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务院提出并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内涵建设阶段,因此笔者将研究定位于2005年以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及成本分担现状的研究。所采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5—2014年期间教育部财政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统计司著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编著的《中国统计年鉴》。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成本分担现状情况的分析,不仅需要从教育经费的总量、各构成项目所占比例方面着手,还要重点考察各构成项目的增长率指标、生均指标,这样才能了解它们变化的方向、趋势。因此,本书主要从教育经费的总量与生均指标、经费来源构成及比例、增长率及区域差异指标等多个方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教育成本分担现状。
一、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变化趋势
(一)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的总体变化趋势
表2-3、图2-1数据显示了实行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总体变化情况,教育经费来源中财政经费、学杂费及其他来源教育经费的变动情况。2005—2013年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总经费的总体水平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3705365万元增长为2013年的14234334万元,增长了284%,年均增长率为18.3%。但这一期间的高职教育经费总额的环比增长率从2006年的32.0%下降到2010年的13.8%,其环比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具体数据见表2-3。图2-1、图2-2更加直观地反映了高职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趋势及增长率的下降趋势。
(二)各项教育经费收入的增长情况及变化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其他收入等方面。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是我国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因此本节将高职教育经费分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和其他来源教育经费三项。
自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总体上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这两项经费均出现较快的增长趋势,而其他来源的经费处于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环比增长率与年均增长率指标是分析教育经费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此处通过各项教育经费的增长率来分析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情况及变化。
如表2-3所示,高职教育总收入从2005年3705365万元增长为2013年的14234334万元,增长了284%,年均增长率为18.3%。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1186233万元增长为2013年的8106600万元,增长了583%,年均增长率为27.15%;学杂费从2005 年的1472802万元增长为2013年的4575027万元,增长了210%,年均增长率为18.22%。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学费之外其他来源的教育经费合计数从2005年的1046330万元增长为2013年1552707万元,仅增长了48%,年均增长5.05%。
表2-3 2005—2013年高职教育经费及其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注:“其他来源经费”是指除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这两项主要经费来源之外的其他经费来源项目。其中2013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尚未出版,以上2012年相关数据空白。
图2-1、图2-2更加直观地反映了这种变化,高职教育总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这三组数据曲线都向右上方倾斜,显示三者都处于快速增长之中。但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5年较低水平以更加陡峭的斜率向上倾斜,与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变化态势更趋一致;与财政性教育经费相比,同期的学杂费则呈现出相对比较温和的增长。从表2-3可以看出,2005—201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学杂费的增长率均在2007年迅速提高到最高水平,分别为47.5%和59.4%。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大幅扩招、内涵建设项目的全面启动有较大关系;之后学杂费的增长率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自2009年以来则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两者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20.1%。可见,学杂费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而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使得财政性教育经费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经费来源。
图2-1 2005—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及变化趋势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高职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7.15%,比高职教育总经费的年均增长率18.32%高出8.8个百分点,比学杂费的年均增长率15.22%高出11.9个百分点,而其他来源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仅为5.05%。由此可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高增长成为这一期间高职教育经费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2005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才使得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份额快速增加,而学杂费所占份额自2007年达到47.82%后逐年递减,到201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职教育经费中所占份额56.95%已经远远超过学杂费所占份额32.14%;其他来源的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大,从2005年的28.24%快速下降至2013年的10.91%。图2-3更加形象地反映各种来源的教育经费在高职教育经费中所占份额的这种关系及变化趋势。
图2-2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环比增长率
图2-3 各项经费来源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及变化趋势
可见,在其他来源教育经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学杂费和国家财政经费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变化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这一变化,也反映出我国政府近些年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分析
2005年以来,高职教育学校的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高职教育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研究需要,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选取了这一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及其他教育经费等项目数据,并计算出各项经费收入占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以分析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具体数据见表2-4。
(一)教育经费收入结构的总体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含学杂费)、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其他教育经费等方面。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事业收入是高职教育投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他来源的教育经费所占份额相对较小。2005—2013年,高职教育经费的总收入处于快速上升通道,教育经费的各项来源大多处于上升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是我国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经费来源,这两项经费均出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他来源的经费处于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
从表2-4可以看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的份额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32.0%增长为2013年的56.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主体地位,高达财政性教育经费的91.7%。这一期间,高职教育的事业收入逐年增加,占高职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波动较小,总体上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11年之后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较大幅度上升,导致事业收入所占比重下降,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37%,其中学杂费占事业收入的比重保持在85%左右,2013年这一比例为86.4%;民办学校举办者经费投入比重波动较大, 2007年此项经费迅速萎缩至84761万元,仅为2006年的10%,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从17.1%降至1.3%,之后一直徘徊在2%以下的低水平;社会捐赠资金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0.3%左右;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太,为3.9%~5.5%。2013年,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图如图2-4所示。
图2-4 2013年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图
(二)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及结构
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财政性经费等项目组成。
1.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与政府征收用于高职教育的税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中,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的教育税费是政府直接核拨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这两种经费的投入情况可以直接反映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努力程度。
表2-5可以看出,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和各级政府征收的教育税费两者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有一定变化,但两者之和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基本持平。其中,2007年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比重较高,2008年后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政府征收用于高职教育的税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7—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2170128万元、3028181万元、3630399万元、4425530万元、6104458万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率分别为93.4%、90.4%、91.5%、90.0%、90.5%,201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7552460万元,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为91.7%,2007—2011年公共场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及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两者之和均为97%左右,2013年两者之和达到98%。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通过重新划分教育税费用于各类教育机构的比例,改变了经费增长的投入结构,保证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逐年递增。2007—2011年政府征收用于各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税费从86800万增长为2011年的461542万元,四年中激增431%,2013年政府征收用于各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税费增长为525380万元。
表2-5 2007—201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表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3)》,或根据其中数据计算而来。
可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大幅增加教育税费用于高职教育的比例,改变以往单纯依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支撑高职财政性教育经费总体增长的情况,这也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教育经费灵活性和及时性。
2.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
高职教育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是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的经费来源之一,主要来自学校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从表2-5可以看到,我国高职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所占比重较小。2007—2011年,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用于教育的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分别为0.4%、0.2%、0.4%、0.2%、0.13%,2013年这一比例为0.2%。教育部、科技部每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校办产业日常经营范围中大多数项目与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无关,所获利润中用于高职教育的份额也逐渐减少。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
如表2-5所示,2007—2011年期间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这一经费来源占高职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2.5%~2.8%,占整个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为0.92%~1.26%。2013年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这一经费来源占高职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1.6%,占整个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为0.88%,对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的贡献不大。从总量上看,企业拨款的经费逐年上涨,但增长的速度比较缓慢。
企业办高职教育中,学杂费是其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 2007—2013年期间我国企业办高职教育总收入大幅增长。其中,每年学杂费收入占企业办学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5%、44.4%、46.7%、44.2%、27.7%、30.7%;企业拨款占其办学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6%、30.8%、27.7%、28.6%、21%、21.1%(具体数据见表2-6),企业拨款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一期间,企业办高职院校学杂费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均超过企业拨款所占比例。
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企业办学的支持力度,加快了校企合作配套政策的落实。企业办高职学校的收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出现大幅增长,政府对企业办高职院校投入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征收用于高职教育的税费分别增长了491%和946%。这一期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企业办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收入的比重急速上升,2011年这一比例为5.7%,2013年达到21.1%。在企业拨款和学杂费所占比例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表2-6 2007—2013年企业办高职院校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比例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3)》,或根据其中数据计算而来。#表示经费收入中的主要项目。
(三)事业收入与学费收入
事业收入是高职院校教育经费重要来源之一,学杂费是事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如表2-4所示,2005年,高职院校事业收入为1760357万元,2013年增加到5386324万元,是2005年的3.06倍,其中学杂费从2005年的147280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4654872万元,增长了3.16倍,可见学杂费成为事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学杂费总收入及其所占比例的增长,与近几年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有直接关系。虽然学杂费总金额不断增长,但增长率却在2007年后出现持续大幅下滑,2007—2011年学杂费增长率分别为59.4%、19.1%、11%、8.4%、2.1%。由表2-4可以得出,2005—2007年间事业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持续上升,2007年这一比例高达56.1%,之后学杂费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持续下降,2013年这一比例降至37%。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大幅增加,财政性高职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事业收入的增长。这说明,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增大的趋势,而事业收入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学杂费仍然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且在事业收入中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
(四)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经费
民办学校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2005年以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从223所增加到297所,在校生人数也从110万上升为196万(不含独立院校专科生),占全国高职院校总人数的比例也由15%逐渐增长为20%,可见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高职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5—2013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中举办者投入经费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3%、17.2%、1.3%、1.6%、1.9%、1.4%,1.1%,1.4%(见表2-4),这一比例自2007年出现了大幅下降,举办者投入经费已经不再是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民办高职院校中,学杂费是其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见表2-7),2007—2013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总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从1127620万元增长到1836801万元。各级财政对民办高职院校投入逐年增长,占民办院校总收入的比重从2.5%增加到11.1%;而举办者投入经费增长缓慢,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十分有限;事业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80%,其中学杂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一直高居不下,连续四年均在75%以上,2013年这一比例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依然占总收入的66.7%,占其整个事业收入的比例超过95%。可见,民办高职院校对事业收入特别是学杂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表2-7 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收入及构成情况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3)》,或根据其中数据计算而来。
图2-5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收入的主要渠道过于单一,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随着各级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2013年这一比例仍然超过70%,成为其最重要的经费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及经营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收入五项之和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近些年虽然这一比例有所上升,2011年这一比例也仅为29.9%。(www.xing528.com)
近些年,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收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由2007年的2.5%提高到2013年的11.1%,而学杂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总体来说,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校办产业等经费收入较少,导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过分依赖于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
图2-5 2013年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收入构成
(五)社会捐赠收入
如表2-4所示,目前我国社会捐赠占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并不高,2013年全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中社会捐赠收入为39576.1万元,占其总收入14523947.2万元的比例仅为0.27%,对总收入的贡献不大,与本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表2-4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收入中社会捐赠金额呈出增长趋势,其中2006—2007年捐赠额激增182%。但不同地区、不同属性的高职院校社会捐赠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有较大的随机性。
1.不同属性的高职院校社会捐赠收入情况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将高职院校划分为中央部门办、地方部门办、企业办及民办四种属性。在四种不同属性的高职院校中,中央部门高职院校2008—2010年的捐赠收入均为零,2011年为153万元,所占比例为0.15%,2013年增长为544.6万元,占其总收入的0.47%。地方部门高职院校社会捐赠收入较多且相对比较稳定,2011年捐赠金额达到21732.2万元,占经费总收入的0.21%,与当年全国高职院校捐赠收入占比0.21%的平均水平一致,2013年地方部门办高职院校捐赠金额为18985.6万元,占经费总收入的0.16%,远低于当年全国高职院校捐赠收入占比0.27%的平均水平。与地方部门高职院校相比,民办和企业办高职院校的社会捐赠较不稳定,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2011年民办和企业办高职院校的社会捐赠分别占其总收入的0.32%和0.015%,2013年民办和企业办高职院校的社会捐赠收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比2011年分别增长3.67倍和24.23倍,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0.94%和0.45%,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捐赠收入占比0.27%的平均水平,具体数据见表2-8。
表2-8 2008—2013年不同属性高职院校捐赠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3)》。
2.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社会捐赠收入情况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捐赠收入的具体情况,本书采集了2008—2013年各省市高职教育社会捐赠收入数据,按行政区域将其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地区,分别按地区进行捐赠总收入与生均捐赠收入的计算,结果如表2-9所示。
表2-9 2008—2013年不同地区高职院校捐赠收入情况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2014)》的各地区高职院校捐赠收入和相应学生数计算而来。其中,学生数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教育统计数据(2008—2013)。
从捐赠总量来看,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华北、东北依次递减,华东地区受捐赠金额超过其他地区数倍,且相对比较稳定,每年各省市均受到一定数额的捐赠。其他地区总量相对较少,且有激增激减、省市间极不平衡等现象,偶然性较大。从生均指标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相对较稳定,如图2-6所示。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社会捐赠收入主要来自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及省市。
三、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的生均指标
更多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能够保证在教育活动中使用更好的教学师资、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从而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至关重要。尤其是我国在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后,1999年进行了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快速扩张。2006年,国务院正式启动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深入发展阶段。因此,以2005年作为起点对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指标进行分析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2-6 2008—2013年各地区生均社会捐赠收入情况图
(一)高职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
高职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是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表及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等数据计算而来。利用表2-2、表2-3的相关数据计算出的高职教育生均学杂费、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收入及其增长率指标,具体见表2-10。生均教育经费收入从2005年的5197元到2013年的14614元,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从2005年的1664元到2013年的8323元,生均学杂费从2005年的2066元到2013年的4096元,分别增长了2.81倍、5倍、1.98倍。可见,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成为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方面。
计算结果表明,高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学杂费在2005—2013年期间是持续增长的,生均其他来源的教育经费在2007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之后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趋势。图2-7更加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表2-10 2005—2013年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的生均指标及环比增长率 (单位:元)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的教育经费数据和相应学生数计算而来,其中学生数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门户网站http://www. 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教育统计数据(2005—2013)。
图2-7 高职生均教育经费变化趋势图
(二)高职教育经费收入生均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对以上生均经费收入进行年均增长率的计算分析发现,2005—2013年间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3.8%,其中生均学杂费年均增长率为10.8%,远低于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27.2%的年均增长率水平,而生均其他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04%(具体见表2-11)。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高速增长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表2-11 2005—2013年高职教育经费总收入及生均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来
由于2005—2013年期间高职教育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在校生人数从713万人快速增加到974万人,导致各项教育经费生均指标的增长率均低于各项教育经费收入的增长率(见图2-8)。例如,高职教育财政性经费收入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为27.2%,而其生均指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2.3%。这一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生均经费的增长速度跟不上高职教育规模的发展速度,跟不上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对教育经费的要求。
(三)高职教育经费生均指标的环比增长率
八年来,高职教育经费生均指标保持了13.8%年均增长率,但由于2009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学杂费的环比增长率均出现了较低水平,导致当年高职教育经费总量的环比增长率也大幅下降至9%。2007年是各种生均经费增长率的拐点,生均其他来源经费的增长率达到了六年间的最低点﹣36.8%,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生均学杂费增长率均达到了最高值。
图2-8 2005—2013年高职教育经费年均增长情况图
表2-10数据表明,生均学杂费在2007年达到了47.4%的增长率,之后几年的生均学杂费的环比增长率呈大幅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1年增长率仅为2.9%,这一现象可以从2007年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校学费的管理得到解释。2007年上半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秋季的相关标准。这一期间,财政经费投入的生均指标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2007年,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在达到36.3%之后,2009年出现增速大幅下滑,环比增长率降至12.6%,2010年生均财政性经费的环比增长率为23.7%,2011年这一比例回升到38.3%。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变化规律可以从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得到解释,但数据表明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政府依然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投入的主体力量。图2-9更加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均教育经费收入的增长趋势。
图2-9 高职教育经费生均指标增长率
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变化趋势
如表2-12所示,2005—2013年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总体水平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从2005年的3296060万元增长为2011年的16385030万元,增长了397%,年均增长率为30.6%,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达到1997869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较大,从2005年的1714592万元增长为2011年的12590644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9.4%,比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出近10个百分点,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达到17190042万元。
我国中等职 教育经费总额逐年增长,2011年中职教育经费总收入环比增长率为20.7%,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增长率为30%,而学杂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先增后减的现象,其增长率自2008年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2010年则开始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 2011年增长率为﹣3.5%。数据表明,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收入为2778156万元,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收入仅为1528825万元,四年之间下降了45%。
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的增减变化直接导致了两者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变化。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大幅上升,2005年这一比例为52%,2011年上升至76.8%,2013年这一比例高达86%;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为31.1%,到2011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3%,2013年学杂费所中比例下降为7.65%(具体数据见表2-12)。
表2-12 2005—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及其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或根据其中数据计算而来。
这一现象与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密切相关,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减免范围的逐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出现大幅增长,生均学杂费自2009年以来出现连续下降趋势。图2-10更加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趋势。
图2-10 2006—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图
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生均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教育的投入水平。2005—2013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的生均水平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2060元/生增长到2013年的10389元/生。其中,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072元/生增长为2013年的8939元/生,生均学杂费出现了先增后减的现象,2010年后出现负增长。具体数据见表2-13,图2-11更加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趋势。
表2-13 2005—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生均指标 (单位:元)
续表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2013)》的教育经费数据和相应学生数计算而来。其中,学生数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门户网站http://www. 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教育统计数据(2005—2013)。
图2-11 2005—2013年中职教育经费生均指标变化趋势图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其教育经费在2005—2013年期间均出现了大幅上涨。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的环比增长率均在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幅扩招及内涵建设项目的启动有较大关系。
综上所述,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高增长成为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2006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得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所占份额快速增加,而学杂费所占份额逐年递减。这一变化也反映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