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发展趋势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极核结构的集聚趋势中心区发展到多核结构阶段,各硬核通过轴线道路相连形成了网络状的形态特征。简单来看,极核结构中心区是一个放大了的单核结构,但规模尺度巨大、结构更加复杂、交通输配体系等也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在城市及中心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多核结构的基础上,中心区的进一步发展是更分散还是更集聚?如果是更分散的发展,会形成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如果是更加集聚的形态,又会是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多核结构是否是中心区空间结构的终极形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1)更分散还是更集聚

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环节的跨地域分工,使得相关生产部门可以选择原材料产地、优势劳动力资源地区、良好区位条件地区进行布局,形成生产的空间分散。同时,各个部门及环节之间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连接,加之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提升,有效地保障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联系而又空间分散的网络。从大的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一个空间分散的过程,而从城市内部空间来看,也体现了一定的分散特征,体现在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之中。城市规模的扩展,人口的集聚,使得原有中心无法满足生产及日常生活的需求,城市出现新的中心,包括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区级中心等不同等级的中心,也包括行政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等各类功能中心,不同等级及功能的中心,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城市中心体系,各中心之间也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及功能体系,形成网络状格局。从这一层面看,城市空间也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围分散的过程。在中心区内部,随着原主核的分裂,及周边亚核的成长,公共服务设施似乎也呈现出由原主核向外围亚核的分散过程。这些空间表现与当代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特征相对应,形成了网络化与空间分散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并误导了对于分散与集聚的认识。

那么,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真的是越来越分散的吗?与网络化及空间分散相对的是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统计,2011年常住人口超过1 000万的“超级大城市”已达25座,其中日本东京市以3 420万的人口总量居第一位[5]。而过去20年内,伊斯坦布尔的人口从600万增至1 300万,拉各斯从200万人口增至1 600万,而中国的珠三角的人口在20年内增至3 600万[6]。就连一向以低密度为傲的欧洲,近年来也在中心城市出现了密度的加速增长[7]。这些数据又切实地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了城市,城市是更加集聚的。从空间上看,城市群之间建立网络联系,形成整体结构后,更多的要素并未形成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的分散,正相反,大量的要素更多、更快地向核心城市集聚,推动了核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单个城市中,在形成多中心格局的基础上,原有中心并未因此而减小,反而呈现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城市的多中心更应理解为公共服务设施总体规模的激增而形成的全市范围的集聚网络;在中心区内,中心区由单核到多核的演替过程,也可理解为中心区硬核分裂、增长、融合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硬核的空间拓展。

从中可以看出,多核网络结构是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但多核网络结构是一种空间集聚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空间集聚的增长方式,与空间分散并无太大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各要素之间联系方式及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对中心区发展更清晰的理解,即中心区一直呈现出不断集聚的发展趋势,由单核、圈核到多核的发展过程,也是由小尺度集聚向更大空间尺度集聚的发展过程。在形成多核结构后,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仍然在持续地集聚增长,相应的中心区规模尺度及建设强度也在不断增长,呈现出更加集聚的发展趋势。那么,这种集聚是否能改变中心区的多核结构,形成新的形态?

2)极核结构的集聚趋势

中心区发展到多核结构阶段,各硬核通过轴线道路相连形成了网络状的形态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原有群落(主核)在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分裂出一些小的群落(亚核),这些小的群落与原有群落脱离,各自成长。随着原有群落及新的群落的不断发展,各群落之间规模相近、联系增强,逐渐融合为一个更大的群落,以便享有更大规模尺度的生存环境。多核结构就是由分裂出的小型群落发展壮大后形成的,而多个群落逐渐融合的过程,就是多核结构进一步的发展变化过程。当多个群落融合为一个新的更大的群落时,各生态要素会在群落间重新分配,逐渐形成整体。这时的群落拥有更强的实力,可以扩大领地,在更大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且难以将融合之前的各群落区别开来。这种多个群落聚合为一个更大的群落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分裂出去的点,是形成更大尺度上集聚的基础,即:中心区由单核结构向极核结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点的分散—线的连接—面的连绵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中心区结构的演变过程,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出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即多个硬核连绵为整体,形成一个规模更大、更加集聚的硬核(图1.16),本书将这一新的结构形态称为中心区的极核结构。(www.xing528.com)

图1.16 中心区结构形态演变过程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极”有顶端、最高点的意思,这里指中心区硬核完全连绵所形成的规模尺度巨大的新的硬核,同时也指各类建设要素及空间形态要素在硬核内的高度集聚。简单来看,极核结构中心区是一个放大了的单核结构,但规模尺度巨大、结构更加复杂、交通输配体系等也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极核结构作为中心区结构形态演变的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并将极核结构定义为:在巨形规模尺度的城市中心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高度复合集聚,多个硬核间完全连绵形成整片的结构形态。

极核结构并不是一种存在于理论假设中的结构体系,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已经发现了具有极核结构的中心区,这些中心区多存在于特大城市甚至是巨型城市的城市主中心,如日本东京的都心中心区及日本大阪的御堂筋中心区等。此外,还有一些城市的中心区虽然没有形成硬核完全连绵的极核结构,但中心区的结构形态已经展现了明显地向着极核结构发展的趋势,可称为发展型的极核结构中心区,如韩国首尔的江北中心区、新加坡的海湾—乌节中心区、中国香港的港岛中心区以及中国上海的人民广场中心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