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色彩的构思通常离不开灵感启示,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能成为服装色彩构思的灵感源泉,由此得到启发和诱导,通过分析和概括、判断和推理、归纳与综合等方法进行新的色彩形象的创造。服装色彩构思的灵感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装对象的启示
在服装色彩构思活动中,着装对象是构思中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素。主体的人存在着性别、年龄、性格、肤色、形体、气质以及所处的不同消费阶层、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这一系列个性的差异因素必然使设计的构思产生与其个性相适应的配色计划。
服装色彩是装饰美化人体的。人体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的选择须符合不同的个性需要,要以此为依据进行色彩的构思与表现。如肤色较黑的人应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服装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衬托出面部肤色;肤色较黄者,通过同种色的调和,冲淡面部黄光,增加红光,这样就须选择红暖色调的服装色彩。如果着装对象体态过于肥硕,为了减弱其不足,宜采用收缩性的低明度、冷色调的色彩进行配色;而具有扩张感的明亮色、暖色调的色彩可以使体瘦者显得丰满些……此外,由于人的性格、年龄、气质、文化素养以及消费阶层的不同,对服装色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构思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色彩的思考与选择,使其色彩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达到完美统一的目的。
(二)社会信息的启示
通过准确及时的社会信息,我们可以分析和了解到人们对于服装色彩的消费意识和需求心理,由此得到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服装色彩。色彩的社会信息也就是社会中的色彩消费现象,这种现象往往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常常出现一种为一个集团、阶层的多数人所接受和使用的服装色彩,这种服装色彩也称为流行色。色彩流行现象的出现,从客观上来说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从主观上来讲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反映了消费者渴望变化、求新欲望和自我表现等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服装色彩流行形成的社会现象,一般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从上而下的“滴流”,即由上层的政治、经济及艺术界知名人物使用,然后向下传播,形成风气,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服装的流行等;二是通过社会各阶层的“模流”,即由社会某一阶层在某种场合首先发起,然后向其他阶层蔓延、普及,形成风气,如幸子服的流行、陈真装的出现等;三是通过由下而上的“潮流”,即由社会的底层首先采用,然后向上推广,形成风气,如美国的牛仔服、欧洲流行的工装等。
服装色彩的流行与传播,必然经过一定的渠道,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方面带来的各种信息以及所掌握的情报预测资料等,要利用万变的社会信息指导服装色彩设计的构思,使设计的产品适销对路。
(三)姊妹艺术的启示
在艺术创作活动领域中,各种艺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它们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异而存在着区别。同时,各种艺术又都有共同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然后不断得到发展。作为艺术创作活动之一的服装色彩设计亦同样如此,能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得到设计构思的诱发和启示。绘画、音乐、电影、戏剧、建筑及其他工艺美术等,由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带来的色彩及表现形式对服装色彩设计构思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从古典绘画到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从洛可可艺术到现代派艺术的色彩风格,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到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从东方艺术到西方艺术,都可从中找到配色美的规律在服装配色中运用,丰富了服装配色的方法和手段。彩图21受到由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三色构图》启示后直接用做服装配色的作品。彩图22为由民间美术得到启示产生的服装配色。
比如,由于音乐艺术与色彩艺术存在着相通性,色彩与音响以“形象”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以“语言”作为相互存在的基础,成为或听觉或视觉的艺术语言。虽然形象化的色调不等于是音调,但由于同属于人的艺术感觉范畴,因此可以相比:鲜明的色调,响亮如赞歌;阴暗的色调,低沉似哀曲等。色彩的质和音响的质的密切联系性,就像音乐家经常把乐器发音的质比作“音色”那样,服装色彩的质可以比作某种乐器的发音。如黄色,是类似铜管乐音响的最响亮的暖色,又好似我国民间乐器中的大锣大鼓、唢呐齐鸣,还像西洋乐器中吹得越来越高的喇叭声或大鼓声;蓝色,则是在一种比较沉静的等级上,类似乐器笛、大提琴、大风琴的冷色,在一蓝色圈的色音联觉作用下,会使人的眼睛沉浸到一个向中心后退的运动里,好似听到像小夜曲一般抒情的音响;白色,一切颜色消失了,是伟大的沉寂,却像休止符那样,使一切音响在这暂时的休止符里,充满重新迸发的可能性;黑色,貌似虚无而没有可能性,好似一切时间的终结,却如隆重的低音贝司的和声衬托那样,在这沉寂之上,使每个别种音色响得更强。由于色调和音调的质感和特性的相互联系,人们方可由音联想到视觉的色,由色转化为听觉的音。正如古人提出与“五质”相对应的“五色”——赤、黄、青、黑、白的变化,又常与“五声”——宫、商、角、徵、羽的变化相提并论。“五声”与“五色”的变化之说,在古人的典籍中可以经常见到。如《孙子兵法·势篇》中就指出,五声与五色,经过奇与正的配合,变化就无穷无尽了,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就像循环一样,无始无终,怎么能穷尽呢!曾经被流行过的称为“狂欢色”的色组,是以类似威尼斯狂欢的声响和气氛引起人们愉快的联觉……总之,不同的音调以及不同的乐曲,表现出的情感是不相同的,由于听觉得来的印象往往可以和视觉得来的印象相沟通,因此,可以将不同的音乐用不同的色彩形象来表现,即通过听觉的联想启发诱导服装配色的构思。(www.xing528.com)
服装色彩设计与构思,也常常能够得到来自文学语言方面的启示。虽然文字语言不具备色彩的可视形象,然而它能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唤起色彩的美感。中国诗词中描写色彩的意境和情调十分丰富,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绿杨烟里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文学词汇中的“朴素”、“华丽”、“热烈”、“沉静”等,由这些文字表达的色彩意境和情调都可成为服装配色构思的启示因素。
总之,各类艺术虽然存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但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如同各种艺术的特点一样,在艺术诞生之初即已发生,而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起来。服装配色的构思往往在各类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得到许多恩赐。
(四)来自自然色彩的启示
对任何事物来说,它与自然的关系是首要的、最有影响的关系。近代科学正强烈地趋向于探索一切现象与自然界的关系,甚至最抽象的研究也表现出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倾向。色彩美学亦同样如此,自然界为服装配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们可从中研究分析其色彩规律,吸取艺术营养,开拓新的色彩构思并体现在服装配色中。如曾经流行一时的宇宙色、土地色、沙漠草原色、海洋湖泊色、热带丛林色等色彩情调,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判断、归纳、综合加以创造应用的结果。大自然中的色彩十分丰富,风景、植物、动物等方面的色彩五光十色,变幻无穷,它们所蕴涵的色彩美的因素有待人们去认识、发现、创造和应用。大自然色调已经成为国际流行色的主要倾向,并被人们所重视。研究在大自然色彩中得到的灵感进行服装色彩的构思与配色,可以别开生面地取得意想不到的新鲜效果,可以有效地帮助设计者打开新的配色思路,摆脱习惯性的配色方法,提高配色技巧。
随着社会进程的逐步发展,人类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而所能感知到的自然界中美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设计的素材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无论是显微镜里的细胞结构,还是天文望远镜里的星球组织,它们所表现出的色彩及色彩变化规律,都已成为启迪我们进行服装色彩设计的灵感素材。
(五)来自民俗风情的启示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民族,由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方面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形式。深入分析研究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进行服装色彩的构思与设计,促使产品适应社会变化的时尚潮流和提高人们审美格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由于一个民族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了该民族独有的色彩爱好,其结果就产生了该民族自己的色彩感觉。绿洲稀少的沙漠民族,其服装喜欢用绿色,并且常常采用幻想的植物花纹;北欧阴冷严酷的自然条件与持续甚久的宗教哲理精神,致使日耳曼民族用色冷峭若冰;法兰西或西班牙民族热情奔放的活跃秉性与明朗的色彩早为世人熟悉;东方民族之所以喜欢红色,是由于视红色为吉利、好运的色彩。各民族对色彩的不同爱好,往往可以在自然生活条件中找到依据,但民族用色的偏好却更多属于社会性原因。如中国封建意识中的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色彩,但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中,黄色则被意寓为卑劣可耻的“犹大”色彩;法国人之所以忌墨绿色,是因为墨绿色会使人联想到纳粹军人的服装色彩而产生厌恶;埃及人常把蓝色看做恶魔,视白地或黑地上的红、绿以及橙色、浅蓝和青绿色是理想的色彩;巴西人对色彩具有强烈的偏爱与各种不同的感情,由于某种迷信所致,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黄色表示绝望,两种色彩配在一起,则会引起恶兆。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一向把红色视为最美丽的色彩,这种偏好的原因是在很早以前,原始部落的人崇拜火,认为火是神的赐予,给人们带来温暖与欢乐,于是由火联想到色彩;四川羌族人崇拜白色,那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羌人与戈基人作战,屡战屡败,有个神灵托梦于羌人,叫他们用白石作武器,羌人照此做后终于战胜了戈基人,从此他们铭记神灵的功德,世代供奉白石,视白色为神灵之色。
民俗风情是启示服装色彩构思的一方面因素,也是服装色彩构思中必须考虑的、不可忽视的方面,目的是使服装色彩适销对路,满足不同消费者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彩图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