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镇史话:盛景数濠头,古筑遗风情悠悠

东镇史话:盛景数濠头,古筑遗风情悠悠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为火炬开发区管辖。后将疍家井、赤坭企两村合并,易名为濠头,即今之濠头村。濠头村乃中山市内较大的村落之一。濠头村除了石板桥、石板街、骑楼建筑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外,还有探花牌坊、郑氏大宗祠、谷口牌坊、山斋拱门、北极殿、汉忠武侯庙等古建筑。谷口牌坊和山斋拱门位于濠头村东面的一座小山丘上,是清朝时濠头村的一处文人雅舍。品读这些对联,可以想象当年濠头村的文风之鼎盛。

东镇史话:盛景数濠头,古筑遗风情悠悠

濠头村位于中山市城区东郊,背靠五马峰山,辖区有濠一、濠二、濠三(李家村)、上陂头、下陂头、员山等村及丽港城、尚城、御豪花园、濠东、东庭濠园和峰景花园等住宅小区。现为火炬开发区管辖。濠头村旧称蚝(蠔)溪村、濠头乡,始建于南宋时期,传说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浙江籍郑谷彝、郑谷纯兄弟乘船从长洲乡沿石岐海至东濠沙入濠头涌。其时,海风剧烈,波涛汹涌,将郑氏兄弟所乘之船推向五马峰山下的港湾。郑氏兄弟连忙抛锚下舟避风浪,却只见五马峰下有一溪流,溪中盛产蚝,问及当地的一位长者:“此为何溪涧?”长者答道:“此为蚝溪。”兄弟俩沿溪而上,行至一山腰,此处地势甚是壮观,只见两人所站立处,为五马峰之山腰,眼前平畴铺展,一望无际,山上草木茂盛,鸟声和鸣。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兄弟俩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定居于五马峰下,成为蚝(蠔)溪村郑氏开村始祖(被后人并称为綸絅祖)。后将疍家井、赤坭企两村合并,易名为濠头,即今之濠头村。

濠头村乃中山市内较大的村落之一。濠头村侨联办公室门口的大榕树下的空地,原来是濠头街市的所在地,附近村落的百姓,均经常来此,乡民们川流不息,使得这一带成为东乡一处繁华的地方。由于在清末民初时,有很多的“金山客”回到家乡定居。这些侨民回乡后,不堪家乡的贫穷,打算出资捐建,帮助家乡改变落后面貌。村内的振兴社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其实是一个慈善会,由郑泗全和郑灵先等归侨组建,资金和成员都来自海外侨民。当时,石板路并不是村内的主要道路,村里更多的是泥路。振兴社出资将村内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了石板,使得整个村庄都是石板路。建于清末民初的骑楼以及含有西式建筑风格的民居也比比皆是。村里有条街,名为濠头正街,昔日商业繁华堪比石岐地区。在这条几百米长的正街上,曾有三家药材铺、两间茶楼,还有很多间杂货铺,至于长生店、布店、缸瓦店更是不计其数。而今依然能在这条街上找到传统的缸瓦店、长生店、杂货店,而濠头饼铺是这条繁华商业街上最有名气的店铺。濠头村还有两座年代久远的小桥,沿着濠头正街、涌口正街、涌口下街一直往濠二村走,就能看到鹤仙桥。过去,由于村民家门口就是河涌,出门劳作、购物均要撑船过河,非常不便,因此河涌对岸人家“森武元”出资建造了这座桥,它连接着河涌两岸的百姓人家,以方便出行。沿着涌口下街往村外走,青云桥便呈现在眼前。据桥头碑文记载,桥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是东西走向的三孔石桥。经过百年风雨,桥身上约80公分高的铁护栏坚固依旧,其中一个护栏上所刻“谢钜昌店”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濠头村除了石板桥、石板街、骑楼建筑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外,还有探花牌坊、郑氏大宗祠、谷口牌坊、山斋拱门北极殿、汉忠武侯庙等古建筑。虽然这些古建筑历经重修、重建,依然可以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探花牌坊,又名浦江世泽牌坊。该牌坊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以花岗石雕凿构筑。据义门家谱记载:“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邑侯虞国镇赠坊。曰:‘浦江世泽’‘昭世褒崇’。清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重修。”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用水泥覆盖牌坊横额之字,改为“中山县濠头中学”,后得复原。它是中山较早的牌坊建筑,现仍保存完整。牌坊与围墙连接,院内有郑氏大宗祠。牌坊左右两侧红墙嵌有花岗岩石刻对联“荥阳派远,浙水支长”,坊额刻有“浦江世泽”四字。上联的“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是郑氏的祖地。下联的“浙水”,古水名,今钱塘江及其上游的总称,即浙江。坊额的“浦江”是县名,地处浙江省中部,既是‘荥阳’郑氏的分支地,也是濠头村郑氏的祖地。濠头村地灵人杰,历史上名人辈出。有被孙中山先生赞誉“一邑物望所归,闻于乡间,无善不举”的郑藻如;有联合乡中归侨侨眷,捐资办厂,大兴慈善事业的郑泗全;有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郑彼岸;也有香山诗坛名宿郑哲园等。

谷口牌坊和山斋拱门位于濠头村东面的一座小山丘上,是清朝时濠头村的一处文人雅舍。该建筑始建年份不详,曾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今建筑物已毁。古时香山县有八景,濠头村也有自己的八景,即虾泉试茗、谷口听莺、香林避暑、山斋步月、文阁观潮、青云晚眺、涌桥夜泊和鹅峰闻笛。其中除了涌桥夜泊、鹅峰闻笛外,其余都是当年濠头村内美丽的自然景观。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当地环境的变化,“文阁观潮”中的文阁塔、“香林避暑”中的沉香林已经不在,“涌桥夜泊”中也不再有船家停泊之场景,“鹅峰闻笛”中放牛娃的笛声更是难以听闻。如今濠头村内只能看到山斋步月、青云晚眺、谷口听莺等寥寥几个景色。现在的谷口牌坊及山斋拱门均为重建,对联亦为新制。谷口牌坊门额前为“别有天地”四字,后为“谷口”二字。谷口牌坊有门联两副,前联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树豁云开别有天”,后联为“谷口啼莺惊晓梦,山斋步月听松声”。山斋拱门门额为“山斋”二字,门联为“步入阶前观景致,登上楼台赏月圆”。品读这些对联,可以想象当年濠头村的文风之鼎盛。

北极殿,又名北帝庙,它与谷口牌坊及山斋拱门相邻,该庙为清代所立,现建筑物于1993年重建。殿内除供奉北帝和观音菩萨神衹外,还供奉着两条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制的木龙。(www.xing528.com)

关于木龙的由来有一段故事,相传在南宋年间蚝溪村(濠头村之前身)一郑姓渔夫出海打鱼时,突然觉得手中渔网猛然一沉,就拼命拉网上船,可是除一截三四尺长的树头缠绕网中外并无他物。此后渔夫数次撒网捞上来的均是树头,筋疲力尽之际,发现网中的树头越看越像龙头。渔夫大吃一惊后祷告,如能天天满载而归,日后定把龙体世代供奉在庙堂之上。祷告之后抛出渔网,拉上来时只见满网鱼虾。此后渔夫天天渔获满舱。于是他履行诺言,请工匠把从海中捞起的树头雕成龙状,供奉在村中庙宇神坛之上,日夜烧香点烛奉之为“柴龙”。后人为重现蛟龙翻江倒海之势,每年四月初七将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柴龙”舞弄一番,捋龙须,抛龙头,摆龙尾,也顺便讨一个丰收的好彩头,这便为“濠头木龙”之鼻祖。木龙别具一格,分为三截,有雄雌之分,体格之大为众木龙之首。木龙全身金黄,鳍翠绿,鼻前两条长须上挂彩球,唇下朱红胡子一尺来长。供奉和舞动木龙时的讲究颇为繁杂,要在龙角上插上金箔或用金纸刻成的花叶状装饰物。龙角在制作上也是多种多样,除叉角、鹿角外,还有与龙头连在一起镂空制作的。在彩绘上,主要以朱赤为重彩,黑色作点睛。舞龙主要以捋龙须、抛龙头、摆龙尾、踢腿为主,多以并排游动的方式前行,没有音乐伴奏,随金龙醒狮一起舞动,随锣鼓声而行。按照习俗,木龙舞是在每年四月初七晚上11点左右的方式前行,在此之前要为木龙洗去尘垢、点睛,这样才能为村里带来大丰收。舞龙地点就在北极殿前的坪坝。每年四月初七晚上,无疑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濠头村全村人都会聚集在北极殿前的坪坝上翘首期待木龙的出现,将坪坝围个水泄不通,晚来的村民只得在人墙之外听听锣鼓声。

北极殿门联为“盛德在水,降康自天”。殿内有壁柱联三副,其一为“帝德普南天,旗展祥云覆宇内;神威昭北岳,剑挥瑞气霭关中”。其二为“披发制龙泉,驱逐尘寰妖孽;化身临金阙,维持宇宙苍生”。其三为“道显武当,证无上道得,道不可道;玄通北极,悟个中玄妙,玄之又玄”。龛联两副,其一为“如慈佛子安身外,也似儒门立雪人”。其二为“一尘不染慈悲地,万法同归自在天”。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据说其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三月初三上巳节为北帝诞生之日。一如其他神明的诞辰,当地善信均带着香烛元宝祭拜,以祈消灾解难,平平安安。

汉忠武侯庙位于濠头二村。该庙为清朝时的建筑物,门额“汉忠武侯庙”为花岗岩石刻制。门额上壁绘有山水彩画,门联用木板刻制悬挂。上联为“功成汉室三分鼎”,下联为“名就蜀国八阵图”。其主祀为汉忠武侯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人,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深得濠头村民的爱戴。

(供稿 邓仲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