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十五座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我国十五座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文便选取在校生总规模、专任教师规模、本科专业总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等既代表高校发展水平又便于量化的指标对各城市综合大学的“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和发展要素进行分析,以检验它们的规划制定是否符合要求。

我国十五座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

(一)“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5]

目前,我国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均对自身的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等提出了规划,并制订了可行的计划,如表4-4 所示:

表4-4 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战略目标是规划文本的实质,所描述的是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校战略目标设想并概括了高校在发展周期内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是确定发展要素与战略措施的重要依据;发展要素则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方面、环节或部分,是大学资源配置的重点。[26]两者类似于总目标和子目标的关系。现实中,也有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进行阐述。因此,本文将两者合并进行分析。

前文指出,城市综合大学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特征及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规划。[27]换句话说,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因地、因校制宜,既不好高骛远,又不故步自封地制定规划。是否真正做到这点,从高校规划文本中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要素便可见一斑。下文便选取在校生总规模、专任教师规模、本科专业总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等既代表高校发展水平又便于量化的指标对各城市综合大学的“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和发展要素进行分析,以检验它们的规划制定是否符合要求。

表4-5 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指标

续表

续表

①邵红,张丽萍.城市大学蓝皮书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报告2006-2010[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39-40.(张丽萍收集资料,彭莉萍、董华容、张云霞整理)

1.在校生规模

在校生规模是一所高校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体现。从图4-1 可以看出,在对现有基础的清醒认识基础上,我国15所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在各自的“十二五”规划中对在校生规模的发展都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展望。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城市综合大学正面临着激烈的生源竞争,有的大学在分析所面临的挑战时已经有所警醒。因此,大多数城市综合大学的“十二五”规划文本中所制定的在校生规模增长比例并没有盲目追高。较之“十一五”收官时的规模,长春大学、哈尔滨学院、济南大学、江汉大学、宁波大学青岛大学6 所高校所制定的“十二五”在校生总人数增长率均没有超过20%,最高为哈尔滨学院的16.78%,其他均小于10%。说明这些高校已经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数量增长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变,开始强调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同时,也有大学的规划中办学规模继续大幅度扩张,如广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十二五”规划在校生总人数增长率均超过了40%。究其原因,其实质仍是追求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两点:首先,这两所学校都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具备较前述高校更好的区域发展优势;其次,这两所学校的发展水平较高,办学规模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人数扩张,而是教育层次的跨越,如:广州大学规划在校本科生规模保持稳定在23000 人左右,主要的在校生增长源于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硕、博士学位点的显著增加;杭州师范大学同样如此,目标(2015)研究生人数较现状(2010)扩大近100%,而本科生规模则仅增长37%。除上述两所高校以外,还有深圳大学、大连大学等也是如此,在此不予赘述。

图4-1 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在校生总人数对比情况

总之,从各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文本中的在校生总人数对比情况看,各高校均是在对现有基础与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客观、清醒地分析后做出的科学规划。这符合规划制定的要求,如“处理好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等,也体现了规划制定的“有助于学校重新定位、适应外部环境”等重要作用。

2.专任教师规模

专任教师规模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保证。因此,几乎所有的地方综合大学都在分析现有软件资源时将专任教师规模作为重点内容加以重视,并在“面临的挑战”部分专门提及。努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扩大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规模,培养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已成为所有城市综合大学的共识。

图4-2 呈现了我们能搜集到的11 所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专任教师总人数的对比情况。其中,杭州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大连大学等7 所学校的规划专任教师总人数增长率均高于40%,足见它们对于队伍建设的重视。增长率小于10%的3 所学校是济南大学、沈阳大学和青岛大学,这是由于它们的专任教师规模基线水平(即“十一五”收官时的水平)已经较高,其中青岛大学和济南大学“十一五”收官时的专任教师总人数在所有城市综合大学中排名前两位。说明在“十一五”周期中这几所高校已经开始重视队伍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总而言之,对于队伍建设,各城市综合大学同样做到了“知己知彼”,重视队伍建设,并在各自现有基础上做出了科学的规划。

图4-2 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专任教师总人数对比情况

图4-3 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对比情况

此外,城市综合大学在追求教师队伍规模扩张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质量的提升。图4-3 呈现了我们能搜集到的9 所城市综合大学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的对比情况。图中各高校对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无论是“十一五”收官时博士占比仅为8%的长春大学,还是已高达57%的深圳大学,所有城市综合大学均强调师资队伍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基础较薄弱的长春大学甚至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教师队伍博士占比翻三番的目标;大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沈阳大学三所高校的规划教师队伍博士占比也较“十一五”收官时增长超过100%。(www.xing528.com)

总之,从各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文本中的专职教师总人数及其中的博士占比对比情况看,各高校均一如既往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所制定的规划同样符合前文所述的要求,如“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应重视骨干人才的培养与应用”等。

3.本科专业总数

城市综合大学的属性决定了它们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基本定位。虽然诸如深圳大学等部分城市综合大学实现了办层次的跃升,提出了“高校之林,后来居上”的指导思想,但没有一所城市综合大学忽视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的重要性。本科专业规模是一所大学综合性水平的体现,也是其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保证。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部分城市综合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实现了本科专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了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城市综合大学来说,重要的不再是单纯扩张本科专业数量,而应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调整专业设置,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从图4-4 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综合大学均已认识到上述情况并做出了相应规划。图4-4 呈现了我们能搜集到的8 所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本科专业总数的对比情况。其中,大部分高校的规划本科专业总数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下,济南大学则维持不变。然而,专业总数变化不大并不代表城市综合大学不重视本科教育。细读这些学校的规划文本便可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地将重心放在了优化本科专业设置上,如深圳大学提出“调整专业设置,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江汉大学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济南大学提出“强化建设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和交叉学科,注重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等等。

图4-4 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本科专业总数对比情况

总之,从各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文本中的本科专业总数对比情况看,各高校均开始注重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走内涵发展之路。所制定的规划符合前文所述的要求。

4.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社会服务力的主要来源。虽然城市综合大学定位并非研究型大学,但“实现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已经成为了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综合大学的新目标。如广州大学提出“至2015年,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沈阳大学提出“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大连大学提出“初步建成处于国内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等等。即便还有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走的是“应用型大学”之路,当前科研发展水平有限,仍将科研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予以重视。

图4-5 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对比情况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是高校科研实力的核心,图4-5 呈现了我们能搜集到的8 所城市综合大学“十二五”规划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的对比情况。从图4-5 可以看出:首先,城市综合大学科研实力发展并不均衡,这可能与区域经济发展、历史传承等因素有关,如青岛大学、广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十一五”收官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便已达三位数,而成都学院和西安文理学院却还未突破两位数;其次,所有地方综合性高校都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准确定位、努力建设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均试图实现科学研究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所规划的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增长率均呈几何级数增长,最高的成都学院规划增长率高达775%,最低的青岛大学规划增长率也达到了100%。这说明无论选择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方向发展,城市综合大学均十分重视科研实力的发展,且没有盲目攀高,做到了因地、因校制宜,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科学的规划。

综上所述,我们从15 所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的“十二五”规划文本中选取了在校生总人数、专任教师总人数及博士占比、本科专业总数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等4 个指标,搜集数据,分别从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文本分析。一方面验证了规划制定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从多方面检验了其“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的科学性,符合本书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注释】

[1]刘勇兵,马培培.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2]林勇,陈德敏,肖俊夫.新时期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认识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3]张艳敏,俞海侠.高质量大学战略规划的主要特征探析[J].教育科学,2010(4).

[4]别敦荣.《纲要》 解读及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J].高校教育管理,2010(4).

[5]别敦荣.《纲要》 解读及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J].高校教育管理,2010(4).

[6]别敦荣.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青岛大学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7]包水梅.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逻辑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8]楚天都市报.2015年武汉高考报名人数比2014年减少2615 人[EB/OL].http://www.yuloo.com/gk/news/1503/1314153.shtml,2015-03-06.

[9]李宝笃.大学发展模式转变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3).

[10]张丽萍.城市综合大学战略管理对策研究[J].咨询与决策,2011(8).

[1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3).

[12]赵文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挑战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3]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3).

[14]林勇,陈德敏,肖俊夫.新时期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认识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15]赵文华,周巧玲.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

[16]胡保利,王硕旺.乔治· 凯勒的大学战略规划理论评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17]黄艳霞.美国大学战略规划评估的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18]毛晓翔,陈亚玲,韦志辉,等.大学学科建设规划的SWOT 评价模型分析与战略选择[J].高教探索,2013(6).

[19]蓝劲松,陶礼军.论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的辩证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4).

[20]张艳敏,俞海侠.高质量大学战略规划的主要特征探析[J].教育科学,2010(4).

[21]桑建平,肖引.城市大学蓝皮书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报告2013[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0.

[22]刘勇兵,金玲.关于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部分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23]刘勇兵,金玲.关于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部分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24]刘勇兵,金玲.关于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部分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25]邵红,张丽萍.城市大学蓝皮书十五副省级城市综合大学发展报告2006—2010[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33-38.(张丽萍收集资料,彭莉萍、董华容、张云霞整理)

[26]刘勇兵,金玲.关于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部分新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27]毛晓翔,陈亚玲,韦志辉,等.大学学科建设规划的SWOT 评价模型分析与战略选择[J].高教探索,201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