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出海打鱼就曾经是横门水道沿岸居民谋生的主要方式。这些世代依靠横门水道求生的人,视这条水道为衣食父母。他们与水道相亲相守,同时接受着她无私丰厚的馈赠。在她风浪的洗礼中,一代又一代的横门人,成为挽狂澜、搏风浪的弄潮儿!
过去,这些战风斗浪的弄潮儿,被称为“疍民”,在中山俗称“疍家”,是过去广东、广西和福建内河及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浮家泛宅,居无定所,备受歧视和限制,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以外。清朝雍正年间,朝廷下诏,让一部分疍家在岸上盖房栖身。到后来,这些水上人家陆续结束了以船为家的漂泊生活,有的仍旧以打鱼、运输为业,另有一大部分上岸务农,开始了新的生活。
时至今天,靠海为生的水上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了。像泉哥这样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打鱼上的在茂生已经不到20人。泉哥全名冼金泉,就连他自己都说不上来他是第三代还是第四代的渔民了。做渔民十分辛苦,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时节就格外艰难。泉哥从父辈那里学会了出海打鱼的本事,算是有了一门谋生的技能。他靠着打鱼,维持着全家人的生计。打鱼虽然辛苦,但这毕竟是沿袭了千年的营生,他很感谢横门对自己的养育。打鱼和种田一样,也是有着季节的淡旺和收获的丰馑。现在海里的鱼,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虽然是打鱼季节,也不是每天都能出海。最值钱的是鳗鱼苗,总是供不应求。当年的一条鳗鱼苗,就能卖到四元多。当时捕捞多的时候,一次能捞到一百多条鳗鱼苗,但有时候又一条都捞不到。海上的东西,总是无法估计的。目前可打的鱼种类已经不多了,主要的收入还是靠捕捞鳗鱼苗,一般都是在晚上出海,渔民对于披星戴月劳作早就习以为常。渔汛来得早,春节期间往往是最忙的季节,经常是一直忙到初十甚至十五,这都是季节性的。由于这几年,鳗鱼苗俏销,收益也不错,短短时间内可以赚到不少钱,泉哥很高兴。但他也知道,打鱼比种田更加不保险,所以,在捕鱼的淡季,泉哥就守着几亩田种植香蕉,每年也有不少的收入。他说,现在村里和自己一样靠打鱼为生的人已经很少了,每次出海阵势很小。上岸不再打鱼的人,有的专职种植香蕉,有的开店做生意,有的干脆靠出租房屋过活,日子都过得很安逸,不像自己总是要出海打鱼那般辛苦。泉哥说,自己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以前别人都上了岸,自己留下来单独干,但全家人今后的生活,他也不得不考虑,自己总有老得下不了海的时候。再说,如今情况也不同了,马鞍岛全面开发,对泉哥他们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他也不想错过。因此,他把家里的几间空房腾出来,改成了出租屋。他想,有了空房就租出去,也比打工强。日后这里发展得好,租金也可以收高一点,这样自己的收益也就会更好一些。
出租屋还没有租出去,但泉哥并不急,因为现在出租屋很俏,总会有人上门的。倒是下海捕鱼让他为难。自己这辈子看来是丢不了了,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情结在。但是自己的孩子呢?说到儿子,泉哥已经不想让他再跟着自己干了。时代这样发展,泉哥说,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从事父辈如此辛苦的劳作了。现在社会这么好,就业机会这么多,这边周围到处都在建厂,年轻人当然是去厂里做事更好。俗话说,耕田的有朝一日也都会洗脚上岸的啦!至于渔民,出海也必须有渔获才值得,这个事情得靠海,不稳定。其实,泉哥的儿子也不想出海捕鱼。他高中毕业以后没有考上大学,去学了电脑,他对自己将来的构想就是看看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就去学习,有什么需要进修的就去进修,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对儿子的选择,泉哥没有反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强求不来。(www.xing528.com)
泉哥相信,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停地进步,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路也会越走越宽。他更坚信,世世代代跟大海打交道的渔民,永远是搏风斗浪的弄潮儿。
(供稿 徐一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