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火炬开发区这方土地上生活的祖祖辈辈都明白这个道理。而早期从这里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人,更是从自身经历中深深体悟到只有教育,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个人穷困、国家落后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海外拼搏的华侨,稍有积蓄,就纷纷汇款回乡,除修桥铺路,改变家乡面貌外,最大一部分就是积极支援办学。早在清末,在侨亲的捐助下,开发区就有了现代学校的雏形,濠头乡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办起私塾,宫花、张家边村等也相继办起私塾,后来逐步过渡到小学。
到了20世纪30年代,开发区的小学教育名噪一时,沙边学校、濠头小学、西桠小学不仅在全省出类拔萃,而且在国内名望甚高。沙边学校是1912年由归国华侨孙景堂等人建起的,当时设在孙氏大宗祠里,学制是七年制,初等四年,高等三年,教师多从广州聘请,开办初有教师7人,学生142人。1931年,孙干宾从浙江宁波解职归田,孙海筹也从上海返乡。时任沙边学校校长的孙子静找来他们及从北美回家的孙溢芳、孙炳才、孙惠康等人商议建设新校区。众人一拍即合,几经商讨,选定风景秀丽的村东角环山麓十余亩地作为校园,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向海外侨胞劝捐善款四万余元。1929年底至193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许多做小本生意的侨胞倾家荡产。然而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侨胞们还是节衣缩食,为家乡建校倾尽所有。
历时三年,工程次第完成。校园建筑皆由孙干宾设计绘图并组织施工,孙海筹、孙杏宗现场监工督导。新校园居中是大会堂,两旁各有四间课室。秘鲁侨亲还集资兴建一间“秘鲁教室”。学生在教室里上课,隔壁竟听不到噪声。孙艺园又捐资兴建图书馆一座,还捐赠全套《万有文库》图书以及书报数千册(份),连书架、桌椅都配套齐全。学校礼堂里还设有仪器室,各类科学实验的标本仪器一应俱全,不仅有自然科学实验仪器,人体模型、动植物标本和挂图,还有老师带领学生采集制作的本地植物、昆虫标本。校园内建有200米田径场,还有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单双杠、高低栏架、乒乓球台、铁饼、标枪、铅球、垒球、沙坑等体育器械应有尽有。由此学生学业成绩、体育成绩称雄全县,扬威省内。所获奖杯、奖旗、奖状太多,村里还专门将孙氏大宗祠正厅辟为荣誉陈列室。沙边学校成为当时广东省校园最漂亮、设施最完善的园林式学校,引得八方游客前来参观,连上海《良友画报》记者也慕名前来参观,赞不绝口,在画报上辟出专刊,刊发了学校全景照片及多幅图片,引起极大反响。沙边学校的童子军在中山也很有名气,同别人的短衫裤不同,制服一律长衫裤。全队有26支喇叭、两个大鼓、八个小鼓,队伍到石岐游行,总要引起轰动。据八十多岁的孙锦源回忆,1948年由孙海筹主持、孙干宾设计的中山县西山公园剪彩时,孙乾县长请他们仪仗队助兴,用单车载去了一个大鼓、两个小鼓、两个喇叭。一时间县城里万人空巷,人们全都上街围观。
1907年,濠头村开办私塾,不久后华侨郑雪舫于此创办女子学校,是国内较早招收女学生的学校。1934年,得到美国、加拿大侨亲及濠头十二太祖捐助,拆除私塾校舍,新建两层钢筋混凝土教学楼,有24间课室和教师宿舍,后面有大礼堂,前有近6000平方米的运动场。规模之大在全省也是少有的。
清末,大环侨亲就以太祖松山的名义,集资置产兴办松山小学。后旅美侨胞李培芬在美集资,回乡创办成美学校。
西桠小学创办于1909年,校址在朱氏大宗祠。1912年由归侨朱卓文、朱学之等人倡议。拆除村中侯王庙,建设西桠学校。海外乡亲大力响应,建起五间教室、两层图书楼和教师宿舍。落成庆典时,孙中山、朱卓文等人专门题词祝贺。后来学校改编为中山县第七小学。
窈窕村的旅美华侨沈惠庭于1924年返乡,以祖业十亩地的永久收入作为学校教育基金,在吴家祠堂办起村中第一所学校。
可以说,20世纪初开发区各村办起的学校,几乎全是靠华侨捐资,并提供校园、校舍设计、组织施工建设等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建于1914年的大环小学,建于1934年的朗尾小学,建于1920年的小隐学校,1945年8月,旅加华侨谭德彰等集资在张家边新校区建起两幢六间课室……也都如此。正是在侨胞的关心、重视下,开发区基层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张家边一村走出了著名军旅摄影家蔡尚雄;濠头村的李凡夫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已成为共产党的笔杆子;沙边村的孙康是中山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同时在沙边、西桠以教师、校长的身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大环村的吕文成,是著名的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沙边村的孙杏佳,是广东著名的体坛名秀,培育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祖籍沙边村的孙靖夷,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顶尖的百位电脑科学家之一,被推举为加拿大名人;西桠村的洪昭信,经商有法,成为美国侨领,张家边四村的马干才也是德高望重的侨领;濠头村的郑敏之,是中国最早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之一;濠头村的郑玉如是20世纪50年代女子100米短跑全国纪录保持者,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及社会主义国家田径赛200米冠军等;西桠村的朱灿标,推广科学种植水稻,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濠头的郑国雄,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事处副主任……这样的人才不胜枚举,他们无不是幼时在乡里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得益于在侨胞支持下独步于省内的优越教育条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延续老一辈华侨关心、支持教育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亲回到家乡,纷纷解囊支援家乡教育。1984年,大环村成立建校筹委会,张道生为名誉主席、黎兆光为执行主席,向海内外乡亲筹集善款合人民币三十多万元,建成了新的教学大楼。
1920年创立的灰炉学校,1987年由港澳同胞捐赠扩建了教学楼。早年在家乡学校喜欢上篮球的吴广标,13岁到香港,最后成为香港南华篮球队的教练。2003年他回乡办厂,看到一些年轻人精神空虚,就在村里组建起一支篮球队,并在学校里成立一支少年篮球队,还专门请来一名专业教练。
建于1931年的珊洲小学,是侨胞以当时新式小学的标准和格局建设的。1992年,乡亲们决定改善办学条件,香港金凤饮食集团老板林志强得知后,主动提出捐助,有位在美国医学会工作的乡亲主动承担了全体教师的补助款。(www.xing528.com)
1984年,华侨捐资10多万元人民币,扩建大岭小学,欧阳官昌也捐资1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学校礼堂,取名干荣公纪念堂。
1986年,海内外乡亲得知沙边学校要重建校友堂,当即捐出美元2140元、澳币2.013万元、加币4175元、港币7.688万元、人民币2960元。
1986年,旅澳侨胞陈玉生一家捐资3.5万美元,为朗尾小学扩建教室。1988年又捐资修建围墙。侨胞陈焕生、陈友开、陈永裕等人捐资整修学校,更新桌椅、添置图书及文体设施。侨胞黄金结、黄冬结也捐出1万元为学生购置校服。
1988年,香港李俊驹秉承其父李颂龄遗愿,捐资三百多万元,在环茂公路边,为小隐、义学、海傍三个村合办李颂龄学校,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无论校舍建筑、教学设施、环境绿化均按高标准建设,以后又增拨一百多万元作为维护基金。
1985~1988年,旅檀香山濠头乡亲会和各埠侨胞捐资为濠头村小学兴建两幢教学大楼,教室和各类功能室设施配套齐全。1992年后,旅日华侨郑华贵及美国、加拿大、港澳地区的乡亲又不断支持学校配套现代化教学设备,使学校率先成为中山市一级学校。
1991年,为重建西桠小学,海内外校友提议并筹集64.5万元人民币,建成两层教学大楼、运动场及配套设施,侨胞朱东成还捐建校门、围墙、花坛及六角亭等设施。
神涌小学自1978年至2005年,先后有侨胞161人捐款,计美元1.53万元、澳币1270元、加币200元、港币9.064万元、葡币1000元、人民币40.6431万元,兴建了三层燕式教学大楼、标准灯光篮球场、运动场等。
1996年11月,香港大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三元捐资人民币250万元,成立“李三元教育基金会”。
……
一百多年来,开发区侨胞尊师重教、热心助学的感人事例数不胜数,我们的记叙难免挂一漏万。能够告慰先人的是,如同八十多年前沙边学校、濠头小学领先全省一样,火炬开发区也于2002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教育强区(镇)。经过调整学校布局,统筹教育体系,开发区形成了从幼教、小学、中学、职业中学到大专的完整教育体系,并于1995年实现了普及高中教育。到2016年年底,全区有幼儿园25所,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所“高大上”的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园率100%;公办小学六所、民办小学两所、普通中学两所、职业中学一所,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中山外语学校、育英学校两所民办学校。创办了全市唯一一所区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如今开发区拥有省一级学校(幼儿园)四所,市一级学校十所。在前人奠定的雄厚基础上,开发区教育事业已经迈上新台阶。
(供稿 陈永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