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汉代设县,三国时,刘表为荆州牧治此城,曹魏至西晋时为军事重镇,曹仁、羊祜、杜预为荆州都督时皆驻此城。襄阳城位于襄阳市区汉水南岸,雄踞汉水中游,与樊城隔江相对,南依岘山屏障,由于它重要的战略位置,三国时,多次成为各路英雄争夺的战场。如孙坚攻刘表,曹操降刘琮,关羽攻襄阳等。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祖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刘表将荆州州治迁到襄阳始,历为州、郡、府、县治。
襄阳城楼
襄阳城初为土筑,至宋代改为砖城。后屡经水患兵灾,历代均有修复,现城为外砌城砖,内用土夯筑。城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00米,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东、西、南、北城墙分别长2200米、1600米、1400米、2400米,城周长约7400米,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共有6座城门,即大北门“拱宸”、小北门“临汉”、东长门“震华”、东门“阳春”、西门“西成”和南门“文昌”。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民间又称为“朝圣门”。
城门由明万历四年(1576),知府万振孙题额。清顺治二年(1645),知县董上治再题额: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各城门上原均有城楼,后仅存一座临汉门楼,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风雨灾害而倾颓。近年来,东、北两边城墙,除临汉门外,按原貌修复城楼拱宸门和震华门。(www.xing528.com)
除六个城门之外,城墙上原还修筑有奎星楼、狮子楼和仲宣楼三座城楼,后三座城楼均遭颓圮,唯于20世纪90年代初重建了仲宣楼。仲宣楼为纪念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而筑。东汉末年刘表割据时期,王粲曾在襄阳居住过15年,许多作品就在这时期完成。
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处有鼓楼(昭明台),于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布局合理,建筑相互呼应,主干街道为“艹”形,纵横直达城门。城外,北面是汉水天然屏障,余三面是阔若湖面的护城河,深2~3米。南门、东门、西门和城东南隅,位于陆地交通要道,故挖得较宽。特别是南门,是由南向北的必经之地,大片的开阔地最易受敌,故挖得最宽。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320米,最窄处也在130米以上,是北京、西安护城河平均宽度的8~10倍,为目前中国最宽人工护城河。护城河深2~3米,西门护城河有一道长约500米,宽约10米的壕沟与护城河相连。
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城墙曾一度受到破坏,现均已修复,护城河也全部贯通,城墙内外修筑有环城道路,是中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2001年,襄阳城墙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襄阳旅游的名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