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22]建立和完善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实现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化、人员数量最小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办学效益最大化。构建条件保障,由成员高校分担等多渠道筹措方式筹集经费,用于合作项目及管理事务,保证成员高校合作事项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推动协同创新的实施。

城市综合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21]城市综合大学要深化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一体的高校组织模式改革,力求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22]建立和完善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实现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化、人员数量最小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办学效益最大化。构建条件保障,由成员高校分担等多渠道筹措方式筹集经费,用于合作项目及管理事务,保证成员高校合作事项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推动协同创新的实施。构建技术服务保障,利用现代网络优势,构建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如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支持不同类型的信息应用,方便成员高校之间数据的获取、整合,打破过去教育资源的封闭和垄断,从而使成员高校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大大提高成员高校的协同效率和资源共享化程度,形成城市综合大学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注释】

[1]安同良,等.长三角地区研发的行为模式与技术转移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

[2]刘利民.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活力,2011(1).

[3]刘利民.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活力,2011(1).

[4]路甬祥.深入实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

[5]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

[6]焦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高高教质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7]杜占元.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精心做好“2011 计划”启动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8]蒋毅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12-09.

[9]杜占元.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精心做好“2011 计划”启动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10]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求是,2002(20).

[11]张力.协同创新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www.xing528.com)

[12]熊励,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科技管理研究[J].2011(14).

[13]姜乃强.11 所特色高校组建联盟强强联合迎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10-20.

[14]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1-10.

[15]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1-10.

[16]程云喜.企业共同愿景缺失动因的再思考——基于决策者与雇员的信用博弈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17]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18]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 号),2012-03-15.

[1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 号),2012-03-15.

[20]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J].科教导报,2012(12).

[21]陈治亚.行业特色型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8).

[22]姜乃强.11 所特色高校组建联盟 强强联合迎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10-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