽误了。但现在,我们准备好了并很快开始使用。这让出版社能发展壮大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尽管电站不大,但它对于扩大我们的需求是可能的。
1911年,机构购买了石版印刷机器。但到现在之前,它的使用仍受到不少限制,因为我要花很多时间来处理其他的和以前的工作。然而今年,这部分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而且我们正在做大量的工作,有可能在将来取得更大的进展。出版社已经尝试了一些彩印工作,而且还有可能制作更好的产品。中国有其自己的艺术眼光,通过理解与发展目前使用的技术,我们希望能更好地体现美。中国人很喜欢彩图,这可能成为接触他们的一种方法。机构的众多部门一直需要证书、文凭和各种雕刻的东西。如果在这里得不到,他们就必须从上海或加拿大订购,从各方面考虑来看,这些方式都不是令人满意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尝试着向读者讲述出版社的工作。会有人想了解出版社到底有没有必要存在下去。首先,身处三个西部省份的干事群体,确实的说是四个省,人数大约有四百人。必须为他们提供小册子和所有用来进行宣传的合适的印刷品。这包括礼堂、医院、学校、协会和俱乐部及青年会。我们已提到过某些机构,为它们印制并把产品分到它们的代理人那里去。但所提到的这些机构只是向人们宣传的途径。这些是我们接触人的方式,我们并不比医生、教师、干事和书贩所做的更有效率。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是将我们所做的置于人们的手中。你已经听过中国人崇尚读书。他们首先明确看重现世的生活,没有其他哪个民族像他们那样知行如此迅速。他们当中有人先受教育,那些不识字的人会得到读书人的帮助,接着他们便能识字了。但实际情况是,以现在出版社所制作的各类印刷品,三个西部省份的人,每人每天轮流读一页,就要花30年时间。因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里并不是只有中文,还有其他语言……
出版社的生产能力怎样呢?在1909和1910年,每年约生产100万页印刷品。产量逐渐增加到最大的每月350万页,大约每月向华西民众提供300万页的印刷品!而且这还没达到最大的极限:这只是目前发展的阶段而已!
当出版社主要为华西服务时,我们已经高兴地把产品送到了中国18个省当中的14个。我们的能力不再普通,我们有了更大的影响。去年,我们是最早回应出版商协会的其中一位。这个协会是中国持续发展委员会发起成立的。这个协会的目的,在于协助、协调全体机构的印刷业,负责宣传册印刷、翻译和编辑,并且为更好地组织、收集有用和必需的数据资料。
协会最近在上海发布了一个关于每年全体干事印刷和书籍上所使用资金的有趣报告。结果是只有不到1%的金额用到这方面。只有六到七个协会向干事提供书籍,而我们希望更好的结果。我们身处读书人当中,用在他们身上的书籍和小册子的钱,一百人还不到一加元。出版社正致力于尽可能迎合这方面的需求……但我们也关注那些使用印刷品的干事能更好地利用我们所提供的机会,因为这些信息更多的是由他来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