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继宁山水画述评:江山万里行

董继宁山水画述评:江山万里行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游万里江山,效古人之求道。画家董继宁通过描绘山水以表达他对生命的赞颂、对艺术精神的追问、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祖国的热爱。[1]画家董继宁通过游观山水、描绘山水来体验生之心、生之质、生之理与生之道,这是横亘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生命精神,是宇宙之性。

董继宁山水画述评:江山万里行

行游万里江山,效古人之求道。画家董继宁通过描绘山水以表达他对生命的赞颂、对艺术精神的追问、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他以满腔的热情描绘中华广袤大地上奔流不息的江河、雄峙傲立的群山、古圣先贤寻仙问道的圣山、培育儒家传人的书院和那铮铮岁月中曾风起云涌的江山。在其山水画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传统文化的崇尚。董继宁潜心研究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儒、道、释兼修,秉承李可染先生“为祖国河山立传”之志,在山水画中赋予丰富的文化意涵,将对生命的歌颂、儒家仁智的体验、道家澄净的修炼、释家的禅意之境以及“红色江山”的革命精神融入艺术表现中……其山水画记载着他对历史境遇与传统文化的思考,并通过个人独特的绘画形式传达出来,引导观者品读他的艺术,感受他那博大的胸襟与人文情怀。

一、生命颂歌

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而艺术对生命的表达偏重于哲学层面,在艺术表现中,生命就是一种精神。天地以“生”为精神,“生”是天地的本性,是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本质。中国艺术中的生命精神,是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1]

画家董继宁通过游观山水、描绘山水来体验生之心、生之质、生之理与生之道,这是横亘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生命精神,是宇宙之性。在自然中感受生命再到艺术中演绎生命精神,这是艺术家对宇宙之本质的认知及实践过程。天地万物都充盈着昂然奋进的生命,而董继宁热衷于攀登巍巍雄山,高耸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富饶的巴颜喀拉山等群山都是他表现的对象。画家登临巍巍高耸的山峰,鸟瞰辽阔大地,寻觅长江、黄河之源,绘有《茫茫昆仑》《珠穆朗玛》《远眺唐古拉》《青海绿洲》《黄河之水天上来》《三江源》等作品。画中山水不是自然形貌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华夏文明及生命之源的探寻与表达,是对天地本性的表现。在巨幅作品《珠穆朗玛》(纵213厘米,横550厘米)中,画家以激昂、顿挫有致的线条描绘珠穆朗玛的傲然之姿,表现珠穆朗玛峰“昂首大地之巅,屹立阳光之下,风暴撼不动,雪崩摧不垮”(款识)的顽强生命力,同时也表现珠穆朗玛峰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见证华夏伟大,巍峨庄严,凝聚民族力量。珠穆朗玛,圣洁皈依的天堂,生命共同的向往(款识)。”画家采用黑白墨色来表现珠穆朗玛的圣洁,深远的构图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表现画家对于生命之源的追寻;氤氲之云气在山谷间回荡,是宇宙之性的呈现,亦是民族力量的凝聚(见图4.1)。

图4.1 董继宁 松风动云涛 中国画 183厘米× 145厘米 2010年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世界是一气化的宇宙,通天下一气,这气化的世界是一个流动、欢畅、生生相连又绵延不绝的生命全体。[2]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在董继宁作品《壁立云山千仞险 惊涛骇浪一灯明》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是一幅巨幅画作(纵144厘米,横366厘米),在近景中,画家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壁立云山,将山体的险峻、挺拔所折射的坚韧生命力描绘得淋漓尽致。远景则轻柔连绵,辽阔而无边无际。群山之间的河流作空白处理,洁白纯净、蜿蜒曲折,与前景中浓重的山体形成强烈对比,并与远处的云气相呼应,表现了宇宙之间盛大流动之貌,至大至刚。然而,画家在山水中表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生命,还有精神生命。从其款识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有志之士在艺术表现中倾注的情感:“一百二十年我中华崛起,民心振奋,齐力同心国强民富,是可待也,写斯图以颂之。”画家通过书写性线条描绘山体的雄强,淋漓尽致地表现心中豪迈的情愫。画中奔流不息的山河增强了浩荡的气势,这是精神生命的象征性表达。画家如此描绘巍巍雄山、高洁圣山和青翠绿洲,既是对宇宙生命的颂扬,也是对祖国精神生命的赞歌。

二、文脉传承

部分董继宁山水画以儒家文化为主题,在绘画中体现“道”,表现仁智与德行精神,达至仁德的生命境界。其山水画将山水之乐的艺术智性和道德之尽善融合在一起,以“道”而和。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了道德的力量,二者自然而然的融合统一,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一个人的精神,在沉浸消解于最高艺术境界之中时,将达到“物我合一”,实现自我的体认。董继宁曾以宏幅巨制表现儒家文化中有着象征意义的名山:东岳泰山(《泰岱望蓬瀛》)、西岳华山(《西岳朝阳险》)、中岳嵩山(《中岳连天峻》)、南岳衡山(《南岳祝融秀》)和北岳恒山(《北国雄岳图》)。另外,他也描绘成就人才、传道济民、承传儒家文化的书院。传统的书院是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多数书院选址于山林之中,远离凡尘侵扰,如“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等,书院独特的景观滋养着一代代儒学之士,长盛不衰而人杰地灵。董继宁时常悠游于名山大川及书院林园,追随儒家古圣先贤的足迹,心摹手追、题景赋诗、格物致知,自然而然地成就了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创造了辉煌宏伟的艺术作品。

“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及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道家将自然之道与巫史传统融为一体,推崇阴柔、谦让、虚静等文化品格[3]在楚文化滋养中成长的董继宁,潜心修习道家之学,体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他逍遥行游于山水之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观察自然风景后,于画室中“解衣盘礴”,纵情抒写心中之景。从他山水画中率真的线条可见他作画时的气势,大气中见精微,是庄子所说的“真画者也”。他曾登临道教名山武当山(绘《太岳仙山图》)、青城山(绘《绿遍青城山》)、齐云山(绘《翠染齐云皖水清》)、龙虎山(绘《盘龙卧虎沐春风》)、武夷山(绘《武夷山》)、崂山(绘《问道崂山》)等,或效法古人寻仙问道,或以虚静之心体味自然,弄笔挥毫,将春山的艳冶、夏山的苍翠、秋山的明净与冬山的清冷跃然于纸上,体味艺术,感悟浩瀚宇宙世界中蕴含的文化及精神。

追溯中国佛教发展史,至唐代初、中叶,中国禅宗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之上,采纳儒学观念并融汇庄、玄精神实质嬗变而成。禅宗注重心性的修持,直超顿悟,明心以见性。艺术家常参禅以悟道,从而达到超然物外之境,营建人生与艺术的境界。高僧修炼与说法的胜境吸引着董继宁,他遍访梵山圣境,寻访禅师;又或游山怡情以清修,近观海天佛国,远听禅寺梵钟,遥眺松壑云山,描绘万壑千山与小桥流水,在画面营造湛然常寂的空灵意境,以虚空清静的心境感受自然,时而以精炼的笔法,时而以绚烂的彩墨,书写天地间的诗意与禅境,将禅心融合于尺幅之中。绘有《峨眉圣境》《九华松壑云山远 梵唱东南第一山》《五台山下树听禅》《海天佛国远梵钟》《禅唱秋壑听寺钟》等,行游佛国禅境以体悟禅道,并以山水描绘的形式表达禅宗旷逸恬淡的自在与永恒。(www.xing528.com)

三、“红色江山”

中国的山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除前文所提及的宇宙之性、文化之源、儒道释的意蕴之外,中国革命历史同样在河山中镌刻了深沉的涵义。中国辽阔的河山在峥嵘岁月里曾风起云涌:井冈山上星火燎原六盘山上红旗漫卷、太行山上烽烟四起、大别山中千里跃进……这些山水由于历史的缘故而被赋予革命精神,也被称之为“红色江山”。对革命精神的向往与崇尚,也是一个当代有抱负、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应当表现的主题内容,画家董继宁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访革命之路,居安思危,重温激昂奋进的革命精神,绘制了大量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山水画。以绘画歌颂先辈们的丰功与伟业,写记那些见证烽火的琼崖与古柏,描绘屹立于世界东方、苍翠青葱的万里江山。画家将他对革命历史的追思表现在山水的描绘中,在作品《山骨颂》中,强调表现山体的风骨,仿佛山不再是自然之山,而是将士们的铮铮铁骨,刚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群山逶迤,如英杰千万,浩浩荡荡,峰峙大江,永远屹立不倒。画家以润泽的笔墨绘制了满纸云烟,寄托他对历史的追思与革命精神的颂扬。他还绘有《南湖晨曦》《回韶山》《井冈杜鹃红》《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山颂》《延安颂》《陕北好江南》《铁骨铮铮太行山》《峥嵘岁月大别山》《古柏记事》等与革命历史相关的作品,曾经硝烟弥漫的山川如今山花烂漫,古木参天,果实累累。画家居安思危,在描绘这些纷繁的景象时依然遥想当年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事迹,感怀今朝祖国昌盛之不易:“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韶山》款识)画家将革命豪情与浪漫的山水景致相结合,以铁骨铮铮的山体描绘江山的风骨、以沧桑遒劲的古柏预示祖国万里江山永远长盛不衰、以春华秋实歌颂祖国的繁荣富强,如此表达他对革命历史的追思,对革命精神的颂扬。

中国当代山水画该如何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问题,发掘历史,承传文脉,是增强绘画精神意涵的重要手法。董继宁的绘画气象万千,是文学性、艺术性、革命精神与时代意义相融合的宏伟佳作,谱写了中国美术史上辉煌的篇章。观董继宁之山水画,跟随他一起游览祖国浩瀚的万里江山,追忆千军万马曾坚守的阵地,聆听回荡在山谷间铿锵的号角,品读他在山水画中倾注的捍卫着祖国江山的革命精神。这是他个人艺术的实践与体悟,同时也为观者提供了振奋人心的视觉体验的机会,使其无需舟车劳顿即可游历壮丽河山,从而实现艺术的教化功能,使画家个人的艺术创作由“独善其身”升华至“兼济天下”的境界,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崇高抱负,亦是当代学者的文化担当。

四、大爱无疆

李可染先生曾指出:“山水画是对祖国、家乡的歌颂,‘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人的‘江山’、‘河山’都是代表祖国的意思。”[4]山水与祖国河山有时被画家画上等号,在山水画中赋予民族精神,将自然山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董继宁主张“文化艺术要体现终极关怀”[5],在绘画创作中重视人文精神的表达。他对自然山川的行游与描绘不仅聚焦于滋养他成长的湖北地区,也放眼于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气节的大好河山。怀揣着对祖国的浓浓爱意,他遍游中国名山大川,驻足于中华壮丽的湖光山色,追溯那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体悟孕育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坚强“生性”,师法古代大师,同时融合个人极具特色的绘画语言,在对山河的描绘中注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他内心对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愿望,展现画家大爱无疆所至的豪迈情致。

北宋郭熙在《山水训》篇中对山水的取景手法有如此论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6]董继宁山水画的构图即是取法于北宋郭熙的“三远法”,以“深远”、“平远”为主取景,营造悠远的意境。画家登高远眺,鸟瞰连绵的山峦,“远望以取其深……远望以取其势……”[7]一览众山小,如此表现中国的地大与物博、江河的奔流与不息、山川的磅礴与连绵。在其绘画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他描绘大江南北奇山秀水的手法多样而新颖:在作品《大漠之声》中,画家描绘了沙漠峰崿危峻的景致,同时通过横向长幅构图、山体延绵的形状和古雅的色彩表现出丝绸之路上“古道铃声长”(款识)的历史遗韵;而在作品《云上山恋》中,画家采用大片平涂的色彩,弱化山峦的外在客观属性,画中大块的黑色环绕着一泓清泉,将自然之山水转换为心中之山水,表达自己对锦绣河山的眷恋,画面气氛神秘、真挚而狂热,表现他对祖国河山执著的爱恋;在《江月颂》中,画家则巧妙地采用大块的黑色和蓝色诠释了自己在深夜时刻对江月的感受,“境界清远,江如佛掌,月如佛心。千江如众生,天月如明镜。……千江之水有美为源,千山之月以善为本,万人之心以真为尚”(款识),前景中大块的黑色,形状概括而粗犷,与题词相呼应,表达个人对江月寄托的情致——尚美、尚善与尚真,以隐喻的手法表现祖国河山的壮丽;在作品《长城》(纵144厘米,横366厘米)中,画家以激昂的笔法、稳重而热烈的红色调描绘承载着浓厚历史的万里长城,将长城久经风雨的沧桑、昔日烽火弥漫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宏大的横幅构图,使巍巍长城如巨蟒般游弋、又似蛟龙般翻腾,屹立于崇山峻岭之巅,以此隐喻“华夏儿女顽强拼搏的斗志和古老民族英勇不屈的灵魂”(《长城》款识),画家通过描写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致——长城,表达他对祖国赤诚的热爱,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表现得铿锵有力,引领观者感受万里长城的威武之姿,令观者汹涌澎湃,这是“华夏民族亘古不变的脊梁,中国人永远的骄傲!”(《长城》款识)。由此可见,董继宁在描绘山水形质的同时糅入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以及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抒发自己身处新时代亲历祖国的现代化发展,日观人民安居乐业、祖国兴旺发达、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感慨与骄傲。同时,也激励着后辈采用同样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珍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努力奋斗以弘扬民族精神,携手共进以复兴泱泱中华。

循着古圣先贤之迹,董继宁游历祖国万里江山,以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现他对“艺术精神”的体悟、对生命的赞颂、对革命精神的重温以及对祖国江山的沉醉与热爱。在绘画表现中,这些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艺术精神都超然于经验层面,玄妙、没有边界、不可知而充满无限性。画家通过宏大深远的构图、激情的线条、概括的形状和象征性色彩构建宏伟壮丽的画面,表达这种超验的情感,如此迁想妙得,创造了气势恢宏的作品,并邀请观者如烟霞仙圣般登高远眺,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共游壮丽河山。

结 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众多画家或沉迷于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表现模式,或热衷于绘画语言的表层实验,或在绘画中宣泄个人情绪,而董继宁则高瞻远瞩、大爱无疆,以其博大的胸襟,潜心修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以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中国万里江山,“为祖国河山立传”。其多产而宏大的作品是他行游祖国河山的足迹,亦是他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迹;是他对生命的体悟,亦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践与表达。其山水画既坚持了中国传统艺术自身的品格,又以独特的方式卓然而立。观其画既可以看到他对文化的思考和在古圣先贤影响下所成就的幽雅气质;也可以看到他运用中西融合的现代性绘画语言的大胆尝试,展现了非凡的才情与气度;并以其豪迈的气势熏染观者,给人精神上崇高的启示,点燃与鼓舞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