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端午凤舟文化因其特殊的造型和仪式过程而广为世人关注,与广元凤舟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禁止女性参与制作与竞渡活动,这是笔者意欲展开讨论的中心问题。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洪湖凤舟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田野考察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湖凤舟文化发展的文化渊源,探讨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文化活动中的可能性,为当代文化语境下洪湖凤舟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洪湖凤舟,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湖北洪湖地区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已成功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列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于洪湖地区的文化以及湖北荆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合理地传承文化并融合当代文化中积极的元素使之得以发展,将是洪湖凤舟文化发展中应重视的议题。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洪湖凤舟文化出现了特殊的现象——排斥女性群体的参与,这在讲求男女平等的当代社会中势必会打击女性群体的积极性,甚至会激起女性受到歧视的愤懑之情,这是每一位有识之士不愿目睹的现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洪湖凤舟文化发展的文化渊源,探究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文化活动中的可能性,为当代文化语境下洪湖凤舟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洪湖传统凤舟文化中女性的缺席
根据《清俗志》记载,大约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新堤古镇的人们为了迎接慈禧太后的到来,有意避免“凤灯之祸”,造就了“凤舟之福”[305],借西太后之圣名,在洪湖西岸划“凤舟”,由此形成了洪湖内荆河“东岸龙船、西岸凤舟”的端午文化习俗。如今,端午节这天,洪湖各乡镇都会划龙舟,新堤古镇内荆河西岸的八个村也保留了划凤舟的习俗。
凤舟造型独特,传承了清代艺人的精巧技艺而富有风味。凤舟状如鸡,最初为红色,后改为黄色,象征皇权。凤舟中舱方斗上插一束柳枝,传说能够辟邪。凤舟下水前,村民都要燃放鞭炮,化纸烧香。由职业祭祀人给“凤舟”开光祭祀,用鸡血点凤头,画桃符压凤冠,以示求保一方平安。由此可知,端午节划凤舟习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驱除邪魔,为民祈福。
凤舟有二忌:一忌妇女上船;二忌在凤头上放鞭炮。“忌妇女上船”应源自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如从祭祀仪式的史料来看,祭祀是家族事务的重要大事,男性家长是祭祀活动的主持者,负责其他事务的也都是男性,未见妇女对祭祀活动有责任的记录。[306]这样,即使为了迎接慈禧太后的到来而增加了划凤舟的活动,但仪式活动过程中仍然保持男尊女卑的性别制度[307],因为主持这种神圣仪式的人是男权社会中的男人而忌妇女上船。在解放思想后的当代社会,此种忌妇女参与制作凤舟和上凤舟的行为应该被视为性别歧视,我们在继承传统时应该从妇女权益与社会地位的角度重新省视这些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凤文化在华夏民族与楚文化的发展历史探讨凤的精神意涵。如果按照人类的生理属性,男性属阳,女性属阴,在讨论适合弘扬洪湖凤舟文化精神的发展模式之前,探究洪湖凤舟中凤的象征意味及阴阳属性将是前提条件。
二、洪湖凤舟的阴阳属性辨析
凤凰有阴阳之别,所谓凤为阳,凰为阴。但与龙相对应,凤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整体上由阳转化为阴。这种转化,在战国时期已然开始。例如,凤凰和龙都是楚人崇拜的神物。楚地崇拜凤凰历史久远,楚地出土有相当丰富的凤纹帛画、绣品、漆器。如在湖南长沙附近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两幅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龙与凤的象征意味。两幅帛画描绘的都是墓主人肖像,在《龙凤仕女图》中,画的主体为一妇人,妇人上方有飞腾的龙与凤,呈现出龙凤呈祥的局面。相对于凤而言,龙居于次要位置,其形体小而单薄。而在《人物御龙图》中,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也可能是龙舟),形状威武而多变。同样有龙凤并置表达龙凤呈祥的主题,但该画将凤置于舟尾次要的位置,比例也小得多。由此不言而喻,在楚文化中,龙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凤则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秦汉时期,龙开始具有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有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兆祸等特性,被帝王拿来做自己比附、象征的对象。与此相对应,帝后妃嫔们用凤比附自己。由此,凤凰完成了一个大的转化: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龙集纳了众多“阳性”特征,具有呼风唤雨的威力和非凡变化的能量,与雄壮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凰由于其美丽的外表,与柔美温婉的女性更为接近。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掌握实际权力,对朝廷中龙主凤从、龙上凤下的传统极为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于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龙凤并举,形成了清朝皇家宫苑里“龙凤呈祥”的景致。慈禧太后出于一己之私,利用掌握的实权让世人尊重其地位,或者可以说,她让世人重新思考以凤所象征的女性地位。这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的主张一致,力图改变历史发展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现象,实现男女平等。洪湖端午西岸划凤舟便是产生于此种历史情境中,龙舟与凤舟同时竞渡体现了慈禧太后“龙凤并举”的理念。如果说龙舟竞渡为男性驱邪祈福,凤舟则应为女性避邪求安。然而,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并延续至今的洪湖凤舟文化中,对于女性群体的尊重还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中。例如,洪湖参与制作凤舟的人员只能是男性,女性是不能偷看的,在端午节划凤舟时,忌女性上船,只能远远观望。这是传统习俗中歧视女性的例证,与慈禧太后所争取到的“龙凤呈祥”的意涵也相去甚远。相比较而言,四川广元为纪念女皇武则天而创造了女子凤舟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女性地位,女性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彰显了妇女不甘于从属地位、积极进取的女性主义精神,并将女子划凤舟由一个地区推向全国,发展成为一项范围更广的女子体育竞技项目,散发出蓬勃的时代气息与活力,这是洪湖凤舟文化发展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洪湖凤舟文化发展中女性参与形式初探
要实现当代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与富强,男女平等是前提条件。在洪湖凤舟文化发展中,应探讨女性群体参与的可能性,以求更为完美地体现“龙凤呈祥”的精神实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创新的凤舟类型,让女性合理参与到凤舟文化的制作与活动过程中。例如,为尊重洪湖传统的民间信仰,女性不宜参与到凤舟的制作与活动当中,那么可以创设由女子参与的“凰舟”活动,并从楚文化中梳理文脉,结合当代的文化特质,开拓出富有新意的新型划舟项目。下面拟从凤舟的形制及女性参与两个方面具体探讨其发展形势。
首先,建造具有楚艺术精神的奇诡而柔美的凤舟(凰舟),为民祈福。楚艺术中凤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成书于战国初年至汉代初年保存有大量神话资料的《山海经》。经学者们考证,《山海经》作者有南方楚人和巴蜀人,对后世的文学及哲学等都影响深远,比如,《楚辞》中就留有古神话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断,楚艺术的凤文化与《山海经》中凤的记述一脉相承。《山海经》中如此描述凤的外形及品性:“……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308]《山海经》中传说的凤是一种鸟,其状似鸡,色彩丰富,动作轻盈灵巧,能自歌自舞,其纹理有着“德、义、礼、仁、信”的象征意涵,他(她)的出现,就预示着安宁吉祥。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在荆楚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楚地……信巫鬼,重淫祀。”[309]楚人对神鬼的奉祀极为虔诚,“淫祀”之风盛极,洪湖凤舟文化即是出于对先祖的缅怀与崇敬产生的一项文化活动,并结合凤的象征意涵,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这一端午风俗延续至今,是弘扬荆楚文化艺术的良好形式。在注重文化和技艺传承的同时,应当发扬南北共融、东西互借的优良作风,利用现代的技术与艺术创作手法,创造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富有时代气息并有助于建构当代社会文明的凤舟文化。
当代凤舟的创造可以依据楚艺术中凤的特性制作出更为丰富的样式。传统洪湖凤舟“状如鸡”,舟身基于皇权的象征意味而用黄绫缠裹,凤尾用竹篾紥成五彩色条。楚艺术中凤的描绘形式多样,富丽而多姿,彰显楚文化奇巧、诡异的艺术魅力。例如,楚地出土的大量凤纹帛画、绣品和漆器中,凤纹华丽多变。楚国的凤凰崇拜是以鸟崇拜为基础,由此大多凤纹形状如鸟。如楚辞中的描绘:“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310]、“大鸟何鸣”[311]、“鸾鸟凤凰,日以远兮”[312]、“鸾凰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313]。由此,当代凤舟的发展可以从楚艺术中汲取营养,增加“凰舟”(暂名,女性成为主角,参与制作与竞渡活动)类型,其形可以如鸟一样轻盈而神采奕奕;其色可以如古代漆画中的浓重艳丽,也可以遵从鸟的特质,轻盈而多姿。如此巧妙地融合各种元素,创造具有新颖艺术样式的凤舟(凰舟),以丰富洪湖端午的凤舟艺术。 其次,让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凰舟)的建造与竞渡活动当中。既然凤舟的本意更倾向于代表女性,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无论从历史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是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可以找到足够的理论依据证实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活动中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论及凤舟的“阴性”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在此重点讨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女性群体参与到凤舟(凰舟)建造及竞渡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妇女解放问题是个现代性问题,也被认为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妇女问题”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与对妇女地位“开明”理解相关的普遍化要求,但是,相关的文化形成、政治、经济的内部分歧和外部的地缘政治定位,决定了这一普遍化要求的接受方式。[314] 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诸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社会性别关系日益变化,社会性别制度也在日益变化。但是,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作为一种性别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社会建构中应改变传统的性别制度,改善女性的生存状态,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增加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参与度。本文正是由此观看洪湖传统凤舟文化中对待女性的态度,尝试重新释读传统,探讨传统承继方式的其他可能性。重新释读传统文化的任务不在于否定传统,而在于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传统习俗中对于男性崇拜或男权的崇尚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应重视女性主义的概念,使它与男权概念相互作用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推进作用。[315]因此,让妇女参与到凤舟文化当中,旨在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境遇,重塑文化传承机制,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文明社会。
承上所述,女性群体加入到洪湖凤舟文化的行列中将从多个方面拓展其内涵:在艺术制作方面,汲取楚艺术中凤图像的精义,并融入当代女性的艺术语汇,创制阴柔而富丽的凤舟(凰舟)艺术作品;在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方面,支持女性参与到凤舟(凰舟)的制作与活动当中,赋予女性作为新时期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使凤舟活动更为多姿多彩,有助于社会可持续的平衡发展。本文努力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梳理凤舟文化知识,为女性群体争取应有的权利,争取与男性共同建构健康的文化生态。这将会扩充(男性与女性)共同未来的伦理可能性,对于洪湖文化乃至楚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1]吴海广:《论楚凤造型艺术特征的文化意蕴》,《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参见吴艳荣:《论楚国的灵凤》,《江汉论坛》2012年第11期。
[5]《诗经》,刘毓庆、李蹊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88页。
[6]《对凤对龙纹绣》,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战国中晚期,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7]屈原:《离骚》,《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页。
[8]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战国中晚期,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9]屈原:《离骚》,《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页。
[10]《山海经·大荒北经》,王学典译注,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版,第291页。
[11]刘玉堂:《楚艺术的精神特质》,《理论月刊》1994年第4期。
[12]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6页。
[13]《虎座立凤》,战国中期,通高103厘米,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14]刘纲纪:《楚艺术美学五题》,《文艺研究》1980年第4期,第81~9 6页。“‘流观’与审美相连,但这种‘观’又有一重大特点,那就是‘游目’而‘观’,‘览相观于四级’,‘周流观乎上下’,‘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因此,这种‘观’,其视线是流动
[15]《蟾蜍座与凤鸟神人》,战国,2000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16]《虎座凤架鼓》,战国,通高117.4厘米,1965年湖北江陵望 山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17]《彩绘木雕小座屏》,战国中期,通长51.8厘米,高15厘米,屏宽3厘米,座宽12厘米,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18]《凤鸟莲花豆》,战国,通高25.9厘米,通长28厘米,通宽21.8厘米,2000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19]《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陈国大夫),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 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引自杨伯俊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页。
[20]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21]《彩绘双凤纹耳杯》,战国,长15.7厘米,宽10厘米,高3.3厘米,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22]《凤鸟莲花豆》,战国,通高25.9厘米,通长28厘米,通宽21.8厘米,2000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23]屈原:《离骚》,《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13页。
[24]屈原:《远游》,《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5页。
[25]屈原:《离骚》,《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页。
[26]屈原:《九歌》,《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页。
[27]屈原:《天问》,《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0页。
[28]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页。
[29]屈原:《九歌·云中君》,《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1页。
[30]刘熙载:《诗概》。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页。
[31]庄周:《庄子·逍遥游》,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页。
[32]《拙政园三 十一 景图》册。此套册页每开纵26.4厘米,横30.5厘米,现藏处不详,有影印本行世,参见《苏州园林山水画选》,三联书店2007年版。
[33]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6页。
[34]唐寅:《唐伯虎全集》,台湾水牛出版社1966年版,第319页。
[35]何绍基:《题文徵明拙政园图册》。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又见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31页。
[36]姜绍书:《无声诗史》,《画史丛书》卷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41页。
[37]仇英:《园居图》,图版见《吴派绘画九十年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年,第132~133页。
[38]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39]王世贞: 《弇州四部稿》卷131,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集部》6。
[4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周远斌点校纂注,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41]文徵明:《论画》,沈子承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台湾世界书局1984年版,第225页。
[42]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修水人,诗人陈三立之子。曾留学日本,善诗文书画,历任教育部编审、北京各大学教授等。
[43]郎绍君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44]王宠:《王侍御敬止园林四首》,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75页。
[45]唐代王维信仰佛教,在清源寺中作《辋川图》。唐代画家卢鸿信仰道教,所传《草堂十志图》中诗文及图画都表达了浓郁的道教思想。
[46]参见李沛:《宋元文人画特质的研究》,台湾新士林出版社1974年版,第1~5页。
[47]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8]See Edwards,Richard.The Art of Wen Cheng-ming( 1470-1559)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Lansing,John Henry Company,1976,p.134.
[49]Clapp,Anne De Coursey.Wen Cheng-Ming: The Ming Artist and Antiquity,Swit-zerland: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1974,p.20.
[50]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29 ~ 630页。
[51]《画史汇稿·文徵明》下卷,台湾神州国光社1929年版,第107页。
[52]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709页。
[53]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709~710页。
[54]《画史汇稿·文徵明》上卷,台湾神州国光社1929年版,第7页。
[55]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卷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27页。
[56]清朝大臣,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 十四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督山东学政,任侍郎。
[57]阮元:《石渠随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179页。
[58]吴升:《大观录》卷20,台湾汉华文化事业有限责任公司1970年版,第2477页。
[59]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2,第826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第542页。
[60]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录自《古缘萃录》。
[61]姜绍书:《无声诗史》,《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凡唐宋名笔无不临摹,皆有稿本,其规仿之迹,自能夺真。”
[62]仇英《园居图》,由于画后王宠的跋文中出现有“余为敬止先生题其园居诗也”。图版见《吴派绘画九十年展》,第132~133页。
[63]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20页。
[64]参见单国霖:《仇英生平活动考》,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224页。
[65]单国霖:《仇英生平活动考》,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66]郭熙的《林泉高致》中“三远法”之一的“深远”,即“自山前而窥山后”,见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39页。
[67]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39页。
[68]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41~642页。
[69]“平远”构图画法出自宋代郭熙、郭思的著作《林泉高致》,本书在后面章节对此画法的传承有详尽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70]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121页。
[71]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13~816页。
[72]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13~816页。
[7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74]沈 颢: 《画尘》,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776页。
[75]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题石田先生画”。
[76]《辞源》,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第4377页。
[77]《辞源》,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第4377页。
[78]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1页。
[79]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页。
[80]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7页。
[81]余佩瑾:《从〈独乐园图〉看文徵明与仇英风格的异同》,《故宫学术季刊》第8卷,第4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91年。
[82]司马光辞官后在洛阳所建的园居,一方面以隐居园林表明心态,另一方面在园林中以哲人作为榜样自勉。并有园记“独乐园记”和诗咏“独乐园七咏”流传于世。
[83]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录自《古缘萃录》。
[84]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710页
[85]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592页。
[86]Lum,Kwong & Chen,Jia.The Recovery of the Tand Dynasty Painting: Master Wang Wei's Ink-Wash Creation “On the Wangchuan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Vol.11,No.3,1998.
[87]李沛:《宋元文人画特质的研究》,台湾新士林出版社1974年版,第65页。
[88]董其昌:《容台别集》,台湾“中央图书馆”,1968年,第6页。原文为“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
[89]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90]沈颢:《画尘》,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776页。
[91]杨新、高居翰、巫鸿等:《中国绘画三千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版,第81~83页。
[92]徐复观:《故宫卢鸿〈草堂 十志图〉的根本问题》,《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314页。
[93]《宣和画谱》卷10,台北“故宫博物院”,1971年,第257页。
[94]周密:《云烟过眼录》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5]汤垕,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天历元年(1328)在京师与鉴画博士柯九思论画,遂著《画鉴》。
[96]汤垕: 《画鉴·唐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24~814页。
[97]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卷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30页。
[98]参见庄申:《唐卢鸿》,台北“故宫博物院”,第157~171页。
[99]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录》卷2、 4~8;临品见Osaka shiritsu bijutsukan,Osaka shiritsu bijutstkanzo Chugoku kaiga,No.79;藏于北京的临品,见徐邦达:《古书画》第1期,103~106。文徵明的临品于1988年7月1日在纽约索世碧( Sotheby)拍卖,其中第一幅临品《草堂图》,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100]周密:《云烟过眼录》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73~81页。
[101]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32页。
[10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 ~ 304页。
[103]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104]Knstofer Schipper,The Taoist Body,trans.Karen C.Duval,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p.91-92.
[105]葛洪:《神仙传》卷3,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7页。
[106]张丑:《清河书画舫》卷1下,第18页。
[107]虽然陶弘景退隐在茅山,梁武帝(502—549年在位)经常拜访他,将他认作白己的私人导师。李延寿:《南史》卷76,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页。
[108]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
[109]《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110]《卢鸿十志图》,仿卢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1]苏轼:《东坡全集》卷103,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12]汪 砢玉:《珊瑚网》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3]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1页。
[114]沈周信奉道教与其绘画的道教意涵的详尽论述,See Chun-yi Lee,The Immoratal Brush: Daoism and the Art of Shen Zhou( 1427-1509)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9,ProQuest.
[115]刘梅琴、王祥龄:《沈周〈夜坐图〉与庄子〈齐物论〉思想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14卷,第2期,台北“故宫博物院”,199 6年,第127~166页。
[116]参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8页。
[117]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118]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玫瑰柴”所题诗引及文。
[119]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槐雨亭”诗文。
[120]《诗经》,刘毓庆、李蹊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83页。
[12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曾提到“海内昆仑之虚”,是传说中的仙山。
[12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37页。
[123]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卷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26页。
[124]Harrist,Fr,Robert E..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Prince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71.
[125]曾鞏:《宋人题跋》,台湾世界书局1992年版,第11~131页。
[126]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127]Calvin,Lewis & Dorothy Brush Walmsley.Wang Wei the Painter-Poet,Tokyo,Japan,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68,p.113.
[128]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9~110页。
[129]周密:《癸辛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130]曾鞏:《宋人题跋》,台湾世界书局1992年版,第11~131页。
[131]传赵孟頫,仿王维《辋川图》,1309年,绢本设色,纵43.5厘米,长990.8厘米(卷轴),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132]Calvin,Lewis & Dorothy Brush Walmsley,Wang Wei the Painter-Poet,Tokyo,Japan,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68,pp.114-119.
[133]参见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13页。
[134](传)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卷,明拓本,纵31.75厘米,横825.5厘米,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藏。
[135]Harrist,Fr,Robert E..Painting and Private Life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Mountain Villa by Li Gonglin,Prince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p.72-73.
[136]Calvin,Lewis & Dorothy Brush W almsley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Tokyo,Japan,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68,pp.121-123.
[137]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75页。
[138]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5~1316页。
[139]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31页。
[140]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141]Calvin,Lewis & Dorothy Brush W almsley ,Wang Wei the Painter-Poet,Tokyo,Japan,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68,p.116.
[142]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143]Ledderose,Lothar,“The Earthly Paradise: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t” ,Theories of the Arts in China,1983,p.179.
[144]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7~1278页。
[145]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29页。
[146]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147]《沈周/文徵明册页》(沈周所绘五幅,文徵明所绘一幅),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每幅册页纵38.6厘米,横60.5厘米。
[148]《沈周/文徵明册页(》沈周所绘五幅,文徵明所绘一幅),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藏,每幅册页纵38.6厘米,横60.5厘米。
[149]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150]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www.xing528.com)
[151]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39页。
[152]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卷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86页。
[153]王维:《王右丞集笺注》,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49页。
[154]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倚玉轩”册页中诗咏,位置为“倚玉轩在若墅堂后。傍多美竹,面有昆山石”。
[155]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2页。
[156]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57]张廷玉等撰:《明史》,《列传》68,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801~4802页。
[158]王献臣的辞官还乡事实在文徵明诗文“泪洒毡帽”得到证实,这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仪式。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2页。
[159]王宠有诗咏:《寄王侍御敬止》和《王侍御敬止园林四首》,唐寅有诗《西畴阁为王侍御作》,徐祯卿诗文有描述:“王敬止御史始窜海南,继移永嘉,今自燕中迎其亲就养”,《拙政园志》(清稿本),选自郑晓霞、张智主编:《中国园林名胜志丛刊》,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74~75页。
[160]王宠:《拙政园赋》,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50页。
[161]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304页。
[162]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第139页,文嘉在《先君事略》中记录了文徵明于嘉靖丁亥(1527)回江南筑室舍东的境况。
[163]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简表中辑录了文徵明抄录了十次“西苑诗”。
[164]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然而胜践难逢,佳期不再;而余行且归老江南,追思旧游,可复得耶?因尽录诸诗藏之。他时邂逅林翁溪叟,展卷理咏,殆犹置身于广寒太液之间也。”
[165]工部郎中萧洵记录。
[166]朱瞻基:《宣德御制广寒殿记》,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卷3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4~555页。
[167]杨士奇:《游西苑序》,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卷3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5页。
[168]英廉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卷4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9]《朱瞻基行乐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人绘,绢本,设色,纵36.8厘米,横688.5厘米,清宫 旧藏。
[170]《续文献通考·乐考》和《钦定日下旧闻考》(卷40)也都记载了永乐皇帝在东苑击球射柳的活动。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13记录了宪宗于西苑观骑射,卷57记录了宣德(1426—1435)和正统年间(1436—1449)皇帝阅武于西苑。由此可推宣德年间在西苑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竞技场地,如《朱瞻基行乐图卷》(记录宣宗参与和观看体育活动)中所呈现。
[171]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190页。
[172]见《明世宗实录》卷50,嘉靖二年四月戊申条。
[173]见《明世宗实录》卷51,嘉靖四年五月庚辰条。
[174]见《明世宗实录》卷66,嘉靖五年四月戊申条。
[175]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
[176]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304页。
[177]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 ~ 304页。
[178]文徵明诗,《游西苑》,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179]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5页。
[180]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181]王心一致仕还乡后,于崇祯四年(1631)购买拙政园东部的荒地建造私家园林,名为“归田园居”,并为自家园林作记“归田园记”。其中有凿池记录:“地可池则池之,取去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三之。”《园林名胜志丛刊》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60页。
[182]李贤:《赐游西苑记》,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7~558页。
[183]韩雍:《游西苑记》,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卷3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6页。
[184]芙蓉,这里应指水芙蓉,即荷花或莲花。
[185]周道振辑校:《文 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西苑诗十首”,第300页。
[186]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187]Clunas,Craig.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the United States,Durham,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pp.39-45
[188]唐寅:《唐伯虎全集》,台湾水牛出版社1966年版,第86页。
[189]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西苑诗十首”中“万岁山”诗引:“万岁山在子城东北玄武门外,盖大内之镇山也,其上林木阴郁,尤多珍果,一名百果园。”
[190]Clunas,Craig,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the United States,Durham,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pp.39-45.
[191]李贤:《赐游西苑记》,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卷3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7页。
[192]韩雍:《游西苑记》,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卷3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6页。
[193]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0~301页。
[194]韩雍:《游西苑记》,孙承泽:《天府广记·名迹》卷37,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7页。
[195]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196]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197]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198]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6页,“拙政园诗三十一首”中“小飞虹”诗文,“蚍蜺连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199]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
[200]从《平生壮观》中题画记录可知,文徵明所作的拙政园诗与册页应不为同一时期,心境不同,因而描绘出不同的韵致。见顾复撰:《平生壮观》,林虞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201]文徵明:“西苑诗十首”之“兔园”,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202]司马迁:《史记》卷5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3]王宠:《拙政园赋》,范烟桥辑,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卷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50页。
[204]吴骞:《文待诏拙政园图并题咏真迹跋》,范烟桥辑,郑晓霞、张智主编:《园林名胜志》卷30,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26~127页。
[205]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
[20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10页。“天师道对于竹之为物,极称赏其功用。琅邪王氏世奉天师道,故世传王子猷之好竹如是之甚。(见世说新语简傲篇、御览389引语林及晋书80王微之传等。)疑不仅高人逸致,或亦与宗教信仰有关。姑附识于此,以质博雅君子。”
[207]关于竹的象征意义,See Eberhard,A Dictionary of Chinese Symbols,pp.28-30;Bartholomew,Hidden Meanings in Chinese Art,p.60.
[208]文震亨:《长物志》,陈植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209]科头,俗称不冠为“科头”。
[210]谢肃:《水竹居记》,《密庵集》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1]张廷玉:《明史》,列传第186,中华书局1995年版。
[212]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 》,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9~80页。
[213]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6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4]金幼孜:《金文靖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5]宋仪望:《华阳馆文集》卷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16]史际(1495—1571),字恭甫,号玉阳、燕峰。嘉靖进士。以抗倭功,进太仆少卿。
[217]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隐居于徂徕山,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218]汤宾尹:《逸 圃记》,《乾隆镇江府志》卷46。
[219]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5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0]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 日无此君?’”
[221]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6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2]潘允端:《豫园记》,《同治上海县志》卷28。
[223]陶弘景:《真诰》卷8,第10,赵益校,甄命授第4,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08页。
[224]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仙人白石生的,他通过服用白石而成仙。葛洪:《神仙传》卷1,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页。同样,据说嵇康陪同王烈到太行山,他们寻找到石髓并分享,这种具有神性的物质使人长生不老。见《神仙传》卷6,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页。
[225]王行:《半轩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6]明徐锦衣天赐所葺。
[227]《道法会元》卷8,《道藏》第2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15~716页。
[228]龙眉子:《金液还丹印证图》卷1,《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07页。
[229]宋代诗人陆游的诗作《游 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文,描绘诗人游览山西村时峰回路转的情境。
[230]参见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231]黄省曾:《吴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232]崔瑞德、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23页。
[233]刘熙:《释名》卷1,中华书局2008年版。
[234]葛洪:《神仙传》卷1,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页。
[235]《云笈七签》有记载,列举了空青、丹砂作为上品仙石,能使人长生与成仙。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4,中华书局2003年版。
[236]如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也以《石头记》闻名,作者为曹雪芹(约1713—1764),主人公贾宝玉携有一灵玉,为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一颗五彩石。
[237]《梁谿漫志》记录:“米元章守濡湑,闻有怪石在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费衮:《梁谿漫志》卷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页。
[238]沈周:《石田诗选》卷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239]关于灵石的观念,元代苏州文人陆友仁有解说:“厥色斯苍,厥质斯刚。元气胚浑,阴阳互藏……异世同符,拜为石兄。”朱贵:《明辑录》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0]“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李昉:《太平御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241]Chun-Yi Lee,The Immortal Brush : Daoism and the Art of Shenzhou( 1427-1509)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9,p.235.
[242]《镇江府志》卷46,《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43]葛洪:《抱朴子·畅玄》,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5页。
[244]计成:《园冶》,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245]陆游诗《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46]《镇江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第438页。
[247]刘凤:《刘子威集》卷4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248]《庄子》,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页。“若然者,乘云气,骑 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厉害之端乎!”庄学中对至人仙人的描述,直接影响着后世对长生与升仙的畅想。
[249]王心一:《兰雪堂集》卷4,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250]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文史哲》2003年第5期,第54页。
[251]计成:《园冶》,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252]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页。“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25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5页。
[25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40页。
[255]麻国庆:《南岭民族走廊的人类学定位及意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56]谷娟、王珊:《黄龙客家古村落民间信仰空间与村落环境的有机融合》,《中外建筑》2016年第6期。
[257]白佩芳:《晋中传统村落信仰文化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58]侯杰、段文艳、李从娜:《民间信仰与村落和谐空间的建构:对大义店村冰雹会的考察》,《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
[259]敖依娜:《空间、仪式与信仰——湖南张谷英村聚落景观“神性空间”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260]苍铭:《黄姚古镇形成于存留原因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61]麦思杰:《风水、宗族与地域社会的构建——以清代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62]街是以地缘和业缘为纽带的聚落,黄姚街是以商业和农耕相结合的小镇。
[263]于亚飞:《黄姚古镇楹联研究》,《钦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
[264]“封”是在泰山上献祭上天,“禅”在山脚献祭大地。《史记》记载了汉武帝的献祭,“唯皇帝得上泰山封……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司马迁:《史记》卷12。
[265]Suzanne E.Cahil,Transcendence & Divine Passion :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3,pp.148-149.
[266]葛洪:《抱朴子·内外篇》卷4,中华书局1991年版。
[267]黄世杰:《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268]见《昭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第121页。
[269]引自黄姚通往真武山必经之路新兴街门左侧的碑刻,士人古峻书,刻于乾隆二十一年。
[270]见《昭平县志》,清光绪 十七年刻本,第121、 122、 123页。
[271]许慎:《说文解字》卷1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页。
[272]向柏松:《道教与水崇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73]见《昭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第137、 138页。
[274]李渔:《闲情偶寄·竹木第五》,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2页。
[275]《昭平县志》卷2,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1390册,第109页。
[276]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277]易绍德修,封祝唐纂:《容县志》卷23,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278]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8页。
[279]见《昭平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第124、 161~162、 116~117、 160、 162、131~132页。
[280]见《昭平县志》,清光绪 十七年刻本,第161页。
[281]见《昭平县志》,清光绪 十七年刻本,第 186页。
[282]见《昭平县志》卷2,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1390册,第159页。
[283]见《昭平县志》卷2,民国二 十三年铅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1390册,第46页。
[284]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253页。
[285]见《昭平县志》,清光绪 十七年刻本,台湾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136、150、 151页。
[286]韦锦利,1963年生,1984年求师学师公法事,1986年受戒为师傅,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普查员,壮族师公文化馆馆长,壮族师公教文化传承人,壮族师公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人,现居广西平果县凤梧镇上林村局六屯。
[287]李德彪:《师公戏考》,《中国戏剧》2013年第11期。
[288]顾乐真:《从“古傩”到师公戏》,《民族艺术》1986年第2期。
[289]丁世博、陈丽梅:《从传统剧目看傩与师公戏的渊源关系》,《民族艺术》1992年第1期。
[290]于欣、金涛:《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源流》,《民族艺术》1988年第2期。
[291]陆秀春:《平果县凤梧师公信仰习俗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92]王红:《生态学视野中的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293]廖明君:《师公〈大酬雷〉文化内蕴初探》,《民族艺术》1992年第1期。
[294]《论语·乡党》,节选自《论语·金刚经·道德经》,张燕婴、陈秋平、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5页。
[295]参见蒙光朝:《论广西壮族傩戏》,《民族艺术》1992年第1期。
[296]参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民国二十四年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汇印本。
[297]据韦锦利师傅口述神祇故事分类。
[298]参见平果县志编纂委员会:《平果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6~162页。
[299]参见陆秀春:《平果县凤梧壮族师公信仰习俗研究——以韦锦利师公班为例》,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4~25页。
[300]参见韦锦利主编:《师公整体资料集》(未刊印),现藏于壮族师公文化馆。
[301]参见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302]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303]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304]参见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05]清光绪 十四年,新堤古镇在元宵节花灯会上,有人将凤凰灯摆在了龙灯之后,有人将此事奏报朝廷,慈禧太后闻讯大怒,下令斩了指挥踩灯的州同张幼书,摘了沔阳知州陈佑勤的顶戴。此事震惊朝野,新任沔阳知州派员召集人员紧急磋商端午节龙舟竞赛事宜,由此提出避“凤灯之祸,造凤舟之福”方案。
[306]见郑太和编:《郑氏规范》,丛书集成初编本,选自学海类编,学海本题元浦江郑太和文融著,第1~2页。
[307]社会性别是指男女生理区别之外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的一种基本方式。社会性别制度是指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使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参与度、资源分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308]《山海经》,王学典译注,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
[309]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译》,《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310]《离骚》,《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页。
[311]《天问》,《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7页。
[312]《涉江》,《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6页。
[313]《离骚》,《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页。
[314]参见伊丽莎白·韦德: 《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的一种谱系》,《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经典理论选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315]See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Feminism and Critical Theory,”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