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集散对流效应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集散对流效应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中心区与外围地区集聚与扩散的对流关系,可称之为中心区与外围的集散对流效应。中心区与外围地区资源条件的不同,及产业自身发展诉求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心区与外围地区的集散对流效应,但这种对流并不是从中心区到外围的直接对流,而是具有一定的梯度特征。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集散对流效应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区职能向控制、决策、创新等职能转变,而生产功能则向外围甚至是国际地区迁移,在规模集聚效应的影响下,中心区与外围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不同的产业吸聚力,中心区以高端职能的商务、金融商业、休闲、娱乐等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外围地区则以生产、加工、制造等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在这中心区与外围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中,

图2.8 中心区与外围的集散对流效应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相对于其中任何一方来看,集聚与扩散作用都是同时

存在、同时发生、同时作用,即中心区在吸聚高端智力密集型产业时,也在向外围扩散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反之亦然,外围地区在吸聚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其产生的高端智能也向中心区集聚。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中心区与外围地区集聚与扩散的对流关系,可称之为中心区与外围的集散对流效应(图2.8)。在其影响下,中心区的集聚持续发生,且位势被不断推升,最终突破多核结构形成极核结构。

集散对流效应的形成受中心区与外围地区的不同特征及产业自身价值链的影响。中心区具有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更便捷的交通可达性,更发达的信息网络,更多的市场需求,更专业的劳动力市场,和直接的知识溢出等优势资源,这些资源是吸引高端职能及高端机构集聚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满足了这些高端职能及机构的发展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以及规模收益递增效应,使得高端职能及机构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在中心区集聚;另一方面,高端职能及机构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更高的收入来满足其生活方式转换的需求。而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高了中心区的土地及租金价格,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而较高的生活成本,又使得员工的薪金需求相应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集聚不经济及外部不经济效应,使得盈利水平较低的产业类别、生产环节及企业向外迁移。

与中心区相对应的外围地区则具有不同的特征,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资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较低的生活成本等,都成为吸引中心区扩散产业的有利条件。当然这种外围的集聚也不是完全的零散状发展,而是在资源、劳动力、政策等影响下,在一定的地区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享受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而外围地区的产业或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一旦产生更高端的需求,如产品设计、创新等需求,也会将这一部分职能进行剥离,迁至中心区,利用中心区良好的资源优势及知识溢出效应降低这部分职能的成本,加速其成长。

图2.9 产业价值链构成

*资料来源:赵弘.总部经济[M].2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www.xing528.com)

中心区及外围地区自身的发展需求及特征,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产业集聚,并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扩散,而产业自身的价值链构成方式,则保证了这种集散对流效应的有序进行。产业按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市场营销以及售后服务,五个部分形成一个循环,推动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提升(图2.9)。这一价值链的构成,不但存在于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专注于某个环节的企业,并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存在与同一企业的内部,通过企业生产的不同环节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自发地追逐高盈利环节,将企业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环节,而这些环节则必须贴近知识密集型地区及市场所在地,从而形成了高盈利环节向中心区集聚的趋势,而企业本身则形成了分散式的布局。这一集聚方式,形成了产业各环节的空间分离,各环节均在最有利于其发展的区位形成集聚,而交通联系的加强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种集聚方式提供了有效保障。

中心区与外围地区资源条件的不同,及产业自身发展诉求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心区与外围地区的集散对流效应,但这种对流并不是从中心区到外围的直接对流,而是具有一定的梯度特征。在中心区持续集聚的过程中,高端职能及高端机构的集聚区形成了中心区的硬核,进而推动了硬核门槛的提升,对一些中小企业及机构来说,过高的成本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已经超过了其所能获得的收益,因此这类企业与机构会从硬核向外扩散。这种扩散不是单一路径的,而是发散型的,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会以硬核为圆心向不同方向扩散,而这类企业与机构又必须借助中心区良好的资源环境以及大型企业及机构的知识溢出才能得到很好发展,因此多在中心区内的硬核周边形成新的集聚点,这些集聚点多是依托交通主干道、重要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等地区形成,以保持与硬核的良好联系。形成的新的集聚点会逐渐发展成新的硬核,并吸聚原硬核相应职能的扩散及外围地区相应职能的集聚。随着新老硬核的发展,逐渐形成沿交通干线的连接,并最终连绵为一个整体,形成新的规模更大的集聚核心。这也是推动中心区由单核结构—圈核结构—多核结构直到极核结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区及硬核规模得以不断扩展的原因(图2.10)。

图2.10 中心区演化过程中的集散对流效应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对于集聚与扩散效应,一般认为规模的收益递增产生集聚经济,使得集聚效应增强,而集聚到达一定程度后,会产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使得地租水平提升,使得成本的增加大于集聚的经济,产生集聚不经济,进而使得扩散作用增强[25]。就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这种集聚—扩散的效应是真实存在的,但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心区始终是一个强集聚的过程,推动其空间规模及强度不断增加。以集散对流效应的观点来看,则是在原有产业扩散的时候,有更加强势的产业向中心区集聚,产业的扩散在发生,但同时空间的集聚也在发生,只是推动集聚的产业发生了变化。在产生集聚不经济的扩散时,中心区会在市场机制及空间自组织机制作用下,改善环境、交通条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强化空间的集聚要素,甚至这种调节在尚未产生集聚不经济的时候就会发生,这也是中心区自身发展的需求。但这一强化集聚过程是有选择性的,交通、环境等的改善会带来中心区生产成本的提高,进而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也使中心区对产业的需求与产业自身区位需求出现变化,在综合成本及收益的考量下,部分原有产业选择分散到中心区外围,而部分新的产业进入中心区,且进入的产业一定具有更高的盈利水平及更高的附加值,以平衡更高的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中心区的空间演进就形成了集聚—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循环演替过程,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浪式拓展过程(图2.11)。

图2.11 中心区空间拓展的集散效应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