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宫花传奇:东镇史话-东镇史话

宫花传奇:东镇史话-东镇史话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宫花村旧称竹迳坑。宫花村数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相传在明正德年间,因宫中皇后、妃嫔没有人生下儿子,皇太后为此很焦急,连忙召集众大臣商议。宫花村南面有一座海拔280米的八稔嶂山,山脉连贯,有大、小八瓣山脉,主峰称为“第一脑”,故称八稔嶂,又有说八峦嶂。宫花村虽然不大,但是庙宇较多,有王氏宗祠、康公庙和先锋庙等五间庙宇。

宫花传奇:东镇史话-东镇史话

在中山市博爱七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交界处,有一个坐落在半山区的村落,村口屹立着一座橙色琉璃瓦牌坊,牌坊上闪耀着两个金色的大字“宫花”,让人一看便知这个村落叫宫花村了。

宫花村旧称竹迳坑。建村时以王姓为始祖,王姓祖先于元朝末年(约1303年),从山西太原南迁到广东番禺沙湾村,后来两兄弟分迁到香山县的“竹迳坑”,以捕鱼、种田为生。另一林姓氏族祖先从现今的火炬开发区珊洲村迁到“斧碌坑”。数年后,王姓又从“竹迳坑”迁到本村南堡的“十格巷”,林姓随后又迁到“竹迳坑”定居下来。郭姓氏族祖先于明朝末年从山西太原迁到香山县的竹秀园村,后又迁到“竹迳坑”,王、林、郭三姓繁衍至今成为“竹迳坑”村的三大氏族。别的氏族还有陈姓、张姓、黄姓、吴姓、马姓、杨姓等较小的族群。

宫花村数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相传在明正德年间,因宫中皇后、妃嫔没有人生下儿子,皇太后为此很焦急,连忙召集众大臣商议。一位大臣说,他观测天象发现有一股紫气直下南方,那是母鸡精降世,而皇上是公鸡精,如果他们相配,肯定能生育很多儿女。这位大臣还说,被选的人必须是骑黑牛托黑旗的。于是正德皇帝派出了选美队,从京城出发,一直寻找。他们来到了香山县的竹迳坑村,刚好雨过天晴,见到一位村姑浑身被雨水淋湿,拿着竹竿,上面晾着黑头巾,骑着黑水牛从远处走来。那位选美队的钦差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大臣所说的骑黑牛托黑旗的人吗?于是,他跟随着村姑走去,看她是哪户人家的女儿。村姑回到家里问大嫂,外面是些什么人,她大嫂开玩笑说,是选美队,准备选你进皇宫呢。话刚说完,就听到有人敲门,进来的官兵,二话不说就把村姑拥上了大花轿,回京城复命了。说来奇怪,那位在农村劳作的村姑原本被太阳晒得黑黑的,可是一过了梅岭,就变得肌肤雪白,貌若天仙。当时朝中有一位身居要职的官员,是广东人,名叫梁柱。他和正德皇帝的关系很好,两人经常下棋。一次正德皇帝说不用广东进贡槟榔,梁柱马上就谢主隆恩,并谎称广东的槟榔很不好吃。梁柱听说选美队选来的美女来自广东,害怕她会把真相告诉正德皇帝,让皇帝判他欺君之罪。为了保住身家性命,梁柱就准备设法杀掉村姑。村姑到了皇宫后,梁柱叫人把一些宫中礼节教给村姑,但就是没有教她过门槛的礼数。当村姑把裙子抬得高高跨过门槛拜见正德皇帝时,梁柱立刻斥骂她欺君,正德皇帝也不分青红皂白地下旨将村姑拉出去砍杀。杀了村姑后,正德皇帝感到非常后悔和惋惜。为了纪念村姑,正德皇帝追封村姑为皇娘,并御赐村姑家乡竹迳坑村改名为“宫花”,宫花村因此而得名。因为是历史传说,大家口口相传,难免说法不尽相同,也足见百姓对这个传说是多么津津乐道。

宫花村南面有一座海拔280米的八稔嶂山,山脉连贯,有大、小八瓣山脉,主峰称为“第一脑”,故称八稔嶂,又有说八峦嶂。八稔嶂山有多条大小山涧,大山涧流水如小瀑布,小山涧流水则潺潺不绝,一路向北流入宫花村的大溪中。在晴天的时候,溪水好像一面镜子,清澈照人,自古就有“长江之水,宫花之溪”的美誉。

走进宫花村,所见民居多为低矮的平房,村中较为起眼的是那些华侨回乡建造的三层高的小楼房。楼房各有特色,或描窗画栋,或门楣雕花,颇具洋味。绿树掩映中的几座碉楼,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宫花村的历史。

宫花村虽然不大,但是庙宇较多,有王氏宗祠、康公庙和先锋庙等五间庙宇。(www.xing528.com)

王氏宗祠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房子,屋顶盖瓦,始建于清代。王氏宗祠分为前、中、后三殿,里面结构是八柱担梁,中殿有一口大天井,两侧是走廊,正门前有拱楼,中间由两柱支撑,总面积达321平方米。1983年7月拆掉前殿和中殿,仅留下后殿,面积为110平方米。王氏宗祠至今仍空置着,由于年长日久,砖瓦上面严重漏水,正梁处还出现了裂缝,已属危房,大家正筹划重建。王氏宗祠现在已经是大门紧闭,透过旁边的窗户,可以看到内部四根漆红色的木柱子已经斑驳不堪。这里曾是宫花村最早的学校,据《宫花村史》记载,宫花小学创办于1908年,原是村中王、林两大姓氏分别在王氏祠堂和林氏祠堂办起的私塾。到1910年春,王氏宗族聘请陈英吕先生执教,同时合并两所私塾,统一在王氏宗祠上课,当时有学生四十多人。

宫花村龟地坑 摄影 黄池标

坐落在宫花村正街榕树旁边的康公庙是村中人拜祭最多的一间庙宇。这间康公庙也是始建于清代,1950年被全部拆掉。1993年由华侨、港澳同胞和本村热心人士捐资重建,仍是砖瓦结构,坐西向东,面积为70.5平方米。2000年重新塑造康公神像,并塑造“坐神”和“行神”各一个。庙门匾额上书“康真君庙”,门口有一副四字对联“道成无漏,法证上真”,均为旧制。此对联意思是说如果道能够修成,是因为掌握了断绝一切烦恼根源之法。

康真君,人称康公,又称康公主帅。关于其人,民间说法有三:其一为汉代元帅李烈,因护国立功,受皇封康公;其二为唐代进士康驿,其羽化成仙后,受佛祖赐号为康公菩萨,后转世为宋朝抗辽大臣康保裔。其三谓转世为宋高宗赵构,北宋时,其受皇封康王。传说南渡时的“泥马渡康王”故事即指康真君。而民间祭拜多以李烈和康保裔为康真君奉祀。民间也流传着两个故事:一说康真君修道时以戒杀为道果,苦行道成,朝天面圣,路遇牧鸭者,刚好群鸭肥美,深印脑际。在面圣时,被视为嗜杀,真君否认,天帝拊其背,而口中吐出鸭,乃再下苦功始成道果。另一说为鸭子救康公主帅。康保裔当年镇守边关,有一次由于寡不敌众,战败出逃,被一条大河挡住退路,只好弃马趟河,因河水太深,不识水性的康保裔过不去。这时追兵已到,危急之下,连忙躲在岸边的水草中。追兵沿着康保裔留下的脚印寻找,这时河边刚好来了一大群鸭子,把康保裔的脚印踩掉了。追杀上来的敌军找不到踪迹,康保裔因此幸得逃脱。从此以后,康保裔发誓不吃鸭子。康公主帅率兵抗敌,大仗小仗打过无数次,最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受皇封为康王。岭南各地建立庙宇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康公诞辰”便成为村中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像过新年一般,备好鸡、酒祭拜康真君,但绝不能以鸭祭拜。因为村民都知道,鸭子是当年康公的救命“恩人”。

(供稿 邓仲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