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涝灾害影响因素及卫星遥感监测实践

洪涝灾害影响因素及卫星遥感监测实践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人口因素在洪涝灾害系统中,人口因素既是承灾主体,又是致灾因子。

洪涝灾害影响因素及卫星遥感监测实践

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植被、土壤、地势地貌、水系、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密度和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水利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马兰艳,2011)。

1.气候因素

气候异常,降水量大,是洪涝灾害形成的直接诱发因素。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会激化洪涝灾害,降雨越集中,暴雨持续时间越长,强度愈大,洪涝灾害系统的脆弱性随之也愈大。

2.水文地貌特征

区域的水文地貌特征是诱发洪涝灾害的因素。“盆地”或“马蹄”形地形格局,具有扇形辐射状水系,洪水汇集时间短,从而导致水系汇流区成为易涝地区,而下游河流洪水的顶托作用,也会加剧上游的洪涝灾害风险。

3.土壤类型与植被覆盖

不同土壤类型的蓄水保水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红壤、紫色土、黄壤等类型的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遇水易被冲走,一旦发生强降雨,既增大地表径流量,又加剧水土流失,从而激发了洪涝灾害。而高植被覆盖率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植被覆盖率与区域洪涝灾害的脆弱度是一种负相关,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洪涝灾害风险反而降低。(www.xing528.com)

4.人口因素

在洪涝灾害系统中,人口因素既是承灾主体,又是致灾因子。人口分布密度过大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人地关系失衡。另外,人口的文化程度对洪涝灾害也有影响,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兴农观念不强,主动防洪减灾能力较差,也会激发洪涝灾害的脆弱性。

5.防洪抗洪水利工程设施

区域的水利工程设施直接影响到洪涝成灾与否和洪涝成灾程度,完善的防洪水利工程设施,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的洪涝灾害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潜力。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提高其对水资源的时空调配能力,对防洪抗洪的持续性具有积极意义。水利工程设施落后老化、布局不合理,水库的防洪库容量不足、堤坝防洪标准低,会在汛期来临之时增加区域遭遇洪涝灾害的概率,降低当地的防洪减灾能力。

6.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洪涝灾害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均收入平和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减灾抗灾投入的能力和潜力,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决定着损失量的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