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侨亲致力催生东镇新医院

侨亲致力催生东镇新医院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院有员工近600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八十多人。当即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孙寿仪任筹建主任的医院筹建委员会。大家都要写好这封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早些出钱,多点出钱,早些建好。区侨办曾润民主任拜访香港李俊驹先生时,他听说医院缺少交通工具,当场捐助一辆面包车,前后共捐助了价值80万港元的钱物。

侨亲致力催生东镇新医院

2016年5月2日,对于开发区众多老百姓,甚至中山市东部的几十万人来说,都是一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按三级甲等医院规划建设的开发区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新医院位于逸仙路123号,由博爱七路、逸仙路、岐关东路和石洲路合围起来,占地186亩,建筑面积达11.67万平方米,总床位数800张,有门诊楼、医技楼、住院部、综合服务楼四幢建筑,是中山市东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设备最为先进的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有员工近600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八十多人。设备更是拥有西门子Avonto 1.5T核磁共振、GE大C臂机,GE128层Lightspeed VCT、平板数字胃肠机、奥林巴斯AV680全自动生化仪、爱尔康玻璃体切割机等高端医疗仪器,还配有自动发药机、低温冷冻手术系统及先进的消毒供应室系统等。

在5月19日举行的落成启用仪式上,中共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寄予厚望,要求开发区医院于“十三五”期间建成三甲医院,成为珠江西岸医疗事业增长极。而这一切,在二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开发区医院的前身张家边卫生院,坐落于张家边一村蠔棚头山边的一亩多地上,卫生院所在地还是1972年9月建设的一幢两层楼和几间平房,开设内、外科几个诊室和36张病床的留医部。到了80年代末期,面对辖区五万多常住人口和众多外来打工人口,这家“三无”(无先进医疗仪器设备、无资金、无高水平医生)卫生院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港澳台和旅外乡亲回来,看到医院现状,深感落后于时代,强烈要求建设先进医院。可是,当时区财政十分困难,不要说初步核算的800万元,就是几万元也拿不出。怎么办?当时乡镇企业刚刚起步,规模较小,要他们凑出这笔钱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区领导想到要求建医院呼声最大的港澳台、旅外乡亲。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支持家乡建设,对修桥铺路,引进企业项目都非常热心。区领导在一些场合分别征求了旅外乡亲的意见,他们都爽快地表示,只要家乡建医院,一定鼎力相助,要钱出钱,要设备送设备。当时的张家边区领导心中有了底,区党委班子统一了意见,按侨胞和区内百姓的意见办,集资建医院。当即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孙寿仪任筹建主任的医院筹建委员会。

1989年底,由区侨办主任曾润民主持召开了一次侨联委员会会议,13个大队的侨联主席和区侨委7人,共20人全部到齐。曾主任开宗明义,通报了区里应群众的强烈要求,计划修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档次的医院,但资金紧缺,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话音刚落,张家边一村的李惠东老太太就站了起来。她瘦小的个头,巴掌拍得震天响,大声说:“好啊!大好事啊!我们早就盼着了!”她还现身说法,她的孙媳是医生,准备从上海回中山工作,但家乡医院条件太差了,只好去了澳门。她动员大家说,政府给老百姓办福利,有难处,我们大家都出力,我回去就给外边的亲戚写信,让他们捐钱出力。大家都要写好这封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早些出钱,多点出钱,早些建好。在李老太太的带领下,动员会开成了鼓动会、献策会,大家都在出点子,怎么打动海外侨亲为家乡医院建设多作贡献。会后,各人就分头回村发动起来,全区二十多个村子就沸腾起来了,一时间,街谈巷议都是建医院,给侨亲打电话、通信,主题也都是捐钱建医院。为获得海外乡亲的全力配合,区里史无前例特聘了海内外著名人士和侨领担任建设医院顾问,包括美国的洪昭信、欧阳金海、马干才,加拿大的吴桂添、郑今后,澳大利亚的唐向明、吴干群,秘鲁的唐荘生、吴家驹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李俊驹、林年、李文彬、林俊雄,澳门地区的孙焯华、林卓森,台湾地区的张国祥、张善夫,内地的简国森、孙康、蔡北华及三资企业代表等九十多人组成的庞大阵容。根据侨亲的提议,特地制定了表彰办法,即(1)不论集体或个人,捐助100元以上者刻石留念;(2)捐资一万元以上者镶嵌12寸彩瓷相片留念;(3)捐资五万元以上者以本人或亲属名字命名医室;(4)捐资30万元以上者以本人或亲属名字命名大楼;(5)捐资100万元以上者医院主楼以本人或亲属名字命名。

很快,捐助的港币、美元、加币、澳元、日元从全球各地汇到张家边,区里为此建立了财务室,李梓材、欧阳焕章、李丽诗三人为了侨亲的嘱托,日夜忙碌起来了。无论捐款人早来或晚到,总有人接待。隔一段时间,账目便会公布上墙,每一笔捐款都一清二楚。

仅一年多时间,就已筹得建院善款人民币254.3万元、港币183万元、美金2461元、加币750元、澳币1720元,折合人民币共409万元。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争相捐资,为善不甘落后于人,热情地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造福桑梓。这种奉献爱心也是史无前例的,如沙边村旅澳侨亲孙杏佳,除本人率先捐款一万港元外,还发动其亲友捐资澳元1700多元;旅美乡亲马干才,在旧金山发动德善堂侨亲捐得善款18万余港元;旅加乡亲李慎满发动旅加侨亲积极捐款。原籍中山市东区老富头村的旅加侨亲郑金华、长江村旅美侨亲练一鸣等,除本人积极捐资外,还发动亲友捐款,既出钱又出力。在开发区购置住房的香港同胞梁璞南伉俪率先捐资人民币五万元,方玉霞女士捐资人民币一万元,杨何汝顺女士捐资人民币3000元,她们还发动亲友34人,共捐资人民币65900元、港币8100元。也有不少热心人士一捐再捐的,如张家边二村吴仲贤已捐善款500港元,又与其在香港经商的儿子吴庆云合捐1万港元;张家边旅港马乐第一次捐款500港元,后再增至1000港元。亲自到医院筹建处和张家边区侨务办公室捐款者络绎不绝,计有3000多人次和100多家单位,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在全区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在开发区投资的台湾商人张国祥交上了十万港元的现金支票,会场一时轰动。区侨办曾润民主任拜访香港李俊驹先生时,他听说医院缺少交通工具,当场捐助一辆面包车,前后共捐助了价值80万港元的钱物。香港太平绅士李文彬听到新医院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就在香港买好价值44万元人民币的德国碎石机,运回张家边。他还承担医院派人到香港培训的费用。他先后捐助了400万元港币,成为个人捐资最多者。名列捐款榜的还有谢硕文捐资30万元港币,胡进明30万元港币,濠头村邓棣新25万元港币。香港李俊雄提议建设园林式医院,为医患创造良好的环境,并率先捐建在大门入口处带有假山喷泉的花池。大家认为建设现代化医院还缺什么,就有人捐什么。凉亭、坐椅、花草树木都有人认捐。单位集体捐助的也是十分踊跃,中山电力开发总公司就捐出100万元,张家边村捐助61.8万元,窈窕村捐助13.1万元,张家边汽车修配厂捐助12万元。(www.xing528.com)

在众人的大力襄助下,张家边医院如期于1991年10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当时已筹集善款四百多万元,建于张家边区中心的东镇大道南侧、翠岭路东侧的44.8亩土地上,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经过两年多施工建设,1994年11月医院整体迁入新址。当年职工人数就达到100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7人,高级职称医务人员7人。

据不完全统计,建院期间,共收到捐款人民币320多万元、港币210多万元、美元8100多元、澳币3470元、加币950元,成为张家边区史上捐款人数和金额最多的一次,也是张家边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全民参与的社会福利事业。

正是广大侨亲与区内百姓的热心参与,搭建了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这个优质的医疗平台,吸引了国内外高素质的医疗人员加盟,开发区医院踏上了飞速发展的起跑线。1995年荣获国家“爱婴医院”称号,1996年3月顺利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又于1998年12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2000年起规范整合建立起全区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许多卫生服务站比20世纪80年代的张家边卫生院的软硬件条件都要强得多。

自从1994年迁入新医院,开发区医院鸟枪换炮,能够开展许多疑难重症的治疗工作,施行三级综合医院重点专科技术项目二十多项、一般专科技术项目四十多项,康复理疗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称号,颈腰痛专科为中山市“十二五”医学特色专科。医院接诊范围不仅覆盖开发区,而且辐射周边镇区,成为中山市东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二甲医院,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

随着开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占地186亩的开发区新医院于2016年投入使用,开发区医疗事业再次登上新的发展平台。可是,开发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浓墨重彩地记下的一笔,即20世纪90年代初那场声势浩大的捐建活动和当年广大侨亲为开发区医疗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供稿 陈永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