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年龙母江尾头更新历史东镇史话

千年龙母江尾头更新历史东镇史话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尾头村至今还保存有二十多座碉楼,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由出国华侨出资修建。唐向明,香山县东镇江尾头村人,生于1920年,1951年移居澳大利亚。江尾头村有两座神庙。它位于江尾头村中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龙母庙以坚硬的蚝壳作庙墙,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能保持完好。庙内有堂联一副:龙泽江溪,万古灵钟胜地;母沾雨露,四方民仰慈航。千百年来,许多人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来参拜龙母。

千年龙母江尾头更新历史东镇史话

江尾头村位于中山市城区东郊约十公里处,明成化初年(1465~1471年),唐东溪从唐家湾(今属珠海市)迁此建村。建村之初起名江美头,后改称“江尾头”,寓意万事均有始有终(有头有尾)。江尾头村内主要有上、中、下三条街,这三条街串起整个村子,这里的屋舍,一间间或密或疏地挨着“脊梁”排列开去,其间的横巷达20条之多,村落结构由此划分得很有层次。街街相通相达,巷巷互接互邻。村中街巷之名亦有意思,大多与江、水和码头有关,也许是因为很早以前江尾头村就拥有水乡的景致。

江尾头村至今还保存有二十多座碉楼,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由出国华侨出资修建。其中以旅澳华侨李可宽建的碉楼最具代表性,这是一座四层高仿欧洲古堡式设计的碉楼,它坐东南向西北,高15米,属砖、木、石、钢筋水泥混合结构。一层为铁门框,镶半月形门檐,饰人物花卉灰雕,楼内壁有壁画。四层楼上三分之一为平天台,砖砌护栏,栏内脚处设有枪眼、炮眼,外栏饰有人物花卉灰雕和砖雕。这些碉楼的修建,同样是防御伶仃洋海盗的需要。江尾头村的碉楼集中在村子的最里面,外面基本上都是现代民居。高高的碉楼矗立其间,如同历经风雨的巨人,以一种高傲姿态,默默地扛起一片天。

位于江尾头村长堤街十八巷13号的唐向明故居也是一座颇有文化底蕴的建筑。该故居为唐向明父亲唐贻标所建,故居里有一副撰于民国时期的对联:香生桂苑,泽溯桐封。这副对联很能说明唐氏族之来历不凡。唐氏族的唐国安、唐绍仪均为清末民初名人。唐向明,香山县东镇江尾头村人,生于1920年,1951年移居澳大利亚。他与郑嘉乐、李炳鸿、李惠毓、梁培等十余人发起,于1982年7月6日组建澳大利亚中山同乡会,会址建在悉尼。唐向明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逝世。

江尾头村有两座神庙。一座叫“文昌阁”,规模较小,庙门嵌有“诗书传世道,翰墨乐人生”的石刻对联。另一座便是声名远播的“龙母庙”了。江尾头村年代最久远的建筑非“龙母庙”莫属。它位于江尾头村中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该庙曾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扩建,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进行修葺。龙母庙以坚硬的蚝壳作庙墙,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能保持完好。庙门额“龙母庙”及门联“声灵超海国,惠泽播江邨”,均用花岗岩石刻制。庙内有堂联一副:龙泽江溪,万古灵钟胜地;母沾雨露,四方民仰慈航。(www.xing528.com)

龙母有预知人间祸福的本领,精通各种医术,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关于龙母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亲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长,身材高挑。从小喜欢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当她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并立下誓言:要惠泽天下,为老百姓做点好事。使温氏成为龙母的是拾卵豢龙的传说。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见到旁边水中熠熠发光,顿觉奇怪,便慢慢地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像“斗”那么大的蛋,于是温氏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做宝贝一样珍藏起来。经过了七个月又二十七天,那只巨蛋忽然裂开,从中蹿出五条蛇状且能活动的“小龙”,非常喜欢玩水。温氏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它们。“小龙”长大后果然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五小龙感念于温氏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氏,并帮助她与水灾旱灾、虫灾做斗争,造福黎民百姓。于是,温氏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后来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及为生计到东南沿海和东南亚谋生的群众,世代念念不忘龙母的恩泽,建龙母庙,年年祭祀龙母,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人们的眼中,龙母就是他们的一位伟大而又仁慈的母亲。人们对龙母四时礼拜,就像向祖宗、母亲倾诉一样,向龙母祈祷,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千百年来,许多人正是怀着这种寻根拜祖的感情来参拜龙母。

(供稿 邓仲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