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镇史话:悠扬咸水歌谣余韵半世纪

东镇史话:悠扬咸水歌谣余韵半世纪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中山“咸水歌”,是水乡人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水乡人民在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咸水歌已成为水乡人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因此,说咸水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那也是绝不会错的。咸水歌是人们对流行于疍民集散地民歌的统称。咸水歌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咸水歌,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划分方法。

东镇史话:悠扬咸水歌谣余韵半世纪

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中山“咸水歌”,是水乡人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水乡人民在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它是在水乡流传最久,也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是数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咸水歌”,即生活在咸淡水区域的人所唱的歌,它流行于火炬开发区张家边五村、濠头四村、茂生、珊洲和中山坦洲、民众、东升、东凤、横栏、板芙等镇。

数百年来,水乡人最爱听,也最喜欢唱“咸水歌”。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只要听到咸水歌,只要唱起咸水歌,就会忘记了苦和累,心胸也为之开阔轻松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咸水歌已成为水乡人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早期的咸水歌是水乡的一种渔歌,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明嘉靖香山县志·卷七》记载,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香山县令黄棠到任石岐,写了《长洲烟雨》一诗。诗曰:

万顷中间螺髻青,人家环绕住升平;

鹤汀凫渚虽烟雨,长有渔歌牧笛声。

现存《香山县志》的最早版本“嘉靖志”中收入一篇在南宋年间撰写的《浮虚山记》,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来航去舶,擢歌相闻。”水上来往的船只,人们都在唱歌,这就是今天咸水歌的前身。由此可见,元明时期的香山县城石岐,唱渔歌(咸水歌)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www.xing528.com)

其实,咸水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初唐甚至更早。初唐诗人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两次到广州,他在《广州寺碑》里说:“六朝以来,谣俗讴歌播于乐府,炎方胜事自是偏闻四海。然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午疍夷故也。”因此,说咸水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那也是绝不会错的。

也有专家认为,“有人存在就有民歌存在”。前些年,在中山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工具、饰物和煮食用的陶釜以及盛食用的陶盘、陶碗等。考古专家从这些出土文物推断为3000年前,甚至5000年前已有居民在香山(今中山)靠渔猎为生。那么依照“有人就有歌”的观点,咸水歌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甚至5000年。

咸水歌还是外国人最早了解的一种中国民间歌曲。18世纪时,一位英国商人就对当时天天都能在珠江上听到的“咸水歌”十分感兴趣,并专门把“咸水歌”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同时把“咸水歌”这一粤语名称原汁原味地翻译成英文,称之为“中国情歌”介绍到国外,从而使“咸水歌”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成为西方人最早了解的中国文化之一。

那么,咸水歌是什么歌?咸水歌是人们对流行于疍民集散地民歌的统称。咸水歌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又因不断受到周边其他族群不同语言和歌唱旋律的影响,逐渐发生变异,产生新的内容、风格和曲调,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不同的疍民聚居地流行的咸水歌,无论是音调或演唱风格都各有不同,而且都另有独特的歌名。咸水歌,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划分方法。按照歌曲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爱情歌”“叙事歌”五类。按演唱歌曲的情绪划分,又可分为“欢歌”和“苦歌”两种。按歌曲曲调划分,则可分为“叹”和“唱”两大类。现在,按照中山咸水歌调式调性的传统自然分类法,大致可以分为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歌(叹家姐)、嗳仔歌、放鸭歌和担伞调八大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