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心区空间结构中产生的阴影区形成了中心区内的一个个空间孔洞,使得建设力度、空间形象、产业等级等在这里出现明显的塌陷,成为中心区空间结构的结构洞。结构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对社会网络的分析中: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有些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存在个体之间联系断裂的现象,这种联系断开的地方像是网络中出现了孔洞,因此称为结构洞[29]。如图2.14所示,用4个行动者A、B、C、D所形成的A的个人人际网络来说明结构洞。A具有3个结构洞BC、BD、CD(图中虚线所示),因为B、C、D三者之间没有联系,只有A同时与这三者有联系。相对于其他三者,A明显具有竞争优势,他处于中心位置,最有可能接近网络中所有资源,另三者则必须通过他才能与对方发生联系[30]。
阴影区所形成的结构洞与之有较多的共性,也有一些不同特征。从形态上看,社会关系中的结构洞是一种关系的断裂,而阴影区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塌陷,中心区整体的高强度建设在这里出现骤降,是真实存在的空间低矮区;从功能上看,结构洞是一种桥梁性的作用,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利,而阴影区则更多的体现了补充性特征,以低端业态为硬核及周边低收入者提供服务,与硬核内的高端业态相互补充;从联系上看,社会网络的结构洞是一个信息的中枢,信息的可达性最高,与周边的联系性最强,而阴影区的交通可达性较低,多位于较大的地块内部,或干路网的中部,与周边的联系性较差;从开放程度上看,社会网络的结构洞是单向联系的,封闭性较强,而阴影区则是对周边开放的,且是完全的多方向的联系,开放性较强;从空间区位上看,社会网络结构洞可以存在于网络内部,但网络内部是一个强联系网络时,结构洞则存在于网络外围,成为网络与其余网络之间联系的纽带,而阴影区也存在类似的特征,阴影区分布于硬核内部时,成为周边高端智能的补充,而分布于硬核周边时,则为硬核及周边提供相关服务职能(图2.15)。总之,中心区内的阴影区具有明显的结构洞特征,但是一种空间组织上的结构洞,是中心区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间结构的演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14 结构洞示意图
*资料来源:盛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J].科 学 学 研 究,2009(9):1407-1411.
图2.15 阴影区结构洞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www.xing528.com)
阴影区的形成主要是开发的难易程度及可获得的收益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阴影区位于城市干路网内部的地区,交通可达性较差,且远离主干路,缺乏良好的城市开放界面,进而影响其地块的开发收益;此外,阴影区的地价受中心区整体影响,地价水平较高,且进行改造的社会成本较高,进而使得城市更新的成本较高。在预期收益较低,且改造成本较高的基础上,硬核的建设多沿轴线式道路向外延伸或跳跃式发展,造成了阴影区现象的出现。但随着硬核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使得中心区特别是硬核内的交通可达性较为均质,改变了阴影区结构洞的位势条件,使得高成本不再成为阻碍阴影区开发的障碍。在此基础上,阴影区结构洞的区位优势得到凸显,成为硬核更新的优势地区,原来的发展弱势反而成了进一步提升的优势。而由于阴影区结构洞位置的不同,其所发生的演替作用也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拓展式演替及内部填充式演替两种方式(图2.16)。
外部拓展式演替是硬核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式,阴影区结构洞位于硬核边缘,以结构洞的更新带动硬核向外拓展。在该模式带动下,硬核呈现出规模及尺度逐渐增大的发展态势,而随着硬核规模的增大,又会在外围形成新的结构洞,酝酿新一轮的增长。填充式演替则是硬核功能提升的主要方式,多发生在等级较高的多核结构中心区内,这时的硬核沿重要轴线道路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将阴影区包在了硬核范围内,使得阴影区结构洞具有较强的更新意愿及更新动力。在该模式带动下,硬核呈现出建设强度及密度逐渐增大的发展态势,随着阴影区结构洞的填充,硬核具备了更强的集聚效应及辐射能力,又会促进硬核的新一轮成长。外部拓展式与内部填充式相结合,推动了硬核规模、结构的不断演进,并推动了中心区由多核结构向极核结构的演进。
图2.16 阴影区结构洞演替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阴影区结构洞演替效应的推动下,中心区的产业及业态类型也经历了一个提档升级的过程。虽然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改变了阴影区结构洞的区位条件,带来了更新改造的动力,但土地的价格也会随之提升,实际上更新的成本是在不断增加的。因此,进入阴影区结构洞的新的产业必须具有更高的盈利水平,才能抵消高地价带来的高运营成本,即新进入的产业必须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同时,在相同产业内部,低端业态也难以承受较高的地租水平及运营成本,导致无法迁入,而使得更多高端的业态进入阴影区结构洞,进而使得阴影区结构洞的更新呈现出绅士化,或称高档化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中心区越来越成为高级、高端、高层次的产业、业态及人才的集聚地,越来越为国际化而不是本地化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心区本地大众生活职能的分离,推动了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