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美术馆馆藏中国油画作品评述:状物叙事绘心声

宁波美术馆馆藏中国油画作品评述:状物叙事绘心声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即将过去,我们迎来了宁波美术馆的又一重要展示,那就是“生活·永恒——宁波美术馆馆藏中国油画50名家作品展”,其中名家荟萃,精品尤多。这次画展的四分之三作品精选于由宁波美术馆全部收藏的本世纪初建党80周年油画展作品,余下四分之一的展品是从宁波美术馆开馆以来陆续收藏的其他精品中挑选出来的。

宁波美术馆馆藏中国油画作品评述:状物叙事绘心声

2013年即将过去,我们迎来了宁波美术馆的又一重要展示,那就是“生活·永恒——宁波美术馆馆藏中国油画50名家作品展”,其中名家荟萃,精品尤多。这次画展的四分之三作品精选于由宁波美术馆全部收藏的本世纪初建党80周年油画展作品,余下四分之一的展品是从宁波美术馆开馆以来陆续收藏的其他精品中挑选出来的。从总体来看,本次展品的绝大多数在内容主题和创作风格上可归类为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其中也不乏运用新形式新手法成功地表现了革命历史社会现实题材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次馆藏作品展览视作又一次的高质量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展,它们是宁波美术馆开馆以来历次现实主义艺术大展的结晶,而同时又被赋予了启人心智的新意。这些不仅让我欣喜,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感慨。一直以来,我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美术界在发展中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感忧虑。我们可以说,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是与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同步的。所以,一方面随着国家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科技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油画界涌现了不少体现时代精神,紧扣社会时事,关注人民生活,讴歌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弘扬主旋律的,也有个性突出、百花齐放的多样形式。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由于艺术观念的日新月异的演变,油画家们的美术观念和创作方式,队伍的构成元素以及各人所处的环境也与社会的种种发展趋于同步同质的变化,构成了多样而复杂的艺术现状,画家们目前的创作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承接历史,再创佳绩,就必须面对和反思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此,我们可以将之放入全国的艺术大环境中来进行比照,透视和反思。

2008年,国家权威美术期刊之一《美术观察》发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国家美术现状的调研课题成果——《中国美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检视经过近三十年的大改革大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现状,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美术发展中存在的三大不良倾向:

其一是“去中心”倾向。所谓“去中心”,即那种拒绝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一种思想及其相关的艺术实践倾向。这种艺术思想和实践,以个体的价值取向为上,将但凡主张艺术体现国家、民族、社会、民众和集体利益诉求的思想言论及其言论者皆归为“体制内”,讥之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应声虫、文化专制主义的卫道士以及僵化的保守主义、虚伪的道德主义。批评者以外之于“体制”为所谓独立性,异口同声地指责“文以载道”,指责“社会责任”,指责“道德规范”,指责“艺术标准”,指责“宏大叙事”,这事实上导致了社会文化空间的“空心化”,成了毫无负担、了无准则、不求整合的“旷地”“空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张扬个人经验的思想和实践,一方面促进了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也消解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共同价值准则,从而造成观念和价值的“多元化”势头。在当代艺术创作上,它不仅冲击着原先的主流形态,同时也在形成一种“空心化”的“主流”,即一种在精神价值的表征和蕴涵方面,几无主导性、倾向性、延续性和统一性可言的“潮流”。当然,“去中心”倾向也表明我们所提倡的“主旋律”概念常常缺乏实质性的内涵,不像以往的艺术价值倡导有着一个完整、严密、逻辑的文艺理论体系

调研课题认为,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和风格的流行,也是“去中心”倾向的一种表现。时下的创作往往热衷于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一味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而忽视对生活现象做合乎社会理想和主流价值取向的分析、概括和判断,以致把个别等同一般,把偶然视为必然,把瞬间当作恒常。看重主观情念的创作,给人以顾影自怜、无病呻吟之感。相比之下,着重突出社会意识和主流价值取向的主题性创作显得门庭冷落。从风格学角度来看,当下艺术创作的面貌显得绮靡孱弱有余而端直俊爽不够,缺乏刚健正大的美学因素,缺乏从精神内涵到语言形式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力作。同时,“去中心”倾向的存在,也透现出政府管理机制的松懈和紊乱。美术活动与利益的挂钩,出现了活动泛滥、原则丧失、权威瓦解、视听混乱的局面。

其二是美术思想和实践的“去文化”的倾向,鄙视和抛弃人类在文明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人性本质的文化活动方式和人文讲究的倾向。以“身体化”“行为化”“视觉化”“材料化”“工具化”大力张扬人的动物性和人文生活的物质性,否定对本能冲动的文化抑制和对本能目标的文化调节,否定以文化方式和社会途径宣泄本能、满足欲望的审美的艺术,却是强调反美学、非美学性质的“审丑”,把夸显兽性、野性、痞性、劣根性的“去蔽”“自虐”“反常”“涂鸦”阐释为“人性解放”“人权尊重”,阐释为诉诸“艺术创新”的所谓“文化重建”。“去文化”的美术思想和实践也把以社会共识为基础、体现人类文明历史积累和文化发展规律的中外传统艺术语汇、法度、体裁、程式和技艺等,恶之为禁锢创造力和个性的樊篱,竭力拆除区分开化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儒雅与粗鄙状态,体现人类文明创造水平高度和深度的精致“文化之墙”,并自以为是、自鸣得意。(www.xing528.com)

调研课题指出,当今美术界存在的“反技术”创作倾向,就是“去文化”的一种普遍性表现。这种创作倾向往往通过看似缺乏专业技术训练或技术驾驭能力低下的样子,来显示一种藐视或否定既有技术要求或规范的创作态度,并以那些实在有失“专业水准”的花样和形式作为炫耀,奉之为“个性追求”“先锋实验”“形式独创”或“风格特色”等。在“低技术含量”的创作中,有时虽不乏真诚的探索和尝试,但事实上更多的有故弄玄虚、自诩前卫、标榜创新、吸引眼球、制造商标的刻意之心,以及借调侃作秀、胡作非为的“反姿”哗众取宠的操作和营销之图。与此同时,一些不明就里者以为这就是时代潮流而加以追随和模仿,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训练者或艺术功底欠佳者则也乐得滥竽充数、混迹艺坛。无视必要限制、强调绝对自由的这种“反技术化”,是时下美术创作紊乱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就是“去中国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无视和否定“全球化”语境中维护民族艺术生态及话语权对于整体国家利益和长远民族利益维护的战略意义,把西方艺术理论中所体现、所主张的价值尊奉为适用于整个人类世界的普遍真理,不加咀嚼地将西方的一些概念或理论框架套用于中国,将西方美术经验普遍化、人类化、中心化,称颂美欧现代艺术实践的“普适性”和“先进性”,宣扬其引领世界艺术潮流的中心地位和权威价值;反过来则极力贬损坚持中国文化立场、体现中国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抑之为“民族主义”和“保守势力”。受此影响,有些美术家对民族文化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对传统艺术精神和历史经验知之甚少且不屑一顾,事实上正在导致中华美术的文化传承出现“意义真空”,一方面,使得传统国画与民族艺术的传承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另一方面,当代油画创作中多热衷于把落后、奴性、愚昧、呆傻、麻木、懦弱、粗鲁、怪异等消极人格因素解读、认定为所谓中国人的“国民性”,从而造成对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的严重损害。

调研课题通过对以上的调研分析进而指出,建设核心美术价值观就显得刻不容缓。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更需要建构自己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对外可以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构成国际文化对话、交流、互动的坚实基础,强化中国影响世界的文化力量以及导向性,从而改变交往实践局限于单一意识形态话语的局面;对内可以实现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间的相互认同,消解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的分化与对立,从而确立全社会普遍推崇和信守的文化理念,实现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建设核心美术价值观,需要艺术家思考和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