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从宏观的知识论和认识论角度进一步对表现主义艺术观念做出思辨和批判。波普尔已经在世界3理论中论证了人类知识及其增长的客观性,这可以帮助我们从哲学本体论角度反思目前混乱的艺术理论现象。表现主义艺术理论的盛行,其内在根源在于西方近二百多年来传统知识观和认识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在关于美学的标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一古老的争论中,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20世纪到处出现的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观,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互为对立和制约的,认为科学和理性排斥激情、想象或创造性直觉等思想,至今仍然是那样的牢固,以至于把艺术与理性相对立,转而又把艺术与情感相等同,把艺术创造与自我情感和自我个性的表现相等同。
20世纪初以来,西方的哲学界、美学界和艺术界也很少对艺术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进行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对此,贡布里希曾提出:“如果我没有看错时代的趋向,我敢说我们正在做着危险的事,即在培养或鼓励一种会使我们无法充分认识伟大艺术的一元论艺术评论学说,这种学说会给我们的艺术研究带来危害。”[55]
艾布拉姆斯对这种危害也多有论及。[56]
可以这样说,为了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知识和艺术的客观实在性,波普尔通过世界3理论有效地消除了传统的艺术理论模式中必然会带有的主观主义叙事倾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认识维度。他已经提醒过我们:“只要我们谈到第三世界意义上的言语,我认为最好设法避免‘表达’和‘交流’这类(传统理论的)术语;因为‘表达’和‘交流’实质上是心理学术语,而这些术语的主观的或个人的含义在某种场合是危险的,在这种场合极其容易把第三世界的思想内容解释成第二世界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过程。”[57]世界3理论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改变了我们的艺术观念和叙事方式。首先,促使我们把兴趣集中在了艺术创造的“问题”之上。这不仅相关自己的创造,而且也相关对别人的学习和欣赏。艺术创造的任务和出发点开始于艺术本身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波普尔已经很好地论及了音乐创作中的诸多艺术问题。而贡布里希在“艺术和自我超越”和“名利场逻辑”中也以凡·高为例做了与此相应的绝妙论述。[58]在把主要注意力转向寻求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案之前,人们学会了长时期地努力去阐述各种问题,前者的成功程度取决于后者的成功程度。比方说,研究某个大师的作品,那么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他的问题解决得如何?艺术问题的诉求把我们引向了作品本身,引向了艺术表述的对象,引向了艺术的传统。其次,艺术的发现与创造,无论是纵向的历史探索还是横向的形式推敲,它的“创造”结构和过程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只有通过批判的连续调节的反馈过程才能在各个时期对人文世界加以创造和改变。认为可以根据某个蓝图和情愿在一瞬间对艺术进行创造或改造——就像表现主义理论所钟情所希望的那样——这是永远不会实现的幻想。最后,艺术的发展具有超时间性。艺术的历史不能被看作是过去的一个个记录而已,它应该被看作一个连续的论证,一连串相互关联的问题以及历代艺术家们的尝试性解决方案。[59]这种论证的意义和价值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和《艺术的故事》里所做的工作已经为我们展现出了这种意义和价值的无穷魅力。
对知识和艺术的客观主义思考赋予了我们的讨论和思辨以逻辑的力量,对艺术传统的客观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从知识发展动力学的角度看,如果说学习、提高和发展是通过对期望经验的检验、认识并将之用于取得进步的目的,那么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创造一个绝对的新的开端。“在我们作为个体意识到我们的存在之前,我们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了我们与其他具有复杂阅历的个体之关系的深刻影响,我们是社会的生物。那种认为一个人可以脱离过去或不依靠他人从而能够从头开始做任何事情的观念是极端错误的。”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类发展至今天,诸多的科学、学术领域、文化艺术(或社会、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已取得了各种成就。既然在我们能够加以检验甚或讨论之前所可能提出的任何批判、变革方案或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得不用(必须运用)已然习得的相应的语言进行思考和阐述,所以,它们都已成为艺术的客观叙述,它们自然也可以(能够)被人们讨论、抨击、维护和运用。这说明,通过语言、行为或艺术作品使我们的观念客观化有着何等的重要性。当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时,仅仅属于主观知识的范畴时,我们是难以对之进行讨论和批判的。而对客体化的作品加以公开的说明、讨论甚至争论,则通常会导致我们艺术的进步。所以,与形成过程中的作品的不断的反馈、对话和调整,这对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那是何等的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也包括了传统艺术理论中,在表现主义观念中所强调的艺术家本人的极其重要性,艺术家“个性”的体现方式和途径以及它的受限性。这些,都意味着引领我们的艺术世界向它的客观本体性回归,向它的传统回归,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
那些新派的艺术家总是说,要抛弃和忘掉传统。这谈何容易!不管那些原始派艺术家怎样努力地想象着自己正在返回到历史的洪荒开端,他们却总是身处在高度发达的历史阶段,总是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工作,总是脱不开受过去和现在的种种影响。他承继着过去,反映着现在。“心理学家听见某人说要‘努力去忘掉’,一定会竖起耳朵来……冷静的观察者知道,努力地忘掉某种东西和从来不知道某种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是完全不同的事。”[60]传统的重要性在于它永远是我们的出发之地。艺术家应该在传统的流变中找出艺术的问题所在,把兴趣放在引起争论的地方。换句话说,应该研究客观的艺术问题,整个前期的艺术发展路线将带给他的研究、找寻、探究和解决方案以无限的艺术创造活力。
勋伯格坚持认为,艺术家的最大目标是表现自己。波普尔则认为,这种表现主义的艺术理论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说:我对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批判是简单的:表现主义的艺术理论是空洞无物的,它在理智是空虚的。使得一件艺术作品成为有趣的或者有意义的是某种迥然不同于自我表现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主要目的只能是力求作品的尽善尽美。
【注释】
[1]布赖恩·马吉:《波普尔》,郭昌辉、郭超译,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会议》,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16页。
[4]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71页。
[5]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70页。
[6]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72页。
[7]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91页。
[8]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80页。
[9]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10]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第13页。
[11]拉扎列夫、特里伏诺娃:《认识结构与科学革命》,刘延延、王炯华、柳树滋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1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序言,第3页。
[13]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査汝强、邱仁宗、万椿华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第32页。
[16]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赵毅衡、周劲松译,译林凤凰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17页。
[17]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第119页。
[18]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第376页。
[19]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447页。
[20]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张洪岛、张洪谨、张宁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21]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第282页。
[22]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79页。
[23]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58页。
[24]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94页。
[25]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305页。
[26]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90—353页。
[27]范景中:《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www.xing528.com)
[28]范景中:《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第111页。
[29]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80页。
[30]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447页。
[31]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32]克里斯特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第248—249页。
[33]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98页。
[34]范景中:《重新回到传统》,《新艺术》1998年第2期。
[35]艾布拉姆斯:《镜和灯》,第6页。
[36]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84—91页。
[37]艾布拉姆斯:《镜和灯》,第15页。
[38]艾布拉姆斯:《镜和灯》,第16页。
[39]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90页。
[40]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7页。
[41]艾布拉姆斯:《镜和灯》,第25页。
[4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64年版,第469页。
[43]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第334页。
[44]朗格:《情感与形式》,第141页。
[45]卡尔·波普尔:《无穷的探索》,邱仁宗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46]朗格:《情感与形式》,第141页。
[47]卡尔·波普尔:《无穷的探索》,第67页。
[48]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等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第284页;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80页。
[49]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等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第284页;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293页。
[50]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等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第284页;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第300页
[51]布赖恩·马吉:《波普尔》,第63页。
[52]布赖恩·马吉:《波普尔》,第65页。
[53]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第109页。
[54]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第11页。
[55]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第192页。
[56]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第21页。
[57]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第162页。
[58]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第90—201页。
[59]布赖恩·马吉:《波普尔》,第80页。
[60]范景中:《儿童艺术和纯真之眼》,《新美术》198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