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宗骞画论对当代绘画教学与创作的启示-视觉艺术语言研究

沈宗骞画论对当代绘画教学与创作的启示-视觉艺术语言研究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当代绘画,经历西风东渐之后,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方面形成了仿效苏联的艺术教育模式,出现了过于倾向于现实主义再现的种种弊端,致使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受到忽视,艺术文脉的传承表面化。这个展览的油画部分展出了大量让人印象深刻、描绘中国当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的创作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技法上往往显示出高超的造诣。…

沈宗骞画论对当代绘画教学与创作的启示-视觉艺术语言研究

清代绘画理论集前代之大成,数量、篇幅与系统性都胜过前代。书画家沈宗骞(1736—1820)离群索居,以书画遍游吴越,致力于文化复古实践,功力深厚,雅负盛名,著有《芥舟学画编》(成于1781年)四卷,痛斥文人画和宫廷绘画都日渐衰微而俗学日益风行的现象,详细地论述了绘画之正法,寻源溯流,旨在为画道提出中肯的建议。中国现当代绘画,经历西风东渐之后,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方面形成了仿效苏联的艺术教育模式,出现了过于倾向于现实主义再现的种种弊端,致使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受到忽视,艺术文脉的传承表面化。“惟能学则咸归于正,不学则日流于偏”[1],如何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与碰撞中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是当代艺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读史使人明鉴,读沈氏之《芥舟学画编》,使人由迷而悟,若东方之欲曙。

一、立超绝人格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2]文学与绘画是艺术的不同形式,二者相融通,雄伟的人格对作家如此重要,画家亦当如此。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同样强调人格在艺术创作上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显现出他(她)的人格特点。[3]画格高下亦如人品,如何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品格,是每个习艺者面临的问题。沈氏在卷二“山水”篇“立格”论说中有言:“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具此四格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4]首先要求习艺者静心以体验艺术之道,不似一些画者有意揣摩相关展览评委的喜好而蓄意迎合,导致题材与形式的过度相似,艺术展览中出现千人一面的非正常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俗虑过多,致使本末倒置,忘却艺术创作的本质。以至于英国学者Julian Stallabrass在其著作《当代艺术》中如此评价中国的当代艺术:

在参观了2002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后……这个展览的油画部分展出了大量让人印象深刻、描绘中国当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的创作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技法上往往显示出高超的造诣。… …一 些作品……(在我眼里)似乎是庸俗得不可救药— 《—凡心已炽》不是一个你能期望在伦敦纽约出现且毫无讽刺意味的标题。由于缺乏应有的西方参照对象(实际上有很多这样的对象,但包括印象主义在内,都是较为陈旧的风格)和非功利的追求,他们全都带有某种宣传功能,这样的作品与西方作品迥然不同,因而难以在全球化的艺术系统中脱颖而出。[5]

其次,善读书以明画理与画道,通晓中西古今的艺术发展史,应是艺术工作者必备的常识,如此方能明确当下个人所处的时空位置,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性艺术指导或实践,否则便是重蹈艺术史上某个阶段的覆辙,失去艺术创作的意义,也丧失了与国际艺术界对话的可能。另外,画论、美学、哲学以及相关文化的研读也是构成个人艺术品格必备的养料,培养与体验艺术的精神,使绘画艺术的教学与实践由表象的描摹升华至精神的表达,提高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创造清新雅逸的绘画作品,从而使艺术悦己亦悦人,或引发观者的思考。至于“却早誉以几远道”,谈及的是那些艺术创作者过早涉足沽名钓誉之事,其作品与隐忍数年而厚积薄发之士所造相比则多了些媚俗,少了些风雅。最后是亲风雅以正体裁,何为风雅?沈氏在卷二“山水”篇中就“避俗”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

雅之大略亦有五:古淡天真,不着一点色相者,高雅也;布局有法,行笔有本,变化之至,而不离乎矩矱者,典雅也;平原疏木,远岫寒沙,隐隐遥岑,盈盈秋水,笔墨无多,愈玩之而愈无穷者,隽雅也;神恬气静,令人顿消躁妄之气者,和雅也;能集前古各家之长,而自成一种风度,且不失名贵卷轴之气者,大雅也。[6]

沈氏之风雅可以理解为,艺术表现上发扬古人的诗性表达,重墨轻色,行笔线条多变又能整体有序而不凌乱,构图别致,蕴含诗性意味,强调绘画中精神的表达,使观者能消除躁妄之气。另外,沈氏主张博采众长的同时亦注重个人的创造性表现,从诸多方面进行艺术的修习与实践,培养个人超绝之品格。

二、习自古人

沈氏在《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章中讨论“摹古”时有言:“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7]主张向古人学习,注重体验前辈艺术的精神意象,如此进行个人艺术的修习。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篇中就摹古曾作精辟论述:(www.xing528.com)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通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 为病,正谓出于一律。……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通情。余以谓大 人通士不拘于一家者此也。[8]

沈宗骞与郭熙对于学习先辈的方法持相同的论调,反对蹈袭一家之技艺,而主张博采众长,兼收并揽,然后通达而自成一家,自出精意。注重创新的清代画家石涛也倡导“借古以开今”[9],同时又强调自我的创造精神,主张变通,“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10]当代学者应深入掌握古今中外之艺学,方能变通于古今中外之法理,表达自我内心的感受与情愫,纵使借用某家之笔法与构想,亦是为我所用,描写天地万物而陶咏自我。

然而,我国众多艺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以写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当今中国画坛多以写实再现的创作模式,历届画展中作品的题材与艺术形式都过度相似,当然这也包括其他各种原因所致,而袭自苏联现实主义的招生、教学、评价体制,导致许多习艺者倾力于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末期再现手法的练习,这应是构成中国画坛现状的主要因素。现今艺术教学与创作中由于过于倾向于客观再现,中国艺术传统、文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沉积于历史长河,这真是莫大的遗憾;而对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所创造的表现手法亦未深入研究。长此以往,株守一法而规摹之,必生习气,甚至于对艺术产生厌倦之意(许多业内人士已怠于艺术创新实践,流于程式化艺术创作当中,以至国内美术大展时业内人士都缺乏观看热情)。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只有研习东西方各大家之长,才能将自己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中,了解当地审美理论,掌握艺术语言,表达自我,成就英才。现当代出现了一批融中西文化于一体、扬中国艺术精神于国际艺术之林中脱颖而出的华人艺术家,如林风眠、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徐冰等,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巧妙结合西方现当代艺术表现语言及形式,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艺术谱写了重要的篇章。正如沈氏所言:“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彀[11],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愧,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12]博采中西方大家之众长,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与个性特质的艺术作品。

三、避俗就雅

沈氏认为,画与诗皆为士人陶写性情之事,雅者能陶冶人的情操,画俗则如诗之恶,是应去除。如何避俗,沈氏如是说:

……夫画俗约有五,曰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其人既不喜临摹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者,谓之格俗。纯用水墨渲染,但见片白片黑,无从寻其笔墨之趣者,谓之韵俗。格局无异于人,而笔意窒滞,墨气昏暗,谓之气俗。狃于俗师指授,不识古人用笔之道,或燥笔如弸,或呆笔如刷,本自平庸无奇,而故欲出奇以骇俗,或妄生圭角,故作狂态者,谓之笔俗。非古名贤事迹及风雅名目,而专取谀颂繁华,与一切不入诗料之事者,谓之图俗。能去此五俗,而后可几于雅矣。[13]

如何在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中宣扬中国优良的艺术传统,避俗而就雅,是当前艺术界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在艺术教学方面,艺术教师应当把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而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传授个人的技艺,使学生的绘画题材、艺术语言都具有个性特点。笔者曾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14],著者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艺术研究院教授与视觉艺术家,在教程中,他们根据绘画语言的分类:形、线、色彩与空间将教程分为四册,然后再根据语言呈现的风格类型组织单元教学,先阐释语言的艺术特性,再列举运用此种语言的代表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激励学生学习大师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开展不同题材内容的创作,并注重不同材料的尝试,非常浅显地引导习艺者理解艺术,从而尝试艺术的表达与创造。笔者在艺术教学中曾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兴趣,教学效果良好。其次,对艺术创作者而言,如果在绘画中仅是刻板地描摹客观物象或描画照片,满足于这种客观性的记叙,这与艺术的创新特质是相悖的。正如黑格尔所言:“纯然外在的客观性不能揭示内容的完满实体性,艺术家就不应致力于此。”[15]或是承袭一家之艺,或外在简单地拼凑艺术形式及题材内容,或粗糙地凸显怪诞的独创性,容易“格俗”与“气俗”。美学家黑格尔同样主张艺术家应完全掌握艺术表达的客观规律,他(她)才能在所表现的对象里同时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主体性,从而创作出独创性的艺术作品。习艺者应多读书参名理,汲取古今中外大师的精华,内化为个人的艺术特质,才能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从而使自我与作品温文尔雅,表达丰富的精神及文化意涵,通过心灵的活动,把自在自为的情感或精神品性从内在世界中揭发出来,使它真实地外化为形象,运用内在的生性灌注作品,从而产生真正的艺术美[16]

总之,沈氏的画论对中国当代艺术教学与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资鉴作用,据此去思考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教师、学校及社会文化机构都应共同努力,各司其职,致力于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教师作为艺术教育的主导者,应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尽可能引导学生向古人先辈及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学习,使学生通达而自出精意。其次,社会及学校的博物馆、展览馆及美术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应提高展览的质量,为艺术教育与研究服务,为艺术爱好者和工作者创作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习艺者的创作热情。最后,习艺者应当虚静读书,潜心研习画理与画道,提高品格,去俗就雅。唯有如此,中国艺术界才能清新怡人,使观者如沐春风,复兴中国悠久而独特的艺术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