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杏珍是张家边区大环村人,丈夫黎纪南早年赴美国谋生,她在家乡独自挑起侍奉家姑、教养子女、耕耘田园的重担。她育有一女三儿,在长子黎民惠和他的战友的感染下,她走上了反法西斯侵略者的道路,为中山的抗日救亡工作和中山人民的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1年秋,正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热情高涨。蔡杏珍的大儿子黎民惠写信给他父亲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值此山河破碎之时,孩儿报国献身之志已定。”1934年秋,他毅然离开香港,转往广州大中中学读书,成为广州市青年学生中的活跃分子,秘密参加了中国青年同盟会,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的一天,身穿黄色军装的民惠突然回到家里,同来的还有几个战友。原来,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的1938年初,黎民惠加入了广东抗日先锋队。广州失陷当天,他随总队北上到了曲江县,考入了第四战区游击队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往第六游击区(中山县地方部队)司令部政治部任队员,秘密担任政治部内的中共地下支部书记。
黎民惠回到家乡后,以家里作为交通站,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蔡杏珍渐渐明白,要想不当亡国奴,只有齐心抗战。
1939年春天,她的二儿子黎一安在哥哥黎民惠的教育帮助下,也积极投身抗战。1941年11月,广州游击队第二支队第一中队开赴中山九区,黎一安动员母亲设法筹集大洋四千元支持游击队。大环村交通站建立后,黎一安任负责人,并被选为中山四区抗日民主政权——滨海区(现火炬开发区)政务委员会委员。交通站对山区来的游击队员除了接待和安置隐蔽外,还负责筹措军粮,并先后动员村中张榕根等多人参加五桂山游击队。
1939年11月,黎民惠被调往守备队担任第一任中队政训员,驻守在横门前线珊洲村。年底,敌舰炮轰横门沿海,当时顽固派已掀起反共高潮,民众抗战气氛一度低沉,但蔡杏珍不顾安危,在敌人的隆隆炮声中,挑着糕点到珊洲村,慰问守备队的官兵。
1940年4月,几位因伤病掉队的游击队员受到蔡杏珍的热情接待。同年年底,日军三百多人入侵大环,蔡杏珍及时将民惠留下的书报和枪支收藏好,从而避过了日军的搜查。
1940年7月,黎民惠转移到了敌后,化名为马启贤,在林锵云的独立第一中队内任政训员。
1941年夏天,马启贤和肖强等人被派往广州游击队第二支队的刘登大队去,加强该大队的政治工作。刘登叛变后,该大队一百多人被转到西海乡,编为一个中队,由肖强、马启贤负责领导。不久,广州游击队第二支队实行整编,该支队与中山县游击队合并编为第一中队,由肖强、王流分别任正、副中队长,欧初、马启贤分别任正、副政治指导员。
1941年10月,日伪军又一次围攻西海乡根据地。22日中午。黎民惠在这次战斗中为国壮烈牺牲了。在战斗间隙谢立全率卢四根、曾广转移到指挥位置时,路经文武庙边,见到了牺牲的这位亲密战友,感到十分悲痛,禁不住流下泪水,并亲自动手把烈士遗体抬入庙前围墙内,用甘蔗叶盖好后,他们三人又匆匆地赶往前方指挥战斗。
在谢立全将军的革命回忆录《珠江怒潮》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述:“敌人袭击石尾岗吃了大亏,不甘失败,便倾其全力,一面把炮口对准文武庙两侧的一个班,在马启贤指导员的带领下,他们英勇阻击冲进对面涌边的敌人,使敌人几次想渡过河也不得逞。马启贤指导员站在庙前涌边的一棵大榕树后,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用步枪向敌人射击,不幸被敌人射过来的子弹穿过头部,这位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在他的战斗岗位上光荣牺牲。当他停止呼吸时,手里还紧紧握着自己的枪。”
在1943年的一段时间内,黎民惠等人音讯全无。后来程文坚大姐终于把黎民惠牺牲的真相告诉蔡杏珍,她十分悲痛,但也明白大儿子是为抗日救国而光荣牺牲的,此时心情反而平静下来。她化悲痛为力量,更热心地投入到支援游击队的工作中去。每当游击队员到她家隐蔽时,她总是让他们吃饱、睡好,对伤病员,必定亲自照料,还上山采药加以敷治。有一次,一位住在老堡垒户黄隶彩家里的游击队员发高烧,已是半昏迷状态。她得知后,立即叫幼子黎一乐把病员带回自己的家里,细心照料。病员很快恢复了健康,及早归队。(www.xing528.com)
1943年冬,黎源仔把患病的战友梅重清带回自己的家里住,交给兄长黎川照顾。没过几天,蔡杏珍知道这件事,为了减轻黎川的负担,她让黎一乐把梅重清接到家里,还请来中医崔元伯为梅重清治病。崔医师受蔡杏珍热心抗日的影响,不肯收诊金,还说:“我是中国人,也要尽一点心意。”
1944年,日伪向五桂山区发动“十路围攻”,冯开平、简洁、潘泽等十多位游击队员来到大环村,开展宣传工作。蔡杏珍和黄隶彩、黎川、黎铁等人配合他们组织成立联络站,在村中团结群众和爱国乡绅,动员和支持青年人参加游击队。在后来的战斗中,他们当中有13人为抗日战争和祖国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蔡杏珍每年储粮五六千斤,除家用外,都用于支援游击队。有时她宁愿以南瓜、番薯为食,尽量将大米省下,支援游击队。堡垒户黄隶彩、黎川家里隐蔽着许多游击队员,口粮不够时,常常得到她的接济。
1944年夏荒时节,邻村东桠村交通站急需为游击队解决口粮问题。蔡杏珍知道后,立即约了邻居黎敬意扮成到地里施肥的模样,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封锁线,把粮食送过去。7月,日军又对五桂山区发动围攻,游击队一百三十多人到大环村隐蔽,蔡杏珍承担了为战士们买菜、煮饭、送茶水,以及便溺清理等工作。蔡杏珍还冒着生命危险,让滨海区吴孑仁区长与国民党政府第四区吴守一区长分别代表国共双方在自己家里进行区一级的会谈;她还为梁奇达政委照料小女儿;协助隐蔽在大环村的女游击队员安全撤退。
同所有在战争年代的母亲一样,蔡杏珍饱尝了战争的忧患,失去了骨肉,献出了财物,献出了心力,甚至是亲人的生命,但她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
蔡杏珍的长女黎银意,也深受母亲和哥哥黎民惠的革命思想和行动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蔡杏珍的家也成为五桂山区游击队一个联络站点,经常接待唐雪卿等游击队员在家吃住,并为游击队传递革命信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银意参加村成立的支前会、农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中山县窈窕村第一任妇女主任,为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区游击队的同志亲切地称蔡杏珍是“革命妈妈”,她的一家是革命的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县大环乡人民政府授予蔡杏珍“抗战堡垒户”的牌匾以作纪念。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黎一安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人民币5000元慰问金。
(供稿 吴永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