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三国文化遗产-黄陵庙

湖北三国文化遗产-黄陵庙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入川,路经黄牛峡,专程到黄牛庙拜谒,见庙已破败,遂主持重建,并撰写碑文《黄牛庙记》,现尚存庙中。宋欧阳修任宜昌县令时,改名为黄陵庙。今黄陵庙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重新修建,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上书着“老黄陵庙”四个金色大字,字下横排着八仙雕像。黄陵庙是三峡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峡地区重要的三国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宜昌西陵峡口黄牛岩下九龙山上,庙立于山崖上,背依青山,面临大江,斗拱飞檐,陶瓦兽脊,富丽堂皇,原名黄牛祠、黄牛庙。相传始建于春秋时期,为纪念神牛帮助大禹开辟峡口的功绩而建。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入川,路经黄牛峡,专程到黄牛庙拜谒,见庙已破败,遂主持重建,并撰写碑文《黄牛庙记》,现尚存庙中。宋欧阳修任宜昌县令时,改名为黄陵庙。历代名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曾游览此地,留下传诵千古的诗文。

今黄陵庙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新修建,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上书着“老黄陵庙”四个金色大字,字下横排着八仙雕像。门前是两层台阶,下层18级,上层33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

黄陵庙山门

现存主体建筑禹王殿为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是三峡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修建在比山门地基高19米的台地上,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五开间,面阔18.44米,进深 16.02米,台明高19米,通高 17.74米,由36根楠木立柱支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斗拱飞檐,黄瓦丹墙。前、后檐共8根檐柱。上端均置龙头鱼身五彩木雕,两山面墙为木板,檐下悬匾额两块,殿正面下檐匾额为“玄功万古”四字,褐底金字,丰润遒劲。落款是“崇帧岁次辛巳年季春月敕日立惠王题”,上檐匾额“砥定江澜”四字,褐底绿字,滚转俊秀,落款是“乾隆十四年岁冬己已觉罗齐格题并书”。边框浮雕二龙戏珠,飞金走彩。殿后檐悬木匾“明德远矣”,褐底蓝字,为清代宜昌县人、官居南阳知府的顾嘉衡于光绪甲申年(1884)所书。殿内天花板彩绘井口天花47组,图案为蓝天金龙俯视长江,五彩祥云普照人间。

禹王殿

禹王殿内36根楠木立柱均保存有1870年水平一致的洪水澄江泥痕迹,且高达37米,下檐“玄功万古”匾被淹浸47厘米,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的水位为海拔81.16米,秒流量11万立方米,禹王殿内的楠木立柱成了长江历史上重要的水文文物标志,现在一根柱上的水迹处挂着木牌,上书“老庚午(1870)年洪水至此”。(www.xing528.com)

楠木立柱

大殿中央原来供奉着一尊木质禹王座雕像,约4米高,若有人朝拜时,和尚便暗中扭动“机关”,雕像立即站起来表示回敬,雕像两旁的大柱上,原来还盘着两条栩栩如生的木雕黄龙,现均已无存。

禹王殿右侧为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宜昌总镇都督罗缙绅重建,原本在禹王殿左侧台,后迁建到大殿后东北角,占地160平方米,祠内有表现三国历史故事的塑像和壁画,帷幄中的诸葛亮座像羽扇纶巾,再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内有“云霄一羽”的大匾,字迹刚劲潇洒。祠后庭院中有一株铁树,树皮如赤龙鳞甲,叶似孔雀开屏,形态古朴俊丽,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栽,1983年曾开花,花期延续达2月之久。庙后橘林中有一口石井,六棱井身,深约丈余,名为黄牛泉池,泉水清冽,长年不竭,至今仍供饮用和浇灌橘园,即使大旱之年,泉水也长涌如故,相传也是诸葛亮亲手开凿。黄陵庙是三峡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峡地区重要的三国文化旅游景点。

武侯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