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成功过渡到职业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成功过渡到职业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生活与职场生存的差别,使得学生迟迟难以进入状态。(二)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学生是准职业人,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就是为成为职业人打下基础,做好准备。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必须适应职业人之间的合作习惯。

大学生成功过渡到职业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一)学校与职场的差别

大学生心中,学校是永远的安乐窝,是家庭的延伸,以至于“母校情结”始终挥之不去,伴随一生。因此,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徘徊在校园里甘当“校漂族”。但是,学校始终都只是一个驿站,所有的大学生终究都要走向职场,接受社会的考验。学校生活与职场生存的差别,使得学生迟迟难以进入状态。

1.环境不同

学校是一个“熟人型”的小社会,教师、同学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使得学生毕业之时不能“断奶”。而职场宛如战场,是一个“陌生型”的社会,每天必须应对不同的事情,面对陌生的客户,这让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2.存在基础不同

职场是各种为了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的组织的聚合体,职场以利益往来和利益交换为存在基础。而学校则纯粹的多,学生之间彼此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是一个互助互利的短期结合。

3.发展方向不同

职场中,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组织章程,成员之间恪守共同的规则,以此推动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而学校只是一个为职场输送人才的组织,与职场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

(二)学生与职业人的差别

学生是准职业人,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就是为成为职业人打下基础,做好准备。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1.立场不同

学生与职业人处于不同的立场。对学校而言,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学生享有主体性地位,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对职场而言,职业人则是客体,职业人都是为职场服务的。因此,必须明确不同的立场,便于角色的转换。

2.行事规则不同

职场与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结合体,学生与职业人的行事规则也不一样。学生时代,处世交往待人接物都比较简单直接,不会牵涉过多的利益纠纷。进入职场后,作为职业人,必须学会职场行事规则,高效做事,以结果为导向,并且敢于承担责任。

3.合作习惯不同

学生之间的合作是松散的、情感导向的,而职业人之间的合作,是利益导向的、义务性的。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必须适应职业人之间的合作习惯。

(一)角色转换的心理问题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心理

苦读十多载,大学生对学生角色的体验非常熟悉,学生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一种习惯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事物,从而带来适应上的困难。

2.观望等待的依赖心理

大学生活是处于依赖与摆脱依赖的过渡期。当大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承担起成人的职业角色时,成人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还没有养成,因而,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存在着一种观望等待的依赖心理。正如一首歌中唱到:“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有一天突然飞上了蓝天,却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无依无靠。”在这种依赖心理的作用下,一些大学生不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范围、程序以及相互关系,工作上全靠领导安排,安排多少干多少,致使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3.消极退缩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初入职场,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生疏的人际关系,往往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些大学生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看到别人工作经验丰富,驾轻就熟,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胆小、畏缩,不知工作从何入手,担心自己做错了事,会造成不好的印象。另外,大学生初入社会,很容易产生不被重视的“自卑感”。在校园内,每个学生都是处于平等状态,但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作为新来的试用者,常常要从基层干起,且各方面都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很难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很多大学生产生沮丧情绪,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进而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4.苦闷压抑的孤独心理

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大学生旧的交际圈子已四分五裂,而新的交际圈子尚未建立。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每个人都会产生一段短暂的友情真空时期,特别是那些远离家乡的求职者,周末变成漫长的等待,孤独感更加强烈。另外,工作单位等级分明的上下级关系、居高临下的命令方式等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压抑感。

5.眼高手低的自傲心理

一些大学生自以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已经学到不少知识,就已经是人才了,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大学毕业从事基层工作、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在这种心理下,很多大学生在现实中更多表现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

6.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还容易表现出不踏实的作风、不稳定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整日恍惚不定。一位毕业不到两年就换了四份工作的名牌大学生,如此说出了自己的困感和苦恼:“看来这份工作也不是长久之计,习惯了跳槽的我,也不在乎再跳一次。可跳来跳去,我怎么就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呢?难道老天还要我继续等待和寻觅吗?”这种浮躁心态使众多大学生工作浮在表面,长时间进入不了角色。

(二)如何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1.注重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是新工作单位里同事们关注的对象和焦点。因此,给新同事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它不仅在人的脑海里记忆深刻,而且会形成一种定势,影响着以后的长期印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较好,那么周围的人就会用这个良好的印象去解释他以后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倾向于认为他的行为和表现是好的、善意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给新同事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坏,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己今后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而且会影响别人在今后如何看待自己,同时,也决定着别人在今后会如何与自己进一步交往。因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该尽量注意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着装、仪态、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态度品性等各方面都要注意,在新的工作环境里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的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树立自信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由于刚刚走出校门,大学毕业生们尽管拥有许多新的理论知识,对工作和未来的事业也充满热情,但毕竟欠缺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力不从心,甚至不断地出现失误或失败,从而产生挫败感。其实,这是每一个初涉职场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此时,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仔细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既不能总把失败归为外界因素,也不应统统认为是自己的无能,还可以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听听他们的看法,学习他们的经验。要相信自己能够很快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成熟起来,得心成手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变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应该对自己的才学和价值充满信心。

3.克服完美心理,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每个毕业生就业前都会在心里对未来的职业做一番描绘,但往往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并且不乏完美主义的色彩。也就是说往往会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等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当按照这个过高的目标接触现实时,就会感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远,心理落差太大,失落感油然而生,甚至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此,在就业前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按照现实条件和自身特点做一个大致的职业规划,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又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分别设立相应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职业目标。这样才能既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可操作的近期职业计划,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茫然失落。

4.脚踏实地,做好艰苦创业的准备

每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会怀着勃勃的雄心,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进入职场后却发现,有许多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小事情不得不做,甚至各种各样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挫折会接踵而至。于是,迷茫、困惑、怀疑,甚至会出现辞职、跳槽的念头。其实,从走向社会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有从基层工作做起的意识,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实事、琐事做起,如果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一丝不苟地努力完成这些事情,不仅能够帮助你迅速融入同事圈中,获得人们的认可,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应用,能力得到锻炼,经验得到丰富。人们会相信,能把平凡小事认真做好的人一定是敬业而又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完成其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在新的职业生活开始的时候,切忌眼高手低,忽视身边的小事。要摆正自己在新岗位上的位置,从零开始,踏实勤奋,艰苦创业。任何辉煌的职业生涯都是从迈好职场第一步开始的,只有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更新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一种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来决定经济的成功与失败。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很少受到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不仅掌握着当前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新事物新观念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应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思维方法上创新求异,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敢于冒险,想前人没想过的问题,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欲望,才能创造性地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为此,在正式踏入就业岗位之前应该使自己产生强烈的创新愿望,不断培养创新的能力,了解自身的创新优势,把握与本职业相关的最新信息与动态,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的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

6.加强归属感,形成团队意识

当人们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加入一个陌生的群体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戒备心理,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初到新的工作岗位时,由于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对新的群体没有认同,对新的工作要求没有了解和掌握,害怕周围的一切对自己造成伤害,这种戒备心理会更重一些,主要表现为既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又担心自己出错而造成不良的印象;既想向别人请教,又害怕被人看不起;或者自视清高,恃才傲物。这些表现对形成群体中的归属感极为不利,其结果往往是使自己产生强烈的孤独和失落感。因此,来到一个新的集体时应主动置身其中,从心理上认同周围的每一个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集体的每一件事,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和协作。这样才能尽快在这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归属感和团队意识。(www.xing528.com)

7.保持良好心态,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初涉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如此。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所难免,为此在就业前就应做好经受挫折的充分心理准备。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失败,首先,应该保持冷静,坦然面对;然后,认真寻找原因,合理归因。千万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稳妥的办法加以改进,总结经验,虚心请教,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有经验的前辈或专业人员。这样才能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初涉职场,实现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是每个人职业生涯必经的过程。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有一个适应阶段,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谁能在就业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谁就能把握主动权,迅速适应职业要求。

(一)如何快速走出“蘑菇期”

1.调整期望,保持良好心态

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人才招聘会和斗智斗勇的层层面试,职场新人终于熬出了头,找到了一份工作,带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准备大显身手。职场新人怀揣着引以为荣的各种各样的证书,走向社会,自我感觉良好,应该是所谓的“人才”,然而被分配做“苦力”的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以至于产生了到底是人才还是苦力的疑惑。其实,职场与人生道理是一样的,低起高谋,分步到位,方能成就大事。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但要避免急功近利。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番辛酸的故事,都有着痛苦的磨难和经历。在职场生涯的蘑菇期,心态的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要不断调整自己,保持静心、耐心、细心、专心,乐观自信地对待工作和生活。

2.磨去棱角,适应环境

从学生到职场新人,从较单纯的学校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最重要的是适应性问题。学生有学生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职场人有职场人的行为标准和思考模式,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沉下心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事,学会承受和忍耐,少说多做,努力适应工作环境,适应社会。

3.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是一张白纸,能力和经验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不能深刻地了解组织的文化理念,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往往是做些琐碎的工作,但不能因为事小就不认真对待,敷衍了事。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谁敢把大事交给你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如一位作家所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因为究竟什么才是大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其实我们并不清楚。也许,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却可能生死攸关”。

4.少说多听多做,累积人脉

作为职场新人,你不了解组织的情况,应该多做小事,管住嘴巴,少点阔论,多倾听同事们的心声,避免卷入是非圈;同时要奉行内方外圆的为人处事之道,内方即诚实守信谦虚,外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技巧、艺术,积累足够的人脉,须知人缘也是生产力。今天的努力会在明天收获丰硕的果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格魅力的展现,是实力积累的表现,也是积蓄资源的最好方式。

5.不断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毋庸讳言,职场新人都拥有一张不错的学历文凭,但学历应该是学习能力的汇集,加之职场新人从学校走向社会,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毕业以后千万别停止进修学习,使自己处于不断的学习、充电过程之中,这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递增,要想在职场脱颖而出,除了累积实力之外,重要的是必须拥有多张专业认证执照,这样才能快速升迁或顺利转职。

(二)打造职场竞争力

1.学历

所谓学历包括学校科系、学位。若本身学历不好,一个补救方法是出国留学或报考国内硕士班,用最高学历“勾销”先前较差的学历。尤其现在国内研究院所广开大门,从“硕士在职班”到“产业硕士班”,想要拿个好学校热门科系的硕士学位,各种渠道多元畅通。另一个补救方法是选择学历门槛较宽的工作,如部分服务业、成熟期的科技公司或西北的地方企业,由于在人才竞争上处于劣势,对学历也不会要求太高,不妨先在这类工作中累积一定的资历,因为“资历”要比“学历”更管用。

2.证照

除了法律、会计、医疗等行业要有证照才能从业,目前包括金融业、信息业、房地产业、美容业、餐饮业、健身业这6个行业,以及制造业的环卫部门,也都逐渐走向“证照化”。如果你的学历条件较差,专业证照可弥补学历的不足。

3.专业技能

在校期间所培养的专业,只是你踏上专业之路的第一步,许多行业所特有的专业技能,学校无法提供,只能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所以,在最初的“学徒期”,薪水待遇是其次,学习机会才最重要,要把工作当成学校的延伸,把主管和资深同事当成良师,像海绵般虚心学习,专业技术的“马步”才扎得稳。过去所谓“一技之长”,现在成了“一技之短”,因为单一技能的人才过剩,如果能跨领域培养多重专长,将拉开你的领先距离。

4.听说读写算

在日本,教导上班族如何提高“作文力”“语学力”“算术力”的书籍,这几年大行其道;而传授上班族“得体的话术”以及教你使用敬语和打电话的书籍,也成为畅销书。甚至搭地铁时,也可看到上班族埋头在读一些类似儿童智力测验的图册,据说有助于大脑活性化,可提升逻辑思考力与数字运算力。

听说读写算是每个人从小就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从生活到工作都离不开这5种能力,但新生代这方面能力却有“退化”的现象。很多主管抱怨新进员工的电子邮件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行销主管也发现年轻一代虽然创意十足,但连像样的文案都写不出来。此外,做事情“无厘头”没有逻辑,谈吐应对粗俗无礼,也让主管为之头疼。

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算,办公室文书软件的运用也成为新的基础能力要求。很多企业以为新生代是计算机时代,招聘条件经常不会注明要熟悉办公软件,等到录用后才发现不懂Power Point、Word的新人,为数竟然还不少,有人甚至连用Excel制做简单的图表都不会。

总之,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数字能力、逻辑思考力、办公室文书软件运用能力,是你不可小看的职场基础能力。

5.性格特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新人求职上,再贴切不过了。很多企业主领教过“草莓族”的不能吃苦耐劳、抗压性与挫折忍受度低,缺乏小组合作精神、忠诚度与责任感低、追求卓越的成就动机不足,因此在新人的筛选上,更加重视性格特质,并且采取“3Q”的准则,也就是说IQ(智商=专业技能)、EQ(情绪商数)、AQ(抗压性)三者并重。而从性格测验、社团活动纪录、面试表现,都不难看出性格的端倪。

虽然科技业用人,基本上是技术挂帅,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经常要不休不眠完成使命,因此,工程师的毅力与抗压性很重要。在服务业,性格特质更决定了服务质量,多数服务业都希望员工具备细腻敏锐的同情心、阳光般的热情开朗与亲和力,以及不厌其烦的沟通协调能力。

6.历练

跨国公司栽培高级人才,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轮调”,让你在不同部门与国家之间培养阅历。历练的多寡决定你究竟可成大器,还是一颗小螺丝钉。对学生来说,包括社团活动、打工实习、校内外比赛、海外游学、项目研究,都是有用的历练。而对职场新手而言,对于上司交办的高难度陌生任务,不可视为畏途,反而应该积极争取参与各种项目,以及外派出差的机会,给自己更多职场历练。

7.人际关系

朋友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提供你意想不到的一臂之力。但是“贵人”不会无端从天上掉下来,平时就要勤于耕耘,而且眼光不要“看高不看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关系,在你帮助别人时,一定先有付出才有回报。此外,人际关系学的另一门功课,在于建立360度的圆融关系,包括面对同事、主管、部属、客户,就算不是朋友,至少不要树敌,卷入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中。

8.形象管理

除了研发工程师每天面对机器外,诸如业务销售、行政、法务、公关、教育训练……绝大部分的职务都是属于“人对人”的工作,因此,个人形象管理格外重要。

根据“7:38:55”法则,人们对你的印象有55%来自你的外形与举止,只有7%取决于你说了什么,就算专业也要靠形象来包装,形象和专业说服力密切相关。即使各行业所要的形象不同,但“品味”是共同的原则。

9.情报信息力

进入知识快速“折旧”的年代,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如果不随时更新,很快就跟不上时代。但是,徒有持续学习的上进心还不够,更要懂得如何快速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淘金”,掌握最新的关键情报。现在是速度决定胜败,谁的情报力比较快,谁就掌握赢的先机。因此,如今都把“情报搜集”列为“绝对必要的工作技能”。

10.软实力

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软实力”也不可或缺。不论你是工程师或业务员,任何工作都需要做报告的能力,要懂得如何进行一场会议,要会做基本的企划提案,在工作上要能创新思考,遇到问题要有分析解决的能力,对内外部客户要掌握服务的技巧、具备良好的说服力。一名外商银行主管表示,他用人一定用国外留学归国的MBA,因为即使国内名校出身的商学院研究生,上台做报告的表现也未必就好。如何去跟客户提案、做口头演讲,在国外教育是家常便饭,但国内学生却不太习惯,学校教育也不重视,令他感到不可思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