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研究成果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学者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模型,认为空间区域内的多核中心地是按照一定等级序列多级分布的,揭示了商业、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其职能组合的规律性,也为中微观层面的中心区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Kunzmann则认为中心地理论可以理解为一个分等级的多中心格局,并提出宏观区域发展的单中心、分等级的多中心及多中心格局3个阶段。彭翀,顾朝林研究了城市群空间形态格局,将其归纳为极核型、走廊型、多极型和复合型始终空间模式。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研究成果

德国学者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模型,认为空间区域内的多核中心地是按照一定等级序列多级分布的,揭示了商业、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其职能组合的规律性,也为中微观层面的中心区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Paul Krugman以对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多中心城市结构空间自组织模型,阐述了大范围内的有规则的经济空间格局的内在机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成为空间经济学、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析工具(Paul Krugman,1996)。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Taylor等又提出中央流理论作为中心地理论的有效补充。Taylor等认为城市是动态发展的,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与周边城市发生好的与坏的联系,形成城市集群。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之间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联动网络模型建立城市之间的关系网络,构成了中央流理论模型(Taylor P J,Hoyler M,Verbruggen R,2010,图1.5)。Kunzmann则认为中心地理论可以理解为一个分等级的多中心格局,并提出宏观区域发展的单中心、分等级的多中心及多中心格局3个阶段(Kunzmann,2008,图1.6)。

图1.5 Christaller的欧洲空间结构与Taylor的中央流结构

*资料来源:Taylor P J,Hoyler M,Verbruggen R.External urban relational process:introducing central flow theory to complement central place theory[J].Urban Studies,2010,47(13):2 803-2 818.

图1.6 单中心、分等级的多中心及多中心结构(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Kunzmann K R.Polycentricity and Spatial Planning[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08(1):014.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区域内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网络化趋势,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索。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理论”,将区域空间中的城市核心、交通干线、市场作用范围等统一在增长模式之中,通过点轴的相互关系形成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性,进而形成空间多中心的等级体系(陆大道,2003)。高斌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实际资料的观察和思考,分析了点轴开发模式的前提以及在自然地理障碍、地理距离障碍条件下存在的点轴开发实现的困难。认为点轴开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属于一种理论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高斌,2007)。李翅从城市空间发展角度提出的控制型界内高密度开发模式、引导型界外混合开发模式以及限制型绿带低密度开发模式等(李翅,2006)。彭翀,顾朝林研究了城市群空间形态格局,将其归纳为极核型、走廊型、多极型和复合型始终空间模式(彭翀,顾朝林,2011,图1.7)。刘乃全从规模集聚效益及产业分工发展的角度,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从一种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结构,推演到多核多中心式的网络型结构(刘乃全,2012)。

图1.7 城市群空间形态格局

*资料来源:彭翀,顾朝林.城市化进程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