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艺术语言研究: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视觉艺术语言研究: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并科学地建构合理、多元的课程体系,探索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笔者和众多学界同仁持同一意见,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应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笔者认为绘画语言课程体系应将艺术实践、艺术评价与审美学习有机地结合,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艺术教育。

视觉艺术语言研究: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较之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学界深入探讨。对比传统,中国当代艺术缺乏文脉的传承;对比西方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缺乏科学、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高等美术教育是孕育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其责任也不可推卸。由此,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并科学地建构合理、多元的课程体系,探索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笔者和众多学界同仁持同一意见,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应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在高校美术教育实践中,笔者在绘画语言课程教学中作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并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绘画语言教学体系提出个人的设想,供学界讨论,以期有效地推进中国当代的艺术教育改革。

笔者认为绘画语言课程体系应将艺术实践、艺术评价与审美学习有机地结合,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进行艺术教育。具体课程内容如下:其一,“绘画语言解析”课程,采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绘画语言的属性及其视知觉,以便学生科学地掌握绘画语言表现的客观规律;其二,“绘画语言发展史”,采用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各绘画语言的不同类型在艺术史中的艺术理念及美学价值;其三,“绘画语言专题研究”,将绘画语言的属性和艺术评论相结合,深入研究不同语言类型的艺术作品个案;其四,“绘画语言表现”,解析各绘画语言的不同类型的创造性表现方法,结合不同材料表现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艺术实践,鼓励学生探寻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当代艺术教育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建设课程体系。

一、“绘画语言解析”课程

首先,在美术教学中,采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艺术,使艺术表现与知觉相联系,培养学生用视觉艺术语言来表达观念,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深入分析绘画语言的属性及其视知觉,以便学生科学地理解绘画语言、掌握绘画语言表现的客观规律。

同科学家相似,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运用绘画要素——绘画语言,包括形状、线条、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笔触、符号等构成元素,在个别事物之中表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性,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并与观者分享。因此,艺术家需要正确的理解或解释艺术表现语言及手法,掌握制作艺术作品的指导性原则。正如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的“引言”所言,这本著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机能得到恢复”[17],这也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艺术家的视觉分析系统“还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并且还可以唤起能够‘透视’事物的那些潜在能力”[18]

如今,关于“绘画语言”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为“绘画语言分析”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引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艺术要素与心理学之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与阐述。台湾学者刘思量将黑格尔、沃尔夫林、般若夫斯基、保罗·克利、康定斯基、鲁道夫·阿恩海姆等学者的著述综合并有所推进,在其著作《艺术心理学:艺术与创造》[19]中对“绘画语言”“中国画论中对于绘画语言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比较中西绘画语言特点的良好读本。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教师、视觉艺术家吉玛·嘉丝奇和琼瑟·阿什辛著有《形》《色彩》《线条》《空间》(西班牙创作教程)[20],对主要的四种绘画语言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编写教程引导习艺者实践绘画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可以作为在绘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范例。笔者在拙著《美术创作教程》(合著)[21]中也对绘画语言的分类及其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如将绘画语言“线条”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圆滑弧线、尖锐变化的线条和扭曲的螺旋形线条等不同类型,结合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解析其属性,并结合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阐述不同类型线条的艺术特质。如此解析绘画语言不同类型所表达的意蕴,使学生理解绘画语言的属性,科学地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由道进乎技,理解艺术表现的原理,培养其艺术欣赏的能力,同时激发其艺术表现与学习的兴趣,为艺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做好铺垫。

二、“绘画语言发展史”课程

学习古代经典能够鉴往知来,是把握艺术发展动态的研究路径之一。采用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各绘画语言的不同功能在艺术史中的艺术理念及美学价值,以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考察绘画语言在艺术发展史中的价值与意义,便于学生理解绘画语言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瑞士美学家、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所探讨艺术风格学理论,即“艺术的纯视觉性”,关注“形式与风格”的关系。在绘画教学中,用绘画语言分析艺术史,对绘画语言与艺术风格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比较。

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22]中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艺术史的研究当中,关注艺术品本身,阐释艺术史中艺术作品的风格变化。其中对于“线描和涂绘”概念,或者称为触觉和视觉,是书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与绘画语言的不同功能大体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绘画语言的阐释具有直接的资鉴作用。“线描和涂绘”犹如线条的不同功能,一种是文艺复兴时期丢勒铜版画中描绘轮廓与结构的线条,即写形的线条,中国古代绘画中青绿山水、工笔绘画都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类则是如17世纪伦勃朗版画中表现情感与气氛的线条,即写意的线条,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当代绘画的不同流派以及中国写意绘画中的线条都属于这种类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语言所表现的不同风格。写形的线条是塑形感清晰的风格,忠实于物象的形貌,平静、古典而理性,其意义的表达多来自于图像的象征性。而写意的线条是运动的、轮廓模糊的风格,强调视觉的效果。从美学意义上看,写意的线条不依赖物象的客观物象表达意义,而是关注物象的纯粹视觉感受,表现性强。另外,关于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的已有研究较为丰富,如台湾地区学者石守谦的《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23]、美国学者萨拉·柯耐尔的《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24]等,学生在课后展开广泛的阅读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绘画语言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各类绘画语言的不同类型与艺术发展史中的不同风格相联系,使学生了解绘画语言与艺术风格的关系,熟知绘画语言发展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绘画语言奠定坚实的艺术史及理论基础。

三、“绘画语言专题研究”课程(www.xing528.com)

对于绘画语言专题或个案的研究,重点是将绘画语言与艺术评论相结合,借此培养艺术创作者阐释艺术作品的能力、艺术研究者的艺术品评能力以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

艺术批评是指人们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艺术思潮和流派等文艺现象按照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取向进行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发展交相辉映,谱写了生动的艺术发展史。艺术的价值由批评的原则所决定,或者说艺术存在于批评家的识辨之中。习艺者了解艺术批评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将有助于他们采取合适的态度面对艺术创作,积极应对批评家的艺术批评,培养正确的艺术创作理念与有力的创作自述。艺术工作者需要将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转换为口头或书面交流语言,对作品进行合理规律地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由此与他人交流,实现艺术创作的交流意义。例如对“散点透视”空间专题的研究,可以选择西方绘画专题,也可以选择中国绘画专题,也可以进行东西方散点透视的比较研究。如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典型的案例“超现实主义”绘画,其创造原则“来自柏格森弗洛伊德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理论”[25],有意将透视关系打乱,与客观现实中的焦点透视相对立而制造出梦幻的空间,由于无意识而形成错乱的空间。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的典型案例即是传统山水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源自于郭熙及其儿子郭思编写的《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将不同视点所见的山水组合在画面上,形成浩瀚、深远、高妙的山水景致。

通过绘画语言的专题研究,使学生深入而系统地理解绘画语言,激励学生结合个人的兴趣进行专题学习,并展开艺术创作或研究实践,增加艺术创作的文化厚度,加强艺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如此将绘画语言的教学深化,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抛砖引玉,激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及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为更进一步的艺术实践与艺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绘画语言表现”课程

“绘画语言表现”课程是以艺术实践为主的创造性艺术实践课程,在绘画语言教学中贯穿始终,对不同类型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如对艺术史论的学生侧重于理论的学习,艺术实践课程比例略少;而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则采用国画材料的应用,对于中国绘画史的相关专题作重点分析;其他画种也一样有所侧重。通过解析各绘画语言不同类型的构成方法,以及不同材料表现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艺术实践,鼓励学生探寻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从西班牙现代绘画系列教程《形》《色彩》《线条》《空间》中可以看到,西方艺术教育者在绘画语言表现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尝试,可以作为绘画语言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参照。他们将绘画语言实践课程结合艺术心理学、艺术史、美学及艺术批评,分种类、分主题对绘画语言进行阐释,结合绘画语言的历史发展及个案研究,借鉴大师的绘画法则或理念进行艺术实践,尝试不同的绘画题材、材料和视角,科学、系统地学习绘画艺术,在了解艺术史、艺术创作原理、艺术价值基础之上,深入学习、实践大师们极具特色的绘画语言。通过大量的练习积累经验,为创造性地探寻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绘画语言“空间”的内容中,可以将“空间”分为不同的类型: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多向度空间、散点透视空间和移动空间。以多向度空间为例,列举代表性艺术家毕加索及其艺术,分析其艺术理念及法则,指导学生尝试以他的观察方法观察物象,在二维的基底上描绘出多向度的观察视角所获得的形状;并以早期分析立体主义阶段的棕灰色或装饰立体主义阶段的装饰性色彩、线条、图案等元素实践对于物象的创造性表现,体验不同类型空间语言的表现方式及内涵;或者尝试用不同的媒材进行创作,鼓励学生探寻个人的绘画题材、形式与媒材,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加强个人对艺术感受或创新性表现能力的培养,以此推进艺术的创造性实践与学习。

“绘画语言与表现”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在合适的教学环节及时展开艺术实践,以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解析线条的属性之前,尝试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或调查,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并将之贯穿教学始终。在讲述绘画语言发展史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以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同一题材,由此展开多视角的观察与研究。另外,可以将“绘画语言专题研究”与“绘画语言表现”课程相结合,将专题研究作为绘画创作的理论支撑,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生发个人的创造性艺术形式,重视艺术创作中文化内涵的表达。

综上所述,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下,建设完善“绘画语言与表现”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绘画教学内容,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扭转多年来美术教学过程中“道技分离”的倾向,抑或由“道进乎技”[26]。加强“绘画语言与表现”课程的系统性将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美术工作者的创造性人格,引导习艺者训练其艺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和其他艺术学科课程一样,只有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有一定艺术创作、研究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的人才。高校应承担起向社会输送有用艺术人才的责任,传播优良的中国艺术精神,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