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普尔与音乐:他对当代性音乐的热爱与思考

波普尔与音乐:他对当代性音乐的热爱与思考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波普尔的一生与音乐也密切相关。正如波普尔自己所说,音乐对他始终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主题。但是,由于受到当时马勒捍卫勋伯格这一事实的影响,波普尔曾经下决心要去了解和爱好这些当代性的音乐。波普尔认为,把“历史决定论”的进步观念引入音乐的是瓦格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的反派角色。这种差异令波普尔印象深刻。波普尔认为,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是客观性的还是主观性的,这对

波普尔与音乐:他对当代性音乐的热爱与思考

波普尔的一生与音乐也密切相关。儿童和青年时期对音乐的学习,对音乐的思辨,对波普尔日后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发展,对其客观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波普尔自己所说,音乐对他始终是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主题。[5]

卡尔·波普尔(1902—1994)出身于维也纳的音乐世家,他的外袓父母都是维也纳著名的“音乐爱好协会”的发起人。这个协会集资在维也纳建有著名的音乐厅。母亲非常精通音乐,她和两个姐妹都弹得一手好钢琴,一个舅舅是出色的四重奏的首席小提琴手,波普尔的六个表兄都是有才华的音乐家。波普尔曾经以巴赫的作品为楷模,谱写过一些曲子。他从小学过小提琴,而弹钢琴的爱好终其一生。他在1974年出版的《卡尔·波普尔自传》中回顾说:自己在十八岁至二十岁之间,当真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和母亲的影响,自己比较喜欢古典音乐,喜欢巴赫和舒伯特的作品,而不喜欢瓦络纳、施特劳斯和勋伯格的作品。但是,由于受到当时马勒捍卫勋伯格这一事实的影响,波普尔曾经下决心要去了解和爱好这些当代性的音乐。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成为当代音乐组织“非公开音乐演出社”的会员,并成为勋伯格学生的学生。在熟悉和排练了相关的作品后,波普尔发现自己虽然进一步懂得了这种当代音乐然而却是更加不喜欢它们了。由此,波普尔又转而考入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教会音乐系学习。一年之后,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才成为一个音乐家,就放弃了这一理想。然而,几年的实践和努力却进一步增进了对古典音乐的钟爱,对伟大作曲家的无限赞赏和崇敬。波普尔在自传中强调指出,在早年这样的与音乐密切相关的生活和思想发展中,从自己对音乐的兴趣中,至少产生了三个终生影响他本人的思想,它们都与本文的主旨紧密相关。

其一是有关对教条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对照性思考。通过对富有旋律声乐,尤其是其中缓慢的旋律的研究,认为和对位唱法的产生一样,波普尔认为复调音乐起源于(尤其是教会的会众们)在实际吟唱中所犯的错误。波普尔反思了传统的对复调音乐之兴起的错误的教条思维,他由此联系到自己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研究,进一步思考了教条思维、传统思维与批判思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知识,我们的理论在发生学上或心理上是先天的,但并非都是先天地有效的。它们只是我们的发明,其中可能只是无充分理由的大胆的猜想。理论只是我们试图以之把握实在世界的网。与此相关,他后来曾经将音乐史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考试的第二科目。这一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哲学观和认识论,即,从发现的心理学转移到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或称为发现的逻辑上来。[6]

其二是认识到了历史决定论的观念在音乐和整个艺术上的理智贫困和破坏力。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肯定是进步的,社会必然是前进的。就艺术来说,认为今天的艺术超越于昨天的艺术,明天的艺术必胜于今天的艺术。艺术的价值唯其创新。而个性论则使艺术情感说在20世纪有了道德化的外衣,创新的机制就是不断地寻求个性。艺术家要不断地预测未来,创造未来,走向未来。引领我们的是天才,不断地翻新才不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波普尔认为,把“历史决定论”的进步观念引入音乐的是瓦格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的反派角色。瓦格纳还就怀才不遇的天才观提出了非批判的、几乎是歇斯底里的思想:天才不仅表现了所谓的时代精神,而且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波普尔认为这种说法近乎虚狂和居心不良,并且使得艺术领域去经受跟艺术价值毫不相干的评价,瓦格纳及其信徒们成了一个派系,一个压力集团,一个有种种不当仪式的教派。[7]这些最终都导致了20世纪音乐的衰落。(www.xing528.com)

其三,对音乐的兴趣所产生的第三种影响了波普尔一生的思想就是对两种音乐作品或创作态度的思考,就是他对主观式的音乐作品和客观式的音乐作品的区分。年轻的波普尔吃惊地发现,巴赫和贝多芬与他们自己的作品的关系,或者说对待他们自己作品的态度判然不同。这种差异令波普尔印象深刻。巴赫在工作中是忘我的,作品是第一位的。他是他作品的仆人,他不断地修改作品,为的是让作品完善。他从不企图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虽然在最后,在其作品上也必然地留下了其个性的烙印。而贝多芬在创作中则不时地有意识地要表现自己的情绪。[8]波普尔称巴赫的创作态度是客观式的,而贝多芬的则是主观式的。在巴赫看来,一个艺术家的主要目标是使作品尽善尽美,独创性只是一种天赐的恩惠,就像天真一样,并不能去刻意求之。如果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味追求非同寻常的独创性,想表现自己的个性,就必定影响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完美性。巴赫在《创意曲集》的扉页上说,他是为想要弹奏钢琴的人们而谱写的,这本集子将教会人们“怎样清楚地弹奏两三个声部……而且弹得十分悦耳动听”,音乐首先是通过范例而学习的,学习者的音乐思想是在学习和创作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的。在创作中,音乐家可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试错法来学习,随着不断的创作和修改,他的判断能力和鉴赏力也会不断提高,想象力也会更丰富。这种长进要靠努力、勤奋和献身于创作的精神;也靠对别人作品的敏感,更需要在创作中不断地自我批评。形成中的作品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对艺术家有不断的反馈作用,艺术家会据此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之间始终是一种互惠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个性给予”。艺术作品并非是纯粹的主观个性的表现。就像巴赫指导学生演奏通奏低音时所说的:“它应当构成美妙的和声,它终止于上帝的荣光之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不会有音乐,只有可憎的吵闹和喧嚷。”在这里,巴赫是想把那种为了音乐家自己的更大光荣而制作的吵闹声排除在音乐的终极原因之外。而贝多芬的主观态度则使音乐成为自我表现的工具。对他来说,必须在绝望中时刻返归自己的存在,没有比在作品中表现一个人的信念、希望、内心隐秘的梦想以及他的绝望的奋斗更为动人的了。

波普尔这样中肯地指出,由着贝多芬独有的心灵的纯洁、激动人心的力量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天赋,使得他能够以别人不能的方式进行创作。但是,试图把贝多芬的方式视为一种理想、标准和楷模,那对音乐就是莫大的危险了。

波普尔认为,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是客观性的还是主观性的,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决定性的。波普尔告诉我们,对音乐的这种区分和思考导致了自己日后对人类思想和理论中的“世界2”和“世界3”之间的区分,对自己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是其对人类思想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