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已经一再地强调自己在青年时期形成的音乐的主客观理论对其当时和后来的哲学思考,对其后来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对其后来学术和思想成果的取得,尤其是“世界3理论”的形成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因着早年对音乐世界的结缘,对200多年来在艺术世界中盛行的艺术表现情感说的批判,使波普尔最终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思想贡献。《猜想与反驳》就是波普尔20世纪60年代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里,我也把“历史猜想”一词用于本文的副标题中。我已经把自己对历史的某些猜想体现于本文的描述中。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们很难找到波普尔在自己众多的论文和著作中明确地标识出与汉斯立克和施魏策尔论著的学术关联。波普尔对音乐的理论思考在早年有多少直接地受益于汉斯立克和施魏策尔,它们又有着怎样具体的变化和发展,这个历史之谜是我个人所感兴趣的。至目前为止,对于它们的来源和某种相关性,我能够找到的就是波普尔著作中的以下两段话:
其自传的第十三节“两种音乐”的一段正文中,在开始谈及和解释自己的音乐主客观理论时,波普尔说:“正是为了区分巴赫和贝多芬两人对他们自己作品的这两种迥异的态度,我引入了术语‘客观的’和‘主观的’。……但是多年后,我高兴地发现,阿尔贝特·施魏策尔1905年在论巴赫的巨著中一开始曾应用过它们。”施魏策尔用“客观的”评述巴赫,用“主观的”评述瓦格纳,认为瓦格纳比贝多芬更主观。波普尔对此表示赞同。我们也知道,波普尔在后来参观和研究了贝多芬的展览后,对贝多芬音乐创作态度和创作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认识。[29]
另一段出现在其自传的第十四节原文的注释中。波普尔对原文中的一段话——“把一种我称之为‘历史决定论’的进步观念引入音乐的是瓦格纳。因此,我至今仍认为,他成了那个时期的主要反派角色”——做了如下的注释:“可以看出,我对音乐的态度与爱德华·汉斯立克的理论相似。他是一个在维也纳很有影响的音乐批评家,写过一本反对瓦格纳的书《论音乐的美》。”[30]接着,波普尔在此注释中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汉斯立克这本书在1854年初版时的数据以及1891年英文版的数据。(www.xing528.com)
通过平时的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波普尔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平时的著述中对音乐主客观理论的严肃的沉思,而在这两段文字中,又分明透着波普尔的那么一点点的学者的陶醉。在这两段话中我不仅分享了伟人的创造快乐,也有了一点学自波普尔的理论猜想的快乐和勇气。因为不管怎么说,这些话证明了汉斯立克总是存在于波普尔的身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