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否存在过渡集聚?
在极核结构中心区内,由生产型服务功能的高强度集聚,也带来了城市建设、人口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高强度集聚,那么这种集聚会不会产生过渡集聚的现象?即,这种集聚是否有其极限?还是可以无限地增加?
对于这一问题,可首先从其集聚的特征出发进行思考。极核结构中心区表现出的高强度集聚主要体现在中心区内硬核的完全连绵上。完全连绵的硬核使得原本可以分散在中心区各处的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生产型服务设施,在唯一的硬核连绵区内形成大规模的集聚,使得硬核连绵区整体的集聚力度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硬核连绵区表现为更高的建筑高度、更多的建筑密度以及更大的建设强度,并进一步促使硬核连绵区内形成大量工作和商务人士以及各类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也成为人口及高端生产要素的高度密集的地区。高强度、大规模的集聚,又进一步促使了中心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形成了更加高效的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的道路交通系统,使得硬核连绵区内道路网络密度、轨道交通网络密度及轨道交通站点密度均大大高于周边地区,以支撑硬核连绵区的高强度集聚。由此可以看出,极核结构中心区的空间集聚主要表现在:建筑的高强度集聚、人口的高强度集聚以及交通的高强度集聚。
由此,可以进一步思考,建筑、人口及交通的集聚是否有其极限或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工作环境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建筑及交通空间的发展模式,产生更大的空间集聚,但就目前来看,建筑空间不可能无限制地向空中发展,而地下空间也是如此,且更多地被各种交通通道所占据,这些空间都是相对有限的,且受地理及环境条件等影响较大;而人口的持续集聚,也会带来通勤成本的增加,工作环境的恶化等现象,且这其中又会涉及经济的要素。对于建筑空间来说,中心区既有的建筑也多以高度密集的高层建筑为主,其进一步的集聚,则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进行,而中心区的高地价以及既有建筑的高强度,使得城市更新的利益空间极小,开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这也是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内在建用地极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往往表现为高层、超高层建筑替代多层及低层建筑,生产型、生活型服务功能替代其余功能,而中心区发展到极核结构这种较为高级及成熟的阶段后,中心区内每增加一栋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往往需要对其所带来的交通影响、环境影响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在相对饱和的空间内,很难进行持续的集聚发展。交通空间也同样如此,目前的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内,对于交通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已经较为成熟,地面多层高架、地下多层轨道及通道,使得短期内,在交通模式出现突破性发展之前,中心区的交通承载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而在建筑及交通空间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及集聚的带动力,这也意味着中心区空间效率的不断提升,及人均工作空间的相对减少,进而造成工作环境的恶化。当工作环境的恶化带来的效益降低大于中心区区位所带来的效应增加时,企业多会选择在中心区外围地区,或中心区以外地区重新选址,或将部分职能外迁。
可见,在中心区交通承载力及空间容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增长的基础上,中心区的集聚也是有限的,在中心区持续集聚的过程中,当集聚的力度超过中心区的承载程度后,则会产生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或部分盈利水平较低的职能外迁,使得中心区及硬核连绵区内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从这些中心区所在的城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心区所在地位于城市整体交通区位的优势地区,因而,中心区及硬核连绵区外迁的产业大多会选在周边地区重新选址布局,继续享受中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进一步来看,这些地区的承载能力及空间容量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综上所述,本书认为,极核结构中心区的集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旦产生过渡的集聚,就会在空间的自组织调节下,产生外溢现象。在此基础上,当中心区的空间容量或交通承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时,又可能产生中心区新一轮、更大强度的集聚。此外,当有新的具有更高空间效率及更高集聚效率的功能或产业诞生时,也会对原有的集聚形态产生影响,使得效率相对较低的功能及产业外迁。
2)中心区规模能否持续拓展?
由此,就会进一步产生新的问题,即:中心区的规模是否可以持续拓展?有没有规模的极限?
由上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心区的集聚实际是一个由低到高,再外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外溢的功能多会选择在硬核外围或中心区外围地区重新选址布局,形成新的硬核。而随着新的硬核的形成及原有硬核连绵区的发展,两者还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连绵现象,形成更大的硬核连绵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持续发展集聚,其规模总量在不断增加,空间尺度也在不断拓展,相应地,如果按照中心区的定量界定标准来计算,中心区的规模也会不断地增长。就如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的发展,早期外滩地区、豫园地区、南京东路地区及淮海路地区等各有其功能特征,相对独立的发展,而随着公共服务功能的不断集聚发展,各地区的发展逐渐连接为整体,形成一个统一的硬核连绵区,中心区的规模也随之扩展。而同时,静安寺、电视台、多伦路及十六铺等地区又形成了新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带动了中心区规模的进一步扩展。那么,中心区是否会一直的这样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的拓展下去?(www.xing528.com)
对于这一问题,本书认为,中心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而对于极核结构中心区来说,生产型服务功能的集聚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体现了极核结构中心区在全球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控制与决策的地位。因此,其集聚规模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问题。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与一般的中心区有所不同,往往是各个城市、甚至是各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城市、各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对高端资源的竞争上。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能吸引来更为高端的生产要素,更为顶级的企业,相应的中心区就会形成更强的控制及决策能力,产生更强的集聚效应,中心区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说,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发展,是一种竞争式的发展,在相对有限的全球高端生产要素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亚洲目前的发展格局来看,东京仍是最为核心的城市,其中心区规模尺度最为庞大,交通体系最为复杂,但就中心区整体来看,其各系统的格局也最为成熟与完善,且东京都心中心区的实际发展已经体现了一些超越极核结构的发展态势。在亚洲各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中,东京的都心中心区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集聚了最高端的生产要素,而这些高端要素在都心中心区形成集聚后,又会对其余城市生产型服务功能的集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中心区的发展,正因此,都心中心区才形成了如此巨大的集聚规模。但本书认为,这种集聚不会无限地增长:首先,国际范围内的高端要素是相对有限的,且国际范围内的顶级城市也处在不断的竞争之中;其次,在其余各国及一些重要城市的不断发展冲击下,高端生产要素的布局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会趋向于经济更具活力及发展潜力的地区,形成经济重心的转移,形成新的经济中心。
可见,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形成及发展,受全球及国际高端生产型服务功能的影响较大,中心区的规模更多的受城市及中心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总量发展较快,提升较大,那么相应的核心枢纽城市及其中心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动力。就亚洲目前的格局来看,本书认为,东京的都心中心区空间容量及交通承载力已经相对饱和,中心区规模继续拓展的难度较大。而我国上海的人民广场中心区,虽然现阶段发展的最不成熟,但恰恰具备了更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上海自贸区等重大政策的落实,上海的发展潜力巨大。此外,人民广场中心区与陆家嘴中心区被黄浦江所分隔,但随着两岸联系的不断强化,两个中心区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横跨黄浦江两岸的庞大中心区格局,形成各系统更加完善的结构体系。
3)生产型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是否会发生改变?
由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生产型服务功能是中心区的极核结构得以形成及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其集聚规模、集聚强度等受生产型服务功能的集聚等级影响较大。这就进一步地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生产型服务功能的主导地位是否会发生改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及消费习惯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对电子产品及电子商务的依赖程度也逐渐提高。在此基础上,网络产业及电子商务能否取代生产型服务业,并带动中心区空间集聚方式的变化,甚至产生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区的衰落?客观上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商务需求较少的现象,也使中心区的产业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却无法动摇生产型服务业及中心区的根本。网络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选择范围几乎无限扩大,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且减少了大量四处奔波的选择时间及成本。但同时,为了避免选择的盲目性,有明确目标的出行则有所增加。而在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威胁后,中心区的产业也在发生一定的改变,更加强调网络无法取代的服务性及体验性,特别是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专注于提升消费环境,及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感,提高消费的附加值,将消费与休闲及体验等相结合,吸引人流集聚。此外,许多销售企业也开始发展线上线下同价的销售模式,更加强调门店的试用、服务及体验感。对于生产型服务业来说,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特色化的背景下,生产型服务业也产生了生产及服务职能的分离(详见第二章),中心区内更专注于服务相关的职能以及企业文化的传递。而这种偏向于咨询、定制及创意的职能,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传达,针对不同个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单独的沟通与设计。因此,可以说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商业及商务模式,推动了产业向更为个性化、体验化及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但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中心区的地位,也无法使中心区衰落。
进一步从产业类别来看,很难将网络相关的产业划分到具体的产业类别之中。网络产业的主体功能更多的是平台、中介、咨询与服务,以便于虚拟化的内容和方式来交易,有为生活服务的内容,也有为生产服务的内容,甚至也有许多为公益服务的内容。由于其便于普及与推广,便于宣传与服务,也使各产业类别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网络化发展倾向,网络产业成为融入整个产业体系的一种为整个产业提供服务的特殊产业类别。在此基础上,除了网络相关设备的生产、安装,以及专业的网站构建、运营及管理等相关产业外,网络产业很难脱离其余产业的支持而独立存在,即:与实体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成为实体产业的延伸、拓展与补充。从这一点来看,网络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业,还很难动摇生产型服务业的主体地位。而在生产型服务业内部来看,商务产业的主体地位也较难发生改变,只有当中心区的集聚收益大大低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时,商务产业才会选择向外迁移,才有可能改变中心区的产业结构;或者出现一些足以替代商务产业,并具有更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时,商务产业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产型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