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乃炎(1896~1984年),字君晃,香山县(今中山市)濠头村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考中秀才,后弃文习武,于宣统元年(1909年)入读广东陆军小学,再进入湖北陆军中学和河北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同校同学有邓演达、张云逸、白崇禧、余汉谋、李汉魂、陈诚、陶峙岳、傅作义、张治中等人,蒋介石也是该校学生。在陆军小学就读时,他与张云逸、邓演达和李仙根等人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9年,他在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后,随即在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部任中校团副,1921年转任粤军总司令副长官(司令是许崇智,蒋介石任参谋长)。
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观音山大本营,郑乃炎负责保护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是陪同孙中山登舰的几位军官之一。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郑乃炎任第三军指挥部人事科长,奉命组建军官教导团,邀请朱德任团长,自己兼教官。在此期间,他与朱德朝夕相处,过从甚密。1927年五六月间,郑乃炎调任江西三湖总税务局局长。
1932年,日寇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驻上海的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郑乃炎赶赴前线,担任十九路军的独立旅参谋长,并在旅长负伤后代为指挥战斗。此后蒋介石把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反共前线,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部,于1933年在福建成立抗日反蒋的人民革命政府,郑乃炎随部参加起义。失败后,流亡港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乃炎回国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来担任粤海师管区(罗定区)司令,第七战区第三挺进纵队参谋长,在粤海前线抗击日军。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以他年老为名,1946年令其退役。从此他定居香港。
郑乃炎戎马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晚年又致力于促进国共的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统一不遗余力。1972年,他曾以海外老同盟会员(原军政人员)的身份,应邀赴台湾参加辛亥革命60周年纪念,在台北时曾会见军校部分同学、同僚、旧部和他在军校任教时的学生。当时蒋介石生病,由宋美龄和蒋经国在阳明山的中山纪念堂接见他们。
然而,在他心中,始终怀着对祖国、对家乡深切的眷恋。1974年,他排除了种种谣传和偏见,首次返回广州主持女儿的婚礼。回到香港后,他写了一篇《访穗述怀》,刊登在大公报上。他开头就表白“谁无乡土之思,谁无民族之情”,然后写道:“祖国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大家都有感受。我已年逾八十,在我的记忆中,过去列强只识蚕食和瓜分中国的土地和资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我国的尊重。正是百年积弱一扫而光。”同年访问北京,受到政协副主席康克清的会见,有关方面负责人罗青长、童小鹏以及张云逸夫人、蔡廷锴夫人、蒋光鼐夫人等均参加了会见。回到香港后,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国共第三次合作展望》一文,他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巨大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亦大大提高……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计,应迅速开展第三次携手合作的谈判。”他呼吁“以和为贵”,排除前怨,清除隔阂,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他又建议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国共双方应互派代表共同庆祝,以增加庆祝活动的气氛。国共第三次携手,此其时矣!”
1981年,他应邀赴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1982年7月,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发表时,他恰在北京,立即撰文响应:“廖承志信函,寓于世交深情,于公于私,尽忠尽孝,均属双全。”又说“吾今年九十有二矣,老一辈人,极盼早日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共同建设富强繁荣之祖国……千秋功过,系念于一瞬之间,望经国先生善而为之。”
参观周总理纪念馆时,他想起自己在广州燕塘军校任教官期间,常去黄埔军校探望邓演达(黄埔军校教务长)时与周恩来交往的往事,不禁思绪万千,赋诗一首:(www.xing528.com)
黄埔初邂逅,瞬息数十年。
泪眼望遗像,英姿犹再牵。
君为民尽瘁,人为君泪泉。
敛悲承遗志,英名万古全。
郑乃炎从戎数十年,始终两袖清风。他没给后辈留下什么遗产,留下的只是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当儿子郑志祥高中毕业考入财经学院时,他特意写了一首诗,提醒儿子今后从事经济工作时,一定要正直清廉。他在诗中写道:“劝人切勿有贪心,裴度为何返失金。贪字或从贫字变,听天由命莫呻吟。”
1984年9月13日,郑乃炎病逝于香港,享年94岁。
(供稿 刘居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