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庙历史起源:四方百姓涌入

大庙历史起源:四方百姓涌入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家边村自清河郡张凤岗夫妇迁到这里立村以来的几百年间,外地人陆续迁入。如张家边一村的康公庙,二村的武侯庙,三村的东岳庙,四村的龙王庙和观音庙等。凡年满50岁的男村民均可入庙,聚餐会饮,纯为尊长敬老之举。在这五保四里当中,大庙保最为兴旺热闹。因此,“大庙”这一特有名词至今在人们脑海中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张家边人把去市场称为去“大庙”的历史缘由。

大庙历史起源:四方百姓涌入

张家边村自清河郡张凤岗夫妇迁到这里立村以来的几百年间,外地人陆续迁入。有从扶风郡迁来的马姓,从渤海郡迁来的吴姓,从江夏郡迁来的黄姓,从颍川郡迁来的陈姓,从卢江郡迁来的何姓,从乐安郡迁来的孙姓,从弘农郡迁来的杨姓,从陇西郡迁来的李姓和从豫章郡迁来的罗姓等。后来各姓后裔蕃昌,都建起祠堂来纪念先祖。张家边村的吴氏大宗祠、恒三祠、君超祠、黄家祠等都是很有名气的大宗祠。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日众,于是又建立庙宇。如张家边一村的康公庙,二村的武侯庙,三村的东岳庙,四村的龙王庙和观音庙等。当时以二村的武侯庙为最大,前后分三座,庙前有龙井,有大片平坦开阔的地方,村民都来这里摆卖东西,并逐渐建起了杂货商铺,有油糖酒米、日用百货、鱼鲜肉类、猪鸡鹅鸭、山货竹器及各种农副产品出售,自然形成了一个市场,村民把这一带叫做大庙。尽管武侯庙早已不复存在,这里也没有固定的市场,但直至今天,村民到市场买菜或购物,都说到大庙去。

为什么村民对大庙的印象如此深刻,至今不舍改口?因为张家边当时分作五保四里,一村是蠔棚保,二村是大庙保,三村是庵前保和环仔保,四村是仁安保,每保设有猪屎埠、鸭埠,将得来的租金用作各保村民之福利。凡年满50岁的男村民均可入庙,聚餐会饮,纯为尊长敬老之举(近似今日之老人福利会)。

后来改“保”为“里”,蠔棚保改为集贤里,大庙保改为起凤里,庵前保、环仔保合为康乐里,仁安保改为仁安里,并将祠堂、庙宇改造为校舍,如康公庙改为集贤小学,起凤里改为起凤小学,康乐里改为康乐小学,仁安里改为仁安小学,将以前各保的猪屎埠[1]、鸭埠[2]、禾虫埠[3]、猪捐九六扣[4]等收入,分别拨给各小学作办学经费。(www.xing528.com)

在这五保四里当中,大庙保最为兴旺热闹。该保的武侯庙前广阔的地面两边建有各种商铺,中间种有十多棵大榕树,每棵大榕树都砌有水泥树墩,非常阴凉。武侯庙前还有一个八角藕塘,每年武侯诞都请粤剧团来演戏,地点就在此。在塘上搭一个大戏棚,戏棚后面上方搭一个座位,把武侯庙里的诸葛孔明(武侯)神像抬出来放在上方的座位上,据说神灵可保护戏棚不会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村民都喜欢到这里购买日常用品,或到这里聚会、娱乐、闲聊和乘凉。这里人气旺,是张家边最繁荣的地方。因此,“大庙”这一特有名词至今在人们脑海中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张家边人把去市场称为去“大庙”的历史缘由。

(供稿 吴添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