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协同创新实现条件的研究成果

高校协同创新实现条件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员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合作各方互相高度信任才能实现。当然,愿景的设定不是对未来发展目标所进行简单的想象力发挥,而是对成员高校各方共同努力下可达成目标的实际描述。各成员高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全体成员高校是否为共同愿景积极奋斗和奉献,事关整个协同创新计划的构建,将对合作项目推进乃至最终实施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高校协同创新实现条件的研究成果

(一)彼此高度信任

博弈理论认为,合作是行为主客体在许多重复出现的博弈后通常做出的最利己的正确战略选择,行为主体之间经过多次博弈,往往倾向于建立长远的互动关系,采取合作互惠、资源共享的行动策略,而实施合作互惠策略的前提是彼此高度信任。成员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合作各方互相高度信任才能实现。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成员高校内部组织及其所从事的活动与社会其他组织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组织间相互依赖如同网络导致其相互作用的约束,进而产生长期的相互依赖关系。[14]现实中依赖性与信任度始终成正比例关系,即组织间的依赖性越高,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就高,而最终导致组织相互依赖程度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受制于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社会竞争加剧、环境变化加快、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等。近些年来,面对国际高等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港台及大陆高校间加快了联盟与合并的步伐,香港地区对本区域内高校的合并进行了集中专题商讨,台湾地区4所高校成立台湾高校联盟,长三角地区酝酿成立我国“长三角名校联盟”,利用地理位置接近、办学各具特色等优势,不断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架起了多方面沟通与合作的桥梁,通过加强相互依赖性和相互信任来应对环境的挑战。[15]

(二)建立共同愿景

“愿景”(Vision)一词,由美国学者科林斯(Jim Collings)率先提出,出现在《基业长青》(1994)一书中。源于对获得巨大成功企业的研究结论,认为那些长期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都拥有一个基本经营理念、一种精神原动力。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作为研究愿景问题最著名的学者,提出愿景是员工共同希望的景象,是一种具有深刻性的感召力量(1990)。[16] 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则是指由组织中个人愿景互动成长而形成的,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有的愿景。一个合作组织要有所作为必须建立共同愿景与使命。共同愿景展示了成员高校的目标,提供给成员高校前进的动力,并能汇聚全体成员高校的力量。由于成员高校所形成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奠定了双方合作基础,壮大了竞争优势,成员高校在更高层次上建立一致的“愿景”并由此得到一种发展的设想与空间,才能更好地建立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激发成员各方的合作热情,扩大合作领域。共同愿景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能凝聚组织中每个个体的力量,激发巨大的创造力,并使人产生一体感。有了共同的愿景,确立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能使合作中的成员高校不被变化了的环境所迷失方向,不断激励成员高校主动而真诚的奉献与投入,努力学习,相互支持,求同存异,追求卓越。当然,愿景的设定不是对未来发展目标所进行简单的想象力发挥,而是对成员高校各方共同努力下可达成目标的实际描述。各成员高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全体成员高校是否为共同愿景积极奋斗和奉献,事关整个协同创新计划的构建,将对合作项目推进乃至最终实施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资源、能力具有互补性

资源、能力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尽管美国大学与城市之间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但二者又彼此依赖,其原因正是源于这种资源、能力的互补性,资源、能力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学校战略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要使合作有可能产生和实现其价值,根本条件是潜在合作伙伴具备学校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如在企业协作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在市场上通常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而企业能力及其所提供的资源(如市场、技术、生产、售后等)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比如:市场开拓是有的企业所擅长的特点,技术研发又可能是其他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即便是在同一个技术研发领域,不同的企业所精通和擅长的技术也往往所侧重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的企业间协作伙伴关系中,通常事先会就协作项目各方工作量及其收益进行分工和分配预测,之后参与协作的企业围绕所要完成协作项目和共同获得收益,都会按照分工投入与自己承诺相应的工作量,然后再按照事先约定比例进行分配。在独立单干的情形下,企业考虑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只有在合作、协同的条件下不同企业为了实现共同收益目标,将各自投入的工作量作为自身的策略,资源、能力互补性进行合理地调节,个体、整体均可获得最佳收益。资源、能力互补性使其共同协同创新要容易得多,也更容易形成长久的生命力。(www.xing528.com)

(四)确立利益范围和责任边界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在城市综合大学合作交流机制具体实施方案、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划分确立利益范围和责任边界等方面,可使每个成员高校的利益得到保障。如美国高校校际合作史上,位于马萨诸塞州西部涅狄河谷的五校联盟(Five collegesconsortium)是公认的最成功的校际合作办学的典型之一。五校中有四所是本科学院,一所是广博型的研究型大学,五校联盟的宗旨是资源共享,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合作项目有学生跨校选修、教师互聘、讲座、图书资料共享、信息技术合作、社区合作服务等[17],负责合作管理的董事会每月召开例会进行检查、规划、整改等,年度会议则重点解决财政预算问题。董事会之下,五校校长事务办公室主任、执行官和五校主管财政的负责人每月集结一次,商讨在众多领域的合作事宜,加之负责合作事务管理的30余个部门形成的工作网络,较好解决相关利益主体责任边界划分、利益范围确立,同时构建成员高校风险分担机制,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良好的管理保障和资金保障使合作获得成功。

(五)建立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组织文化

成员高校之间需要打破传统原有文化的惯性,建立以共同发展为导向协同创新的组织文化,在成员高校范围内开展组织学习,促进校校之间、校内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交流,创造充满信任、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良好协作环境。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促进员工工作交流,使其愿意与其他成员高校共享知识和成果,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18]。经常开展校际间研讨调研、科研学术交流、学生联合培养、教师访学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成员高校内形成互通有无、科研学术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氛围。构建人员环境保障,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体制与管理,组织优势队伍,持之以恒协力攻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广大教职工、科技人员和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与活力,创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竞争激励、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文化环境和创新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