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从京师返回江南之后,为好友王献臣拙政园所作的《槐雨园亭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画面都古雅、俊朗。尽管《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册页形式与沈周的《东庄图》相同,甚至其中两幅册页直接临摹自《东庄图》,但就总体格调而言全然迥异:沈周的《东庄图》册构图饱满,近距离地描绘了东庄的二十四个景致,注重园貌的客观描绘,而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则将视点远置,大部分以留白处理的水面占据画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文人画家绘制的园林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内心的体验与诉求,与画家个人的经历、文化追求与园林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幼受儒家文化熏染的文徵明,对皇家文化有着崇敬之情。他曾经游历皇家园林西苑,陶醉于其中,致使其回苏州后依然无比想念。本文通过对园主王献臣的京城宦游经历、文徵明对皇家园林西苑的怀念之情以及与之相关史料的梳理,探究明代皇家园林文化中影响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因素,试图从新的视角考察这套园林图册的意趣及文化内蕴。
一、园主王献臣对皇家园林的崇尚
王献臣于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后任御史。为人正直,屡次遭贬。[157]正德五年(1510),王献臣父亲去世,他回苏州守孝,之后辞官建园以地主为业过着悠闲的生活。[158]基于过去在京师宦游的经历,从拙政园相关诗文中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文士都称他为“王侍御”[159],即使辞官回乡,依然以过去的职位称谓,可见大家对他过去职位的赞赏。园主也崇尚与追忆宫廷与北方文化,因而在造园时融入了北方和宫廷的园林元素。据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诗咏表述,“玉泉”之名即来自园主在京师的经历,“李树”也是自北京移栽而来。园中的果树有些源自宫廷园林,仿效宫廷园林的种植方式,王宠(1493—1533)在给王献臣所作的《拙政园赋》中也有记录:“橘柚皇树,郁李张李,樱桃棠棣……永寤歌于圣朝,锡万年之鸠杖。”[160]拙政园种植了大量品种珍贵的果树,有如皇家园林西苑中的万岁山(又名“百果园”),果树分罗,表明园主对京师帝王权力的向往与崇尚,以及表达对自己过去身为御史荣誉的怀念。对于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的王献臣而言,朝廷有着至高的威望,即使辞官归乡,依然从内心崇尚皇家文化,并在生活方式中体现出他对圣朝的崇敬。因此,园主建园时参照了皇家园林西苑的园林元素、手法及其所呈现的诗境,以此传达个人的特殊经历与身份。
二、文徵明对西苑的欣赏与追忆
文徵明与园主王献臣交谊深厚,他们有着相似的宦游经历。文徵明于嘉靖二年(1523)在京师被授翰林待诏职位,任职四年。期间曾多次游历西苑,并著有诗文《游西苑》《秋日再经西苑》《西苑诗十首》。[161]后来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厌倦纷争与倾轧,于嘉靖六年(1527)春辞官获允返回苏州,筑室玉磬山房于东舍,吟诗作画,也应邀作书与画,过着闲适的文人生活。[162]
文徵明从北京返回苏州后多次抄录《西苑诗》,据题跋表明,有些是应他人索要抄录,有些则是因为自己怀念西苑的胜境而重录,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81岁)书《西苑诗》时依然感慨“恍若梦境”,由此可见他对皇家园林西苑的欣赏与追忆非同一般。也说明当时许多江南文人欣赏宫廷的园林景致,加之自己也怀念皇家园林胜境,因而抄录《西苑诗》[163]不下十次。
回江南后第一次抄录《西苑诗十首》后有跋,描述他于嘉靖四年(1525)有幸游历西苑诸胜的经过,这些诗是他游玩过后随记忆而作,之后时常怀念。他认为西苑如天上神宫秘府,非人间所能窥视,回江南后感叹佳期不再而追思旧游,因此抄录这些诗文收藏,等“邂逅林翁溪叟”时,“展卷理咏”,如“置身于广寒太液之间也”。[164]就在这一段时间,文徵明为王献臣作了挂轴《为槐雨先生作园亭图》(1528年作),可知当时文徵明正在追思西苑旧游,加上当时江南文人也都向往西苑园林胜境,尤其对于曾为御史的园主王献臣而言,能在其园林图景中表现出宫廷园林的格调以纪念当年曾为御史的荣耀,应当是他园林景图最为理想的艺术效果。因此,这些园林图景的选取以及所营造的格调势必受到西苑印象的影响。当时拙政园仍在继续建造之中,王献臣应属“林翁溪叟”,也怀念过去的光辉岁月,想必他们会“展卷理咏”共忆旧游,文徵明继续为王献臣的园林建造出谋划策,营建符合他们的身份,实现他们追忆京师宦游的文人的园林。此外,文徵明还接受园主的邀请,绘制一套宏伟的园林景图,因此,在1533年,文徵明完成了精雅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三、西苑格调
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元代西御苑“太液池”的基础之上扩建而成宫廷园林“西苑”,由于帝王对宋代文化的推崇与复兴,颇具“古意”,但出于对隋、唐、宋及元代灭亡的教训,尽量避免奢侈造园的形式,形成疏朗而古雅的园林空间。出于防御的目的,太液池被加宽了池面,“海子广可五六里,驾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作洲岛拱门,以便龙舟往来”[165]。明初将元代太液池拓宽,拥有广阔的水域,将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土方堆筑于元代“灵囿”延春阁旧址上,加高了万岁山,在山上新建五亭,山的命名和山亭布局都受到北宋徽宗所建园林“艮岳”的影响。万岁山高十余丈,周回数里,山上奇石堆叠,在宫苑中营造了和“艮岳”相似的道教仙山胜境。
明代西苑在宫廷的西部,主体建筑修建于宣德年间(1426—1435)。天顺年间(1457—1464)续建,后来嘉靖皇帝将其改建成道教斋醮的场所。大部分景致设立在居于长湖中央的琼华岛(亦称万岁山)上,成为园林的主体部分。
据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八年(1433)的《宣德御制广寒殿记》中记载,高皇帝与宣宗游玩万岁山时曾言及西苑的修建历史:万岁山是宋朝皇家园林艮岳中以石堆叠的一座山,金时将之从洛阳迁移至北京,元代继续奢侈扩建与修葺西苑。因此,奢侈建园被认为是宋元衰败的重要原因,叮嘱宣宗要吸取教训,“睹其处,思其人”。明时曾作修改,“汰其侈,存其概”,令皇室们以后登临此山时要“近而思吾之言,远而不忘圣贤之明训”[166]。宣德后来继续修缮西苑,但遵循先祖遗训,不作奢侈扩建,仅新建了圆殿,改仪天殿为清暑殿作太后的宴游之所。根据宣德八年所作《广寒殿记》记载,可知宣德继续修建宫廷园林时提倡去除奢侈,崇尚简朴的园林样式。[167]
《钦定日下旧闻考》还记载了宣德时期东苑的概貌:道路狭窄,嘉树掩映,建有草舍为皇帝的致斋之所;东西斋有轩,为弹琴读书之所;屋顶以茅草覆盖,四周编竹篱围绕,篱下种匏瓜及蔬菜之类植物,临河有鱼。[168]《朱瞻基行乐图卷》(见图2.36),记录宣宗参与和观看体育活动[169]的场景,与《钦定日下旧闻考》中描述的东苑场景完全不同,笔者认为这应是在宣宗时期修建练习御射、玩乐的专业场地,可能在西苑。[170]园中景致简约、雅致,古松是作为园林背景的主要造景元素,没有叠石垒山景象,仅以湖石单点为主,石、竹和朱瞻基喜欢的蔷薇花相组合成景,古雅而简约。由此推论行乐图应为西苑团城以南的区域,与东苑景致相反,道路平坦、宏敞而疏朗。
图2.36 明人 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36.8厘米×688.5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对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以琼华岛为中心,沿湖三面建了许多殿亭轩馆。英宗朱祁镇曾召大臣从游,李文达(李贤)和韩雍都著有游记。可能是应园主王献臣的要求按皇家园林的园记模式为其园林作记,表达园主对西苑的欣羡之情,所以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以李贤的《赐游西苑记》为范本。
从李贤(1408—1467)的《赐游西苑记》可以勾勒出西苑的大致园貌及格调,与宣宗时期所提倡的去侈崇俭格调一致,苍古雅致。其中水域广阔,松桧苍翠,怪石嶙峋,洞壑幽冥,林木阴森,奇巧神秘,加上丘处机曾在此清修的白云观,整座园林充溢着浓郁的道教气氛。李贤的《赐游西苑记》记录了明代宫苑的品位,是一篇极其精致的散文,对后来园林文化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成为明代园记的标准范式,其园林的布局及造园要素对苏州私家园林起着典范影响作用。[171]
明世宗继位之初对西苑作了一些修葺,嘉靖二年(1523),将奉慈殿后的殿宇作一番修葺,取名为“观德殿”,用以安放献帝的神主。[172]嘉靖四年(1525),建造世庙、仁寿宫、裕德殿、景福、安喜等宫殿。[173]嘉靖五年(1526),建崇先殿。[174]但在建造过程中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并引起争议,因此,在文徵明离开京师(嘉靖六年,1527)之前,明世宗还未在西苑作大量兴建,只是修建一些殿宇,供祭祀之用,未有叠山造洞记载。西苑仍保持原来古朴、疏朗的园貌。
文徵明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绘制了《西苑图》[175],这幅《西苑图》是文徵明据当年游历西苑的记忆而作,亦即是说西苑是他返回江南后直至晚年一直怀念的“梦境”。从文徵明的《西苑诗十首》[176]以及《西苑图》可窥见文徵明对西苑的印象:池面广阔,浩瀚飘渺而富有仙气;松桧苍翠,果树分罗,奇峰阴洞,古雅精致;“小山飞涧架晴虹”,洋溢着诗情与画意。
四、《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西苑境象
从文徵明嘉靖七年(1528)所作的《槐雨园亭图》中可以看出拙政园的整体格调,以挂轴的形式构图,描绘整座园林的全貌,设色浅淡,简雅而精致,没有大型垒石造山等奢侈造园的迹象,符合宣宗所提倡的去奢崇俭格调。其中由溪流为画中视觉导览至山顶的模式亦与他在宫中万岁山的游览路径相似,图景中的构成元素湖石、古松、鹤所隐含的道教意涵也与宫廷园林西苑的道教气氛相契合。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为王献臣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并作园记,使得拙政园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这套图册题写了长篇的园记《王氏拙政园记》,以李贤的《赐游西苑记》为文本范式,按照地志的方式记录了园中三十一处景点,且每幅景图都题写了诗文。《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诗咏按照他早期在翰林院任职时所作《西苑诗十首》的格式书写,诗名之后有描述具体景点位置的引文。[177]《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园记、诗文所使用的范式均与西苑相关园记及诗文相同,由此可推,文徵明当时沉浸在皇家园林西苑的回忆之中,他在绘制园图时对景致的具体经营与构成时势必会受到宫廷园林西苑印象的影响。下面通过将李贤、韩雍的《西苑记》、文徵明的西苑诗咏与文徵明的拙政园景图及诗咏的对照来考察西苑对文徵明拙政园景图的格调、选景及园林要素的影响作用。
诗意绘画在明中期已成为风尚,画家并不情愿如实地描绘实际的园林景象,更趋向于按照诗情来经营画面。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诗意究竟源于何处,从他抄录《西苑诗》时的题词可知西苑的胜境应是他心中理想园林的意象,在他抄录《西苑诗》后的题中都有表述,从京师返回江南之后西苑一直是他心中的神宫秘府,令他时常追忆。因此在描绘拙政园景图时,他将心中西苑的诗意融入其中,从园林景图的选景、构图及具体构成元素的取舍与经营中都体现出皇家园林西苑的意趣。
西苑三海在明中期形成,其中的殿宇亭榭较少,西北角的亭殿为草顶,较为朴实。西苑的池面广阔,“海子广可五六里”,“宛转瀛洲带幔坡,连蜷玉栋压银河。广寒遥见空中树,太液微生雨后波。云捲红妆千步障,风吹琼盖万年柯”。[178]从文徵明的西苑诗文中可感受到西苑池面宽阔,浩瀚飘渺,因而使景致显得异常壮观,富有仙气而意境深远。据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记载,拙政园的园林旧址“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这是园中的水源,“柳隈”附近的水面最宽广。“水折而北,滉漾渺弥,望若湖泊,夹岸皆佳木,其西多柳,曰‘柳隈’。”[179]最宽的水域,也是望若湖泊而已,视线随着夹岸佳木而停止,水域狭长。文徵明在册页诗咏“小沧浪”诗引中有记述,“园有积水,横亘数亩,类苏子美沧浪池”[180]。狭长的水流萦绕于整座园林,一些水景则是小沼,水流再细,则成山涧。从Google地图上的卫星航拍截图和实地观测可知,现今拙政园的水域狭窄,最宽处几乎不超过20米,所观湖岸也是一览无余。拙政园虽然历经修建与续建,增加了密集的建筑与假山,致使拙政园现况与明时园林景致全然不同,但水源对于园林弥足珍贵,应不会有意填没。史料中未见填池的记录,只有凿池记录,如王心一(1572—1645)在《归田园居记》[181]中就记录了在建园时凿池垒山的过程。根据现存园林的水景判断,其水域不可能如画图中那样无边无际,异常宽阔。因此,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一望无际的水景皆出自个人的艺术处理,是有意将之表现为宫廷园林西苑中的意境而为之。
文徵明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创造深远水景的手法是临池取景,并去掉水域的边界,使其具有宫廷园林太液池的神韵,旷远而飘渺。整座园林景致与西苑相似,疏朗、宏敞。[182]以池或临池而选取的景致有“梦隐楼”“意远台”“芭蕉槛”“志清处”“怡颜处”“小沧浪”“钓䂬”,图景中都可看到宽广的池面,构成了广阔、平远的园景,呈现出与西苑相似的意境,浩渺而弥漫着神秘、静雅的仙气。
西苑南面有小池,养有金鱼供观赏。椒园中行殿深藏于池与树之间,殿之北有钓鱼台,南有金鱼池,水清可鉴。[183]拙政园中“水华池”(见图2.37) 、“芙蓉隈”和“深净亭”中都以小池为景色的主体,点缀荷花或描绘轩亭构成景图,强调其可游可观的特点。
图2.37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水华池
在文徵明《西苑诗十首》的《太液池》中描绘了太液池中“芙蓉十里锦云平”“银山飘渺自寰瀛”[184]的烂漫景象,从琼华岛上往下看则“落日芙蓉烟袅袅”,广阔而缥缈。[185]文徵明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所描绘的“芙蓉隈”为“林塘秋晚思寥寥,雨浥红蕖淡玉标。出水最怜新句好,涉江无奈美人遥”[186]。同样在池中配置稀疏的芙蓉,描绘以芙蓉为景点的主体形象。
在“水华池”一景中,景点名与太液池相似,以大面积空白的池面描绘池子,下方的亭子与树组合而成的景物比例较小,右上方的小树林也浅淡而徵小,近处池面散落着些许芙蓉(荷花),使人对池面产生无比宽广、飘渺的感觉。册页中诗文以描绘红白莲花的姿态为主,关注近景的刻画,因而画面更符合文徵明在《西苑诗十首》中《太液池》的意境,这应该也源自画家心中对浩渺太液池的追忆,虽然拙政园中的池面应该没有如此壮阔,但画家依然为之寄予了无尽遐思,努力创造缥缈的诗意境界。
(二)描绘古雅园林元素表现园林景致
据柯律格在其著作《丰饶的园林:中国明代园林文化》中分析,拙政园园主应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其中果树与鱼的养殖在当时具有丰厚的经济价值,园林是王献臣辞官做地主而建,因此当时园林更倾向于农园的面貌。[187]毫无疑问,偌大的园林为了呈交租税并满足一个地主大家庭的开销与日常生活农产品的需要,势必在园林中经营农业,有大片面积的农园种植与养殖等。但文徵明将拙政园景图都描绘得诗意盎然,清新而富有欣赏性,与《西苑诗十首》中宫廷园林的功能相似,注重游览性,在园林景点的选取与处理中都按照记忆中的“西苑意象”进行营造,复兴园林中古雅的特质。其先师沈周的《东庄图》则“落叶风中稻满场,平畴相对灌东庄;膏腴望望应前倾,黄(应为遍)地金黄下夕阳”。[188]描绘了以稻畦为特色的农庄田园风光。文徵明的阅历不同,其取景及立意也全然不同。根据自己对皇家园林西苑的美妙记忆,营造了与沈周《东庄图》完全不同的格调,精致隽洁,疏朗而旷远。(www.xing528.com)
1.描绘有如“百果园”中的果园景致
从李贤、韩雍等的西苑游记中可知,西苑沿岸种植榆、柳、杏和桃树,椒园中松桧苍翠,果树分罗。据文徵明在《西苑诗十首》的《万岁山》诗引中的记述,万岁山上林木阴郁,尤多珍果,因而又名“百果园”,诗中还推荐食用富有长生功用的樱桃。[189]
文徵明在图册中选取了许多以果树为主体的景致进行描绘,并赋以诗文。如“待霜亭”“来禽囿”“珍李坂”“桃花沜”“瑶圃”等景点都以果树为主题,这些果园生产的水果包括橘子、林檎果、李子、桃子、梅子等,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0]应为王家缴纳赋税及家庭收入的来源。而对处于农耕文化为主体的明代社会中,这种果树也具有特别的审美意义,较之稻田与菜畦而言也要古雅别致得多。多年生的树木,如梅、桃的树干遒劲多变,具有苍古的感觉。加上不同季节的花期,冬天的梅花、春天的桃花,使园林景致诗意盎然。文徵明将这些果园描绘出优雅的审美特性,或以大片水域为主,或将背景作大面积的空白处理,或把轩、亭等建筑与果树相结合。画面中重点刻画果树苍劲的树干,突出其源自于宫廷古雅的园林审美特性,将以生产为主要目的橘园、桃园和珍李坂等景点的景致赋予诗性与画意,弱化其园貌的农庄特点,将其表现得更富诗意与韵味,使其更接近于宫廷园林中以游赏为主要目的的园林景象。
2.槎枒古松
西苑团城有“古松三株,枝干槎枒,形状偃蹇,如龙奋爪拿空,突兀天表”[191]。据韩雍的《游西苑记》记录,万岁山上圆殿殿台临池,有“古松数株,高参天,众皆仰望”[192],渲染了浓郁的道教气氛。文徵明的西苑诗中也描绘山上的仙境:“仙仗乘春观物化,寝园常岁荐樱桃”,“紫气曾迴双凤辇,青松犹有万年枝”,“小山盘折翠㟏岈,松桧阴阴辇道斜”。[193]对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松树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与西苑诗中场景相似的处理也体现在文徵明1528年所作的《槐雨园亭图》中:两颗古松高高屹立于山之巅的竹林中,与亭阁相掩映。与万岁山上圆殿景致相似,山下林中坐着有鹤相伴的文士,他们仰望的视线似乎朝向山顶苍劲的古松,寄予长生的思想。
在较为少见的宫廷园林图景中,《朱瞻基行乐图卷》描绘的园林以古松为主要构成要素,松前配置花树与湖石,相互掩映,舒朗而清新。在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有“若墅堂”、“听松风处”(见图2.38) 、 “湘筠坞”、“瑶圃”、“嘉实亭”、“玉泉”等景点都描绘了松树,而且松树常在景致中作为主体出现,其槎枒的枝干、偃蹇的形状,如龙奋爪拿空将图景塑造得极富古意,可见宫廷园林中古松印象对于文徵明的重要影响。松在道教信仰中象征着长生,因而拙政园景图中通过松树的描绘营造出具有浓郁道教长生思想的宗教气氛。
图2.38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听松风处
3.参差怪石
从文徵明的西苑诗文中可知渡石桥可到池中央的万岁山上。据史料记载,此山是凿池时移土堆叠而成,但在韩雍的记录中是垒石而成,应该是后来垒石将土山完全包裹。山脚用石砌垣,山上参差怪石围绕着殿宇,配置名卉嘉木,极为幽古秀美,有琴台、棋局、石床以及翠屏。有单点立石为峰,也有叠石而成的“虎洞”“吕公洞”“仙人庵”,可见这些园林景致的营建受到了宋徽宗艮岳的影响,建造了道教信仰中的仙山神境。“石”与“洞”在道教修炼中有着特殊的功用,西南的小山上,用石堆叠出洞与水帘,以供宗教上的神秘体验。[194]石是万岁山上重要的构成元素,元时将宋代艮岳的湖石搬运至此而建造太液池,因此记载着宋元兴衰的历史。从《宣德御制广寒殿记》的记录可知明代不主张垒石奢侈造景,单点湖石是造景的主要手法,因而在《朱瞻基行乐图卷》中一共出现六组点石而成的景致。
在文徵明《槐雨园亭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尔耳轩”“芭蕉槛”(见图2.39)中都以湖石单点而成景,宁静、古雅而略带着神秘的宗教气氛。虽然文徵明与王献臣都没有信仰道教的记录,但将宫廷中富有神仙宗教气氛的园林景致移植到了拙政园景图中,将天上神宫秘府跃然于纸上,以满足文士内心卧游的期望:
图2.39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芭蕉槛
君子于游,匪物伊理。古亦有言,“聊复尔耳”。 岂不有营?我心则劳。载欣载遨,以永逍遥。[195]
4.农耕阅稼
文徵明在《西苑诗十首》的《南台》中描绘了先帝于此阅稼的景致,“青林迤逦转回塘,南去高台对苑墙。暖日旌旗春欲动,薰风殿阁书生涼。别开水榭亲鱼鸟,下见平田熟稻粱。圣主一游还一豫,居然清禁有江乡”[196]。反映出在明中期与明前期,农耕主题依然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在皇家园林中也依然设置,宫苑中所收获的粮食主要作为祭祀的供品,阅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体验内容。因此在拙政园中描绘了大量具有生产功能的景点如橘园、来禽囿、鱼池和竹林等,这既满足生活及租税的需要,也是对儒学经义的实践及体验。
“若墅堂”(见图2.40)的诗文中描述了主人建园在城市但不忘圣贤的古训,表现耕读的园居活动,描绘园主引导童子耕种的场面,遵循先帝阅稼的事迹,实践昔贤的圣言。正如此景点诗文所言:“会心何必在郊坰?近圃分明见远情。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畊。”[197]
(三)再现西苑“小山飞涧架晴虹”诗境
文徵明于嘉靖七年(1528)所作的《槐雨园亭图》挂轴与嘉靖十二年(1533)所作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格调完全不同。在《槐雨园亭图》中,文徵明选取了一些复杂的建筑与场景,描绘了比册页略为华丽古雅的园林景图。图中描绘了一座弧形水廊将河岸连接,成为画面的主体景物,与《拙政园诗三十一首》中《小飞虹》诗文所描绘的景象一致,辉煌宏大如青龙腾跃之势,行走于桥上犹如脚踏金鳌,“杰阁参差隐层雾”[198],可能还有阁楼连接这座廊桥,具有龙腾蚍蜺连蜷饮河之势,朱栏与周围景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见当时的小飞虹应为较为壮观的廊桥,与拙政园现存遗址的小飞虹廊桥形制相似。现在的小飞虹在若墅堂的南方,从小飞虹诗咏的“引文”中可知,小飞虹在梦隐楼之前,若墅堂之北,横绝沧浪池中[199],从册页画图中也可看到小飞虹将梦隐楼与若墅堂相连接,也许现在的“小飞虹”与明时“小飞虹”不是同一景点。诗文更强调记述园主架桥的过程与自己渡桥的体验,关注虹桥的宏伟气势,与册页图画所描绘的意境不符。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小飞虹”(见图2.41)则较为朴实,与诗文的描述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文徵明撰写诗文与描绘景图的时间不同,情致不同,因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调。文徵明在园林景图的绘制中,景物的位置与形状不拘泥于现实园林,如同山水绘画一样,园林景图在很大程度上参入了画家的取舍与创造[200],其立意何在?
图2.40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若墅堂(局部)
图2.41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小飞虹(局部)
从《西苑诗十首》的《兔园》一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小飞虹”的诗意与韵致:“汉王游息有离宫,琐闼朱扉迤逦通。别殿春风巢紫凤,小山飞涧架晴虹。团云芝盖翔林表,喷壑龙泉转地中。简朴由来尧舜事,故应梁苑不相同。”[201]文徵明描述了兔园的景致,园名来自西汉梁孝王的东苑别名,东苑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广七十里,宫室相连,异常宏侈,供游赏驰猎,梁孝王在其中广纳宾客。[202]诗中强调与梁苑不同,兔园遵循了尧舜以来提倡的简朴风尚。其中有“小山飞涧架晴虹”一景,由此可推,拙政园中桥梁“小飞虹”的构思应源自西苑兔园中的桥梁建构,其命名也应来自文徵明的西苑诗文。
在“小飞虹”册页中,文徵明将弧形的渡桥“小飞虹”作为图景的主体形象,左近梦隐楼,右通若墅堂,去除了虹桥的廊,更为简朴雅致,符合西苑诗中“兔园”一景诗文所强调的格调:“简朴由来尧舜事”,从而再现了西苑诗中所描绘的“小山飞涧架晴虹”景致,贴切地表达了西苑诗中兔园的诗情与画意,表现了园主建造源自宫廷的佳境以怀念当年曾为朝廷御史荣耀的造园理念,同时也诉说了画家自己心中对西苑的追忆与想念,正如王宠所言,“永寐歌于圣朝,锡万年之鸠秋”[203](见图2.42)。
图2.42 拙政园现貌·小飞虹
结 语
明中期文人热衷于建造园林,雅好复兴宋元时期园林中的文事活动,园主常聘请画家绘制园图、文人赋诗与撰写园记。文徵明为王献臣所作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王氏拙政园记》,其诗、书、画与园记皆出自一人之手,为旷世杰作。挂轴《为槐雨先生作园亭图》所描绘的园林景致古雅、萧疏,也与其他画家的园林景图格调与意境迥异。其主要原因源自他对皇家宫廷园林西苑的崇尚与怀念。当时江南文人也推崇皇家园林与北方园林文化,尤其是园主,努力建造具有皇家园林与北方园林意蕴的园林以纪念自己曾为侍御的荣耀。由此,文徵明在绢上创建了一座源自心中的精雅园林:以“拙政园”为底稿,以沈周《东庄图》为表现范式,以有如神宫秘府的皇家园林西苑为营建的境象,创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整套园林图景强调宽阔的水域,背景大面积空白,画面中主体物所占的比例较小,以古松、古槐等古树与轩、亭、堂或湖石相结合为画面主体形象,蕴含着古意和道教信仰的神秘气氛,遵循明初皇家园林游记中所提倡的去侈崇俭的原则,画面简雅、疏朗。
诚如《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上吴骞的题跋所云:
……又如身入蓬岛闽苑,琪花瑶草,使人应接不遑。几不知有尘境之阁,又非所谓老神物获持者耶。……园中诸景凡三十有一,景各一图,笔法纵横变化,大多集宋元名家之大成,向参以己意。故为此公绝构……[204]
吴骞对文徵明园林图册评价甚高,指出画中笔法集宋元名家之大成,并参入自己的创作理念,称此图册为文徵明作品中的“绝构”。而这些“己意”与“绝构”与他游历宫廷园林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图册的构图与立意也有影响作用,这是他的园林绘画与苏州其他画家的园林绘画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