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综合大学规划:资源匹配实践的成功范例

城市综合大学规划:资源匹配实践的成功范例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做好大学规划的关键是根据资源的状况设计高校在战略规划周期内可达成的理想目标以及能够采取的行动。深圳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的诞生和几十年的壮大发展是资源匹配理论实践的成功范例。深圳大学等大学正是运用资源匹配理论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完成学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潜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从而有效地化解了高等教育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成为新兴中心城市跨越发展高等教育模式的创举。

城市综合大学规划:资源匹配实践的成功范例

城市综合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重要职能,其职能发挥的状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物质条件和保障能力。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源匮乏、“有限性”是大学资源竞争的现实特征成为制约城市综合大学发展普遍面临的重要挑战和现实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使学校能够获得或争取更多更好的学校外部资源,事关大学发展规划的成败。现实中大学往往对有限资源存量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进行城市综合大学战略规划,首先要全面系统地研究学校资源,准确掌握学校实际能够控制的资源状况,盘活存量。实现路径在于先进的资源增值模式和科学的运营管理策略,科学有效控制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存量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潜在资源的深度开发,这是做好大学规划的根本前提。通过制度、机制、技术等改革与创新,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利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3]国外采取专业化的金融投资、市场化的校园经营、多元化的社会捐赠、社会化的成果转化、绩效化的组织管理等,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及其价值,形成了大学协调发展的资源生态系统[4],实现了大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同时,城市综合大学的发展也要与所在城市发展相协调,为其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做好大学规划的关键是根据资源的状况设计高校在战略规划周期内可达成的理想目标以及能够采取的行动。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理想目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是由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市场、大学等在内的各方的合作与博弈过程,转型的动力来源于利益格局的调整,转型的目的力量是为了使大学办学质量与效率更高,使市场社会更加依赖大学,使更多人享受到制度转型的成果。[5]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第一资源。深圳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的诞生和几十年的壮大发展是资源匹配理论实践的成功范例。30 多年前,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从此由一个落后“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城市、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建市之初,深圳普通高等教育是零基础,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在人才资源全球流动、全球配置趋势更加明显,国内外人才争夺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核心科技、经济社会等高层次人才不能全靠引进解决。1982年,深圳市政府为适应大规模城市建设需要作出了“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决定,坚持以改革创新意识发展教育,实施长远发展战略,实现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创建深圳大学,继而“筑巢引凤”,跨域“联姻”,创建深圳大学城。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所直接面向和服务于城市的全日制普通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诞生,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分院相继签约落户深圳大学城。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即深圳大学等一批较高水平大学发挥其在该市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为提升其综合水平服务,但是高等教育发展自身规律难以逾越,无论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还是学术权力获得、学术品牌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圳速度”无法等待新建地方高校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设发展,来满足特区经济对于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全面要求。[6]而没有高水平大学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深圳特区显然难以取得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深圳大学等一批较高水平城市综合大学的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要在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它们必须理性地考察自己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谋求所在城市为其提供外部的有利政策、市场环境以及物质空间等保障条件,提供动力源泉。深圳大学等大学正是运用资源匹配理论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完成学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潜在资源的深度开发,从而有效地化解了高等教育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成为新兴中心城市跨越发展高等教育模式的创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