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装色彩学:分类与效果,第6版

服装色彩学:分类与效果,第6版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同一正是无差别,故同一是色彩调和的本质。在同一调和的各种服装色彩组合中,双性同一的调和感比单性同一的调和感强。

服装色彩学:分类与效果,第6版

关于色彩调和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有差别的、对比着的色彩,为了构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需经过调整与组合的过程;另一种指有明显的、有差别的色彩或不同的对比之色彩组合成服装时要求得到和谐的美感效果。

结合服装色彩设计,调和可归纳如下基本原则:

(1)从不带尖锐刺激的色彩组合的思想出发。

(2)从观者的视觉生理、心理平衡出发。

(3)从配色的形式与服装内容的统一出发。

(4)与对比相反相成地展开。

(5)从服装色彩与消费需求、实用功能的总体统一出发。

把上述各种论点全面地、统一地、相互关联地、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综合探讨,就是对服装色彩调和理论较完整的理解。

下面就从服装色彩组合形式对视觉形成“不带尖锐刺激”的效果出发,来探讨服装色彩调和的组合法则。这种调和是把视觉暂限在客观服装的色彩信息进入视网膜之后,但视觉信息还未与视觉生理与心理发生关系之前。当然,这种假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对于研究客观服装色彩的组合有创造服装色彩美感的重要意义。

(一)同一调和与效果

在讨论服装色彩对比理论时曾经指出,差别是服装色彩对比的本质,调和是对比的反面。而同一正是无差别,故同一是色彩调和的本质。在服装色彩的组合中,如果具有色彩属性的同一要素,就能使该服装色彩具有调和之美。

同一调和有下列各种类型:

1.双性同一

双性同一包括无彩色系列的组合,同明度、同色相、不同纯度的色彩组合,同明度、同纯度、不同色相的色彩组合,同色相、同纯度、不同明度的色彩组合。

2.单性同一

单性同一包括同色相,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组合;同明度,不同纯度、色相的色彩组合;同纯度,不同明度、色相的色彩组合。

3.混入同一

混入同一是在对比双方同时混入或叠入同一色的调和。

4.点缀同一

点缀同一是在对比双方同时点缀同一色的调和。

5.连贯同一

连贯同一是在对比双方的同时用包边、嵌边、衬底、间隔、缓冲、渐变等手法,使对比双方互相连贯,达到服装色彩的调和。

在同一调和的各种服装色彩组合中,双性同一的调和感比单性同一的调和感强。连贯同一调和,视连贯色彩的面积、范围、多少与调和效果成正比变化。

(二)近似调和与效果

服装色彩近似调和是服装色彩组合保持对比色彩双方属性差别较小的调和。近似调和有下列各种类型:

1.双性近似

双性近似包括无彩色的明度近似,在色立体中是黑白轴邻近阶段的色彩组合;色相、明度近似,相邻纯度系列的调和组合效果;纯度、明度近似,色相系列的相邻组合调和效果;色相、纯度近似,明度系列的相邻组合调和效果。

2.单性近似

单性近似包括明度近似,色相、纯度不同的色立体相邻横截面的组合;色相近似,明度、纯度不同的色立体相邻的色相面的组合;纯度近似,色相、明度不同的色立体中的邻近同心圆系的组合。

3.三性近似

三性近似包括色彩的三属性近似,即色立体中以某一色彩为中心的邻近色组成的立体色群,对比色相混合的、系列的邻近阶段组合效果。

4.亲缘调和

亲缘的关系密切也就有了近似因素,对比双方都加入与之有近亲关系的色彩或互相渗透、交错,即可得到调和。

在服装色彩近似调和中,三性近似是调和感较强的组合方式,次之为双性近似调和,再次为单性近似调和。

(三)秩序调和与效果

服装色彩组合关系有规律的转变顺序,并按秩序的要求选择、发展、组合色彩所得到的调和,称为秩序调和。秩序也是世界万物美感的基本规律。

秩序调和有下列各种类型:

1.单性系列调和

单性系列调和包括无彩色系列调和,同色相、同纯度、不同明度的系列调和,同色相、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系列调和,同纯度、同明度、不同色相的系列调和。

2.双性系列调和

双性系列调和包括同色相,不同明度、纯度的系列调和;同明度,不同色相、纯度的系列调和,纯度越低、距离越近,调和感越强;同纯度,不同明度、色相的系列调和。

3.三性系列调和

三性系列调和常表现为色立体中任意基本几何形之轨迹中的色彩系列的调和。如在色立体中,任意做三角形、圆、方、S、C、抛物线双曲线等,凡边线通过的色相,都符合三性系列的调和。

4.对比色相互混系列调和

纯色的两色相互混合所得到的色彩系列亦属对比色相互混合系列调和,即使是补色相互混合的系列亦能呈现调和感。

5.色相环系列调和

色相环系列调和是以色相环上的色相秩序组成调和。

6.色彩数学系列调和

运用数学数列秩序在色彩属性的各种系列中选择色彩,分别组成具有数列关系的系列调和。如等差、等比序列等。

7.色彩与其他有关因素的秩序调和

因与色有关的因素如形状、面积、位置、方向、密度等方面的秩序变化而得到一定的调和感,以及以自然色彩的变化规律得到的调和感等。在服装色彩组合中,一种明显的秩序(如大小、方向的顺序推移)我们能理解,而某些隐藏的秩序感却往往被忽视,其实隐藏的内涵秩序更能引起深沉的情感。秩序调和是服装色彩组合的节奏与韵律感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我们将在后文详述。

8.关于色彩的审美度

美国色彩学家蒙和斯潘萨提出的审美度问题,对服装色彩组合有一定参考价值。他们认为色彩的审美仍旧有两个要素要考察,即秩序的要素和复杂的要素。这里的秩序属于色调结合方面的同一、类似等关系,这种关系用O表示。复杂要素属于调和色彩三属性的种类及差别,这种关系用C表示。审美度如果用M表示,它们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详细地运算这里不再深究,但可以看出这样的关系,即在复杂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秩序因素越大,审美度越高。在秩序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复杂因素越大,审美度越低。当然,关于色彩的审美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这个公式只是从色彩组合的视觉效果的一个方面说明色彩的审美问题,供服装色彩设计时参考。

(四)和谐色域与效果

许多学者都曾探索过色彩与面积得到和谐美的组合比例关系。人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和谐色域。这实质上是利用面积的合理比例关系组织色彩的调和。

歌德进行过这样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比例关系。他把色相环上的色彩在面积相等,而且认为最纯的时候,按明暗强度达到平衡的数字,制定比例如下:

1.光亮度比例

黄∶橙∶红∶紫∶蓝∶绿

9∶8∶ 6∶3∶ 4∶ 6

2.互补色的光亮度平衡比例(www.xing528.com)

黄∶紫=9∶3=3∶1=3/4∶1/4

橙∶蓝=8∶4=2∶1=2/3∶1/3

红∶绿=6∶6=1∶1=1/2∶1/2

可将上述光亮度转为色域的和谐比例。

3.互补色要求光量度的一致,它们的面积比为

黄∶紫=1/4∶3/4=1∶3

橙∶蓝=1/3∶2/3=1∶2

红∶绿=1/2∶1/2=1∶1

如此三对补色各占色环的三分之一,它们的关系如图4-11所示。

4.原色和间色的面积比

黄∶橙∶红∶紫∶蓝∶绿

3∶4∶6∶9∶8∶6

黄∶红∶蓝=3∶6∶8

橙∶紫∶绿=4∶9∶6

图4-11 和谐色域色环

上述色域的和谐比例只是在所有色相最纯的情况下才有效。根据和谐比例制定和谐色环,1/3划分为黄与紫,1/3划分为橙与蓝,1/3划分为绿与红。

后来,蒙赛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纯度的概念,列出了自己计算面积和谐的公式:

除此之外,亦可以用色盘转动来检验各色总的面积比是否平衡。如果色盘转动后呈现中性灰色,则各色的和谐面积是正确的。

应用和谐色域公式来衡量服装配色的组合是有益的,它们能保证客观的服装色彩对人眼的视觉生理产生舒适感。但是,由于在实际运用中相当麻烦,同时,用数学的计算而得出的绝对平衡难免是呆板的,容易使人忽视服装色彩的其他因素而陷入公式化的形而上学。和谐色阈不能替代人的美感,更不能替代服装设计师美感的创造活动,和谐色阈得到的视觉生理平衡依服装色彩美感的深度来说,它还属于较浅的层次。

(五)对比调和与效果

色彩对比与调和是服装色彩美感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服装色彩对比失去调和就失去服装和谐的美,对比过强则产生刺激,对比过弱则成模糊,服装色彩对比只有在既不刺激又不模糊的程度时才称为调和。服装色彩的调和如果失去对比,也将显得毫无吸引力、个性,甚至毫无意义。

对服装色彩的对比调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1.对比与调和的相反相成

这是从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出发来讨论服装色彩狭义调和的一种观点。认为调和是对比的反面,对比是差别,调和是同一,没有差别或差别很小,对比就弱,调和感则强;差别越大,对比越强,调和感就越差。因此,强对比就是弱调和,弱对比就是强调和。调和只是对比的一种暂时的、特殊的差别现象。色彩对比一定要有可比的条件,这些条件都能概括在同一范畴内,即色彩的对比必须在同一概念的范畴内进行差别的比较。可以看到,同一属性是对比赖以存在的条件。没有差别,调和就失去了对象,失去了作用,因此,对比亦是调和赖以存在的条件。客观存在的色彩总存在着区别与同一两个方面,对比与调和是色彩美感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对比与调和的互相转化、色彩对比与调和的相反相成还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互相转化。采用种种手段使色彩调和的过程,也就是使对比向调和转化的过程。

2.对比调和方法的分析

从调和是改善对比关系,得到服装色彩统一和谐美的手段出发,作下列方面分析:

(1)从色相调和分析:

① 无彩色系的调和:服装色彩采取无彩色的组合极易调和,但需注意调动明度的差别来克服模糊及增强服装色组的兴趣。

② 无彩色与有彩色调和:无彩色系与任何有彩色相配都能取得调和,只需注意调整明度,以取得非常明快的调和。

③ 同一色相调和:是同种色的配合,在色立体中是一个色相面的调和,是最易取得调和的服装色彩组合。它具有色相明确、单纯,同时具有朴素、柔和的特性,但易模糊、单调、呆板,需注意调整明度来增强服装色彩效果。如果以对比色彩点缀或包边,则能增强这种组合的趣味性。

④ 邻近色相调和:邻近色相的组合,因其色相极其相似,因而含混不清,不易取得视觉上的明快感,常采用变化纯度与明度的方法来增加调和感。

⑤ 类似色相调和:类似色相较邻近色相的组合有一定的变化,使服装有丰富、统一调和的印象,但需变化明度、纯度,才能形成生动的服装色彩效果。

⑥ 中差色相调和:中差色相组合是处于类似色与对比色之间的配色。服装采用中差色相配合,能取得明快、活跃的调和感。

⑦ 对比色相调和:对比色相因为色相差大,必须要增加纯度与明度的共性,以色调的一致性来促进调和。

⑧ 补色调和:补色相配合,色相差最大,不易取得调和统一的关系,必须采用多种调和手法达到和谐,如互混成系列,扩大或缩小双方或一方的面积比,空间并置,利用黑、白、金、银、灰使其调和,使形状分散,改变边沿相接关系,加入亲缘关系的第三色,拉开补色相之间的距离,同时混入某一色,改变双方或一方的明度,同时或一方改变纯度等方法使补色得到调和感。

(2)从明度关系上分析:

① 同一明度调和:对比色彩处在明度同一阶段上就能取得调和感,如服装色彩同在高明度阶段,色组呈现明快、耀眼的效果;服装色彩处在低明度同一阶段时,色组暗中闪烁光彩,深沉、含蓄、典雅;处在中明度同一阶段时,服装色组丰满、含蓄。

② 邻近明度调和:对比色彩在邻近的明度阶段上组合起来,也能取得服装色彩调和的效果。

③ 类似明度调和:对比色彩在类似的明度阶段组合起来,取得服装色彩调和的效果。

④ 对比明度调和:对比色彩如果明度也是强对比,则很难取得调和,只有用削弱纯度、改变面积等附加调和手法,才能改善对比关系。

(3)从纯度关系上分析:

① 同一纯度调和:同一纯度的对比色彩组合,一般也能取得调和。当对比色相处在低纯度阶段组合成服装色彩时,效果含蓄,但略觉力量不足;对比色相处在中等纯度阶段组合成服装色彩时,调和中含有对比,同一中富有力量;而对比色相处在高纯度阶段时,服装色彩组合效果就难于调和,需采用多种调和手法使其对比削弱。

② 类似纯度调和:类似纯度对比色彩组织服装色彩时,效果与前相似。

③ 对比纯度调和:对比色彩在纯度对比时,服装色彩组合效果明快、鲜明、悦目且有趣味,它是服装对比色彩组合常用的对比处理手法。

(4)从色调关系上分析:对比色组合服装色彩时形成总的倾向色调,一般分为淡色调、浓色调、亮色调、暗色调、鲜色调、含灰色调、冷色调、暖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红色调等。对比色彩组织服装色调,能体现不同的情感效果。如采用面积优势组成色相优势的色相调,加强色相的表情;采用同时提高明度而组成明亮的色调,或采用降低明度的手段组成暗色调;采用冷暖的面积优势组成冷色调;采用同时混入某色相取得统调效果,混入黑、白、灰等色组成不同的纯度统调等。

(六)色立体体系调和与效果

用色立体的色彩关系研究色彩的调和关系,对服装色彩设计很有价值。

1.奥斯特瓦尔德的色彩调和论

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要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谐调,必须使它们在主要的因素方面相等”。他把色相的一致或同等的含白量、含黑量、含色量作为色彩调和的基础。在奥氏色立体中确定一个色或一组色以后,同时可以从色立体中求出相应的和色。等黑白量色相环上序列调和是1ic,2ic,3ic,4ic,5ic,…24ic;1nc,2nc,3nc,4nc,5nc,6nc,…24nc;1pa,2pa,3pa,4pa,5pa,…24pa,以此类推。在奥氏色立体中,可求得无限的各种调和色组(图4-12)。

2.蒙赛尔的色彩调和论

在蒙赛尔的色立体中,确立一色或一组色以后,也能同时从色立体中求出相应的调和色。其方法是从几何学秩序方向中去选择(图4-13)。

3.伊顿的色彩调和论

伊顿按自己的理论提出他的调和法。

(1)二色调和:凡是通过色立体中心的两个相对颜色(互补色)都可以组成调和的色组。如:红/绿、黄/紫、橙/蓝、淡红/深绿……

(2)三色调和:凡是在色相环中构成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色是调和的色组。也可将这些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想象为色彩球体内的三个点,如果自由转动三角形,可找到无限个三色调和色组。

(3)四色调和:凡是在色相环中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色是调和的色组。如果采用梯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可以获得更多变化的调和色组。

(4)五色以上的调和:凡是在色相环中构成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的五个、六个、八个色的色组都是调和色组。伊顿认为:“理想的色彩和谐就是要用选择正确对偶的方法来显示其最强效果”(图4-14)。

上述色立体系列调和的原理和方法,在服装及其他各种色彩设计中都有应用,是取得服装色彩配色调和效果的系统方法之一,应用得当,一般都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