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在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

建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在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阪御堂筋中心区建设强度的空间分布也体现了类似的特征。同时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容积率的街区分布相对集中,彼此之间的混杂分布程度较低,中心区由内而外的容积率逐渐降低的特征较为明显。图4.45港岛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的分布团块集聚及线形扩展的特征较为明显。

建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在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

在对街区容积率数值及其波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平台的相关功能,对其空间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对街区容积率的分布进行等值线聚类分析,以探寻不同容积率街区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

1)空间分布形态解析

(1)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高容积率街区呈核心团块状集聚特征

东京都心中心区的建设强度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向硬核集聚的特征(图4.41)。容积率较高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核心的秋东桥硬核连绵区内,整个硬核连绵区内基本均为较高开发强度的街区,容积率最高的峰值地区则分布在山手线的东京站周边,也基本位于硬核连绵区及中心区的核心位置。在其影响下,秋东桥硬核连绵区的边缘地区也形成了大量具有较高容积率的高强度建设集聚区。山手线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形成的几个小型硬核,日暮里硬核、田町硬核及品川硬核也均以高强度建设为主,外围地区的硬核的容积率也较高。此外,在江东区、墨田区、台东区及荒川区的部分地区,以及豊洲站周边地区也有一些容积率较高的街区分布。整体来看,容积率较高的街区主要集中于硬核内部,且在分布上形成了中心最为集聚,越到外围越分散的特征。

图4.41 都心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

容积率较低的街区主要以绿地、水体、广场等开放空间所在街区为主,如皇宫等地区;其次为东京湾的港区,由于街区尺度较大,且建筑覆盖率不高,导致容积率较低;主要的居住集中区,江东区至荒川区之间,由于整体高度较低,并有一定的开放空间分布,也使该地区内形成了一定的低容积率街区。整体来看,容积率较低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的边缘地区,并基本构成一个围绕秋东桥硬核连绵区的环状(图4.41(b))。

大阪御堂筋中心区建设强度的空间分布也体现了类似的特征(图4.42)。容积率较高的街区基本都集中于硬核连绵区内,特别是硬核连绵区中部及北侧地区。其中,御堂筋线的大阪站、淀屋桥站以及本町站周边地区是容积率最高的街区集聚区,并已基本连绵成片。此外,紧邻硬核边缘的街区,容积率也较高。整体来看,容积率较高的街区基本形成了核心集聚及沿线发展的格局,容积率的峰值地区则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并连接成片。容积率较低的街区则主要分布在中心区的边缘地区,包括大阪城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天王寺区、浪速区边远地区以及淀川河川沿岸地区等,这些地区基本相连构成环状。同时从图中(图4.42(b))也可以看出,不同容积率的街区分布相对集中,彼此之间的混杂分布程度较低,中心区由内而外的容积率逐渐降低的特征较为明显。

图4.42 御堂筋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

(2)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高容积率街区呈多簇群式分布特征

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内,街区容积率的分布特征并不明显(图4.43)。容积率较高的街区分布较为零散,2个硬核连绵区都有大量高容积率街区分布,特别是轨道交通东西线丹戎巴葛站至来福士坊站之间、市政厅站至武吉士站之间,以及劳明达站周边地区都是容积率分布的峰值地区。此外,轨道交通北南线的诺维娜站周边地区、纽顿站-乌节路站-索美赛站之间也是高容积率街区的集聚区。在此基础上,中心区中部南侧地区,以及中心区北侧边缘地区也有多处高容积率街区的集中分布区。而低容积率街区则主要围绕绿地等开放空间布局,集中于中心区的中部总统府、富康宁公园及珍珠山城市公园周边,以及东部滨海湾沿岸地区。且低容积率街区的分布也较为零散,在其余地区多以小型的孔洞形态与高容积率街区混杂分布。整体来看,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是一种大疏大密的形态格局,由于绿地等开放空间比重较大,因此其余地区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多采用高强度的建设形态。

图4.43 海湾-乌节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

首尔江北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一区多点的格局(图4.44)。容积率较高的街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并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南大门硬核连绵区内,基本均采用较高的建设强度,特别是世宗大道沿线至南大门地区是高容积率街区的核心集聚区;东大门硬核连绵区周边地区也是高容积率街区的主要集聚区,但高容积率街区主要分布在硬核的边缘地区及外围,并基本形成多簇群状环绕的格局。整体来看,高容积率街区围绕两个硬核连绵区分布,其中1个集聚于内部形成连片集聚区,并沿轨道交通布局,1个环布于外围形成多个簇群。容积率较低的街区则主要分布于中心区边缘地区。

图4.44 江北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

香港港岛中心区内,受中心区整体形态的影响,街区容积率的分布也呈现出线形分布的特征(图4.45)。容积率较高的街区基本分布在中心区中部,从西环码头及西安里地区,以及上环至铜锣湾地区,且已基本形成连片集聚的特征。特别是中环硬核连绵区内上环至中环地区,成为高容积率街区的核心集聚区,而湾仔至铜锣湾地区也有大量高容积率街区,基本呈现出沿港岛线线形分布的特征,且站点地区容积率明显高于周边。低容积率街区则主要集中于南北两侧的滨水及沿山地区,包括中环码头、湾仔海滨长廊、跑马地游乐场等地区。整体来看,高容积率街区的核心集聚特征明显。

图4.45 港岛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

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的分布团块集聚及线形扩展的特征较为明显(图4.46)。容积率较高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人民广场硬核连绵区,以及静安寺硬核、电视台硬核、十六铺硬核及其周边地区,峰值地区位于人民广场东侧的南京东路地区。整体上来看,高容积率街区在人民广场东侧地区形成团块状集聚,并形成沿轨道交通1号线及2号线线形展开的形态格局。此外,黄浦江沿岸地区也形成较多的高容积率街区簇群。容积率较低的街区仍多以开放空间为主,如南北高架及延安路高架交汇处、豫园周边地区等,多伦路硬核地区则因存在较多的绿地及较多的老旧住区,因此容积率不高。此外,在南北高架及延安路高架交汇形成的西南象限,主要为居住功能,容积率整体较低。

图4.46 人民广场中心区街区容积率等值线解析

综合6个中心区的等值线解析,可以看出容积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1)高容积率街区,特别是容积率的峰值地区,基本均集中于核心的硬核连绵区内。如中心区有多个硬核连绵区,则多集中在主要的、规模较大的硬核连绵区内;

(2)高容积率街区多与轨道交通站点结合紧密,以获得高建设强度的支撑,由此,也多会形成沿轨道交通线形展开的形态格局;

(3)由于中心区用地的相对稀缺性,导致中心区内大量居住街区也采用高建设强度的方式进行开发,多在硬核外围形成一些高容积率街区,对于中心区整体容积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影响的是中低值的容积率区间,对峰值地区影响不大;(www.xing528.com)

(4)中心区内的低容积率街区多为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以及尚未更新的老旧住区,其余地区在用地相对稀缺及高地价的影响下,建设强度较难降低;

(5)高容积率街区多分布于轨道交通条件优越、地价高昂的核心地区,低容积率街区则多分布于地价相对较低的中心区边缘地区。

2)空间集聚形态解析

等值线分析方法可以详细地反映出不同等级容积率的街区的详细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聚类分析,以容积率变化的冷热点来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反映高容积率及低容积率街区的空间集聚情况。

(1)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高容积率街区依托核心站点集聚

东京都心中心区容积率的集聚特征非常明显(图4.47),热点地区完全集中于秋东桥硬核连绵区内,且位于中部,以轨道交通枢纽东京站为核心,集聚在山手线秋叶原站至新桥站之间的区域,而该区域也基本是整个中心区的中心区域。热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核心集聚、依托轨道交通的集聚特征。而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江东区、荒川区及港区的南侧地区,国际展示场硬核周边由于是以工业、仓储等功能为主的区域,温度也较低,而紧邻热点地区的皇宫则是中心区内主要的开放空间,因此容积率较低。冷点地区的集聚体现了明显的边缘集聚的特征,使得整个中心区形成外冷内热的格局,具有一定的圈层特征。

图4.47 都心中心区街区容积率聚类分析

图4.48 御堂筋中心区街区容积率聚类分析

大阪御堂筋中心区容积率的集聚特征与东京都心中心区极为相似(图4.48)。容积率集聚的热点地区位于硬核连绵区中部位置,同样也是中心区的相对中心位置,基本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御堂筋线为轴线的线形分布形态,集中于大阪站-淀屋桥站-本町站-心斋桥站这一区间范围内,同样的表现为核心集聚及依托轨道交通集聚的特征。而冷点地区也同样集中于中心区的边缘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南侧的浪速区及天王寺区的边缘地区,该地区多以居住用地为主,以及大阪城公园的南侧地区、淀川河川的沿岸地区等,边缘集聚特征明显。与都心中心区相比较来看,御堂筋中心区容积率集聚的圈层特征更为明显。

(2)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高容积率街区在主要硬核连绵区内集聚

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容积率的冷热点集聚则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图4.49)。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海湾硬核连绵区的南侧,滨海湾的西侧地区,主要集聚在轨道交通东西线的丹戎巴葛站及来福士坊站之间的区域。该热点地区的衰变较快,两侧很少有过渡区,而是直接进入较冷地区。此外,乌节硬核连绵区形成了次一级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北南线纽顿站-乌节路站-索美赛站之间。冷点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北侧,包括了小印度硬核的全部及大量居住用地,滨海湾北侧地区则因大量绿地开放空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处冷点地区。虽然海湾-乌节中心区容积率冷热点集聚的圈层特征不强,但热点地区的硬核集聚及依托轨道交通展开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且冷点的边缘集聚特征也较为明显。

首尔江北中心区容积率冷热点集聚的特征与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较为类似(图4.50)。热点地区集中在南大门硬核连绵区内,主要位于世宗大道至南大门的东侧区域。轨道交通2号线正好从该区域中间穿过,1号线也从热点地区的北侧及西侧通过,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乙支路入口站周边及2号线市政厅站至乙支路三街站之间,以及1号线钟阁站南侧地区。此外,东大门硬核连绵区东侧也有一个次级的热点地区。而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于东大门硬核连绵区的南侧,其余次级的冷点地区也基本均集中在中心区边缘地区。整体上,江北中心区容积率冷热点集聚的圈层特征不明显,但热点的核心集聚及依托轨道交通特征仍然明显,而冷点的边缘集聚特征也较为明显。

图4.49 海湾-乌节中心区街区容积率聚类分析

图4.50 江北中心区街区容积率聚类分析

香港港岛中心区由于整体形态过于狭长,其冷热点集聚的特征也较为特殊(图4.51)。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中心位置,同时也位于中环硬核连绵区内,核心位置处于轨道交通港岛线上环站至中环站之间的地区。此外,由于中心区横向距离过长,在西环码头及湾仔站周边也形成了次一级的热点地区。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于维多利亚湾沿岸及南侧山体沿线地区,如金紫荆广场、湾仔海滨长廊、跑马地游乐场、香港动植物公园等地区。港岛中心区容积率的冷热点集聚特征也沿承了热点核心集聚依托轨道交通分布,冷点边缘集聚的特征,但也体现了一些自身的特点,即呈现出多簇群分布格局。

图4.51 港岛中心区街区容积率聚类分析

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容积率冷热点集聚也呈现出较为特殊的形态(图4.52)。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人民广场硬核连绵区中部地区,并包括了一些硬核连绵区外围的街区。热点地区偏于中心区东侧,轨道交通1号线从西侧穿过,2号线则从其北侧穿过,核心地区位于人民广场站至南京东路站之间的区域。此外,在黄陂南路站、十六铺硬核周边、静安寺硬核周边地区,也形成了次级的热点地区。而冷点地区分布较为特殊,除边缘集聚的特征外,在人民广场等大型开放空间的影响下,还呈现了向中心区集聚的特征,形成与热点毗邻的布局。从中心区整体来看,与港岛中心区类似,由于热点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及集聚区位,相应的也就形成了多个冷热点的集聚簇群,并产生了主次的区别。同时,热点地区仍体现出了核心集聚及依托轨道交通的空间分布特征。

综合来看,极核结构现象中心区容积率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主体上呈现出热点地区分布于硬核连绵区内部,或主要的硬核连绵区内,并依托轨道交通线路的特征,而冷点地区则多分布于中心区的边缘地带,并受中心区内部大型开放空间的影响。其集聚形态则主要表现为2种模式:

(1)圈层式集聚模式。硬核连绵区分布于中心区中心位置,热点地区分布于硬核连绵区核心位置,随距离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降低,冷点地区则集中于中心区边缘地区,体现出明显的圈层式分布特征。两个成熟型极核结构中心区均是这种圈层式集聚模式。

(2)多簇群式集聚。发展型极核结构中心区的容积率分布均表现为这一模式。由于中心区内硬核并未完全连绵,因此在热点地区于主要硬核连绵区内形成集聚的基础上,其余硬核多会形成次级的热点地区,而冷点地区则基本呈现出环绕各级热点地区集聚的空间特征,形成了容积率集聚的多簇群模式。

图4.52 人民广场中心区街区容积率聚类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