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一)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
根据国内外若干火灾实例分析火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灾初起阶段,此时燃烧是局部的,火势不稳定,室内的平均温度不高,是控火、灭火的最好时机;第二阶段是火灾的发展阶段,此时火势猛烈,室内温度很高,控火原则是利用建筑物设置的防火分隔限制燃烧范围,阻止火灾向外蔓延;第三阶段是火灾熄灭阶段,此时室内可燃物已经基本燃尽,但仍需防止火灾蔓延,注意建筑结构的倒塌,保障灭火人员安全。
(二)火灾烟气及其危害
国内外多次建筑火灾的统计表明,死亡人数中50%~70%是被烟气毒死的。烟气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的生理、视觉和心理危害;在着火区域的房间及疏散通道内,充满了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及各种有害物质的热烟,甚至远离火区的一些地方也可能烟雾弥漫,烟气对安全疏散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烟气会妨碍消防队员的行动,烟气中的某些可燃物可能死灰复燃,导致火场的扩大,增加扑救工作的难度。
(三)建筑火灾的种类
根据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 4968—85),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可燃的固体物质有:木材及木制品、纤维板、胶合板、纸张、家具、棉花、服装、粮食、谷类、豆类、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电工产品、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熔化的固体火灾,液体可燃物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原油、动植物油等油脂,酒精、苯、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可熔化的固体可燃物有沥青、石蜡等。根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液体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三类,闪点是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周围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初次出现蓝色火焰闪光时的温度。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液体闪点基准定为小于28℃,乙类定为28~60℃,丙类定为大于60℃,三类火灾危险甲、乙、丙分别是以汽油、煤油、柴油的闪点为基准的。
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引起的火灾,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可燃气的火灾危险性用爆炸下限来评定,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为甲类火险物质,如:氢气、乙炔、甲烷等;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可燃气体划为乙类火险物质,如:一氧化碳、氨气等。
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和带电物体火灾,可燃金属有锂、钠、钾、钙、镁、铝、钛、锆、锌、铪、钚、钍和铀,带电物体指带电设备和导线。
(四)火灾蔓延途径
研究火灾蔓延途径,是在建筑物中科学合理地采取防火隔断措施的需要,也是灭火中采取“堵截包围、穿插分割”等措施,最后扑灭火灾的需要。火灾蔓延的途径有:(www.xing528.com)
1.外墙窗口
着火房间的火通过外墙窗口向外蔓延,一方面是火焰的热辐射穿过窗口烤灼对面建筑物;另一方面是高温烟气由窗口排出,窜至楼上窗口,进入楼上房间,引燃楼上可燃物;再一方面是靠火舌直接烧向上层或屋檐。这样逐层向上蔓延,使整个建筑物起火。
2.内墙门
建筑内起火的房间,开始往往只有一个,而火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内墙门未能把火挡住。火通过内墙门,经走廊,再通过相邻房间敞开的门进入房间,把室内的物品烧着。如果起火房间的门和邻近房间的门都是紧闭的,那么对控制火灾的蔓延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3.楼板的孔洞
着火楼层的火焰的热辐射、高温烟气等易向上发展蔓延,楼板上的孔洞、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等,都是火灾向上蔓延的良好途径。
4.建筑物封闭的空心处
热气流通过板条抹灰墙木筋间的空间、木楼板格栅间的空间等处,将火由起火点带到连通的空间所能达到的尽端,在不易察觉中蔓延开来,及至被人发现,已经是难于扑救了。
5.闷顶
因为高温烟气有向上升腾的特性,所以吊顶上的人孔及通风口都是高温烟气的必经之处,高温烟气一旦进入闷顶空间内,必然向四周扩散,并形成稳定的燃烧层。
6.通风管道
通风管道四通八达,高温烟气一旦进入管道,尤其是有可燃材料制作的通风管道,更能把燃烧扩散到通风管道的任意一点,使局部火灾迅速转变成整个建筑的火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