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地处南北之冲,三国时地位尤其重要,自荆州刺史刘表移治襄阳后,曹魏、西晋初年皆以襄阳为荆州治所或都督驻地,三国为襄阳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三国文化的影响及于现在,以至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其命名为三国文化之乡称号。
1.古隆中 在襄阳市城西10余公里处,为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居住地。东汉末年,诸葛亮在此隐居十余年,人称卧龙。今隆中有石井,谓是当年旧物,另有后人修建的石牌坊、武侯祠、三顾堂等纪念性建筑。在襄阳南5公里有卧龙山,西南15公里有伏龙山,皆因诸葛亮而得名。
古隆中三顾遗迹匾
2.檀溪 在襄阳城西南。原是汉江支流,河宽数丈,水流湍急。东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刘表部将蒯越、蔡瑁借宴请为名,诱杀刘备。刘备乘马逃至檀溪,为追兵所逼,只得纵马渡溪,一跃三丈,飞上西岸。今檀溪已经干涸,在溪边真武山北麓青石岩壁上,有一形如马蹄痕的洞窝,相传就是当年刘备马跃檀溪留下的遗迹。现石崖上仍刻有“马跃檀溪遗址”,供后人凭吊。
檀溪石刻
3.呼鹰台 在襄阳城东,三国时荆州牧刘表在襄阳所筑,刘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故又名景升台(刘表字景升)。北宋苏辙游襄阳时,曾作《野鹰来》诗谓:“嵯峨呼鹰台,人去台已圮。”
4.刘琦台 在襄阳城东二里。三国时,荆州牧刘表长子刘琦因受刘表后妻猜忌,渐被刘表疏远。刘琦趁与诸葛亮登此台游览之机,向诸葛亮求计,诸葛亮遂以晋国太子申生为例,劝刘琦外出避祸。
5.濯笔池 在襄阳虎头山上,为一天然小池,相传是刘备写字时的洗笔池,后遂称为“濯笔池”。古时还曾在山上建有濯汉亭。
6.鱼梁洲 位于襄阳与樊城之间的一座沙洲,面积约30平方公里,由汉江与唐白河水相抵淤积而成。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等曾在此隐居。庞德公有知人之明,谓司马徽为“水镜”、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荆州牧刘表多次邀请他入仕,一再拒绝。
7.鹿门山 位于襄阳市东南约15公里东津镇境内。本名苏岭山,相传汉光武帝刘秀与襄阳人侍中习郁巡游苏岭山,同时梦见苏岭山神前来护驾,遂于山立祠祭祀,并凿二石鹿夹道而立,形似鹿门,民间遂称为鹿门山。三国时期,襄阳名士庞德公最后偕妻子托言入鹿门山采药而不返。现鹿门山腰有一岩屋洞穴,相传为庞德公制药处。后人曾在鹿门山修建庞公祠纪念。
8.仲宣楼 在襄阳城东南角,为纪念名士王粲而建。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自幼聪慧,为时所重。东汉末年大乱时,前来投靠同乡荆州牧刘表,流寓襄阳达15年,写作了大量的诗赋,据说著名的《登楼赋》就写于此。后人为纪念王粲重修城楼纪念,屡毁屡修,现楼为1993年所建。
9.关羽水淹七军遗迹 位于襄阳市樊城区罾口川、鏖战岗、团山铺一带,面积约5平方公里。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曹操派将军于禁、庞德支援襄阳守将曹仁,驻在樊城北汉水故河道。时连日大雨,平地水深数丈,关羽在此掘开堰池,曹军营寨皆被淹没。于禁、庞德登高避水。关羽率水军乘大船围攻曹军,于禁投降,庞德战死,于禁所率七军全军覆没。至今留下的遗迹有鏖战岗、关羽擂鼓台、曹仁擂鼓台、关羽磨刀石、关公拴马棚、跑马道、庞德墓及五堰(即黄龙堰、黑龙堰、白龙堰、青龙堰、普陀堰)、二池(金牛池、莲花池)等。罾口川小河上赵家桥西边一块面石上留有一马蹄形穴,相传是关羽骑赤兔马过桥追庞德留下的蹄子印。在这一带古战场上,常常出土古代的箭镞、刀枪、剑等文物。
10.岘首山 位于襄阳城南2.5公里处,为襄阳古名胜之一。三国末年羊祜为荆州都督时,常来此山游玩。羊祜曾很感慨地说:“自有宇宙以来,就有此山,古往今来该有多少人像我们一样来此游玩呀,可是都湮灭无闻,想起来真是伤心!”他的幕僚说:“像您这样道德高尚、名播四海的人,一定会同此山一样,万古流芳!”羊祜死后,襄阳百姓怀念他的功德,在山上立祠刻碑纪念。每当看到山上的石碑,莫不流泪,后人遂将此碑称作“堕泪碑”。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诗中的“羊公碑尚在”,就是指“堕泪碑”,时至今日,岘山上仍有纪念羊祜、杜预的建筑遗址,后人重修的堕泪碑也还竖立在山上。
岘山
11.凤林关 位于襄阳城南3.5公里处,东临汉水,西近岘山,为古代南北通道上重要关隘,也是襄阳城南门户。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孙坚受袁术命征荆州,包围襄阳。刘表大将黄祖在岘山设伏,孙坚途经凤林关时,被黄祖军击毙。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少为县吏,黄巾之乱中起兵,以军功升长沙太守。董卓之乱时,率兵北上,袁术授以领豫州刺史,大破董卓,攻入洛阳。其子孙权后建立吴国,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12.沉碑潭 在襄阳城西北5公里处万山脚下老龙堤头。相传三国末年杜预为荆州都督时,曾制作二碑,记述己功,一沉入岘山下汉水中,一沉入此深潭,谓百年之后,或许深谷为陵,当水干碑出。唐人鲍溶作《襄阳怀古》记此事谓:“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湘江千古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13.三义石 位于襄阳城西万山,山上有巨石似三人猫腰奋力登山,民间相传是刘备、关羽、张飞寻访诸葛亮时形象:刘备登山西眺隆中,关羽、张飞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向山顶移动。
14.刀劈石 位于襄阳城西万山顶。相传关羽以青龙偃月刀将一块巨石劈成两半,故民间称作刀劈石。
15.王粲井 位于襄阳城西万山南北二峰间北部。相传为王粲迁居襄阳时所凿,早毁。宋代曾巩《万山》诗谓:“王粲旧居处,荒草久埋没。”现仅存2米深、4米宽的大石坑。一说为张飞以“丈八蛇矛枪”在万山腰捣了个无底洞,故又称“张飞井”。
16.邓塞 今名团山,在樊城北7.5公里处,原唐白河与清河在团山脚下相汇。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孙坚曾在此与荆州刺史刘表将黄祖激战,黄祖兵败,孙坚遂包围襄阳城。曹操取荆州后,以此地为造船基地,“装治舟舰以伐吴”。陆机《辩亡论》中“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众,浮邓塞之舟”之“邓塞”即指此地。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唐白河于龙坑改道直接入汉水,清河也东移,邓塞失去作为水道枢纽的地位。至今团山脚下老河床遗址还清晰可见,当地称为“老河沟”。
17.荆州古治 在襄阳城荆州街。三国时荆州刺史刘表治襄阳,明人曾在荆州街拱圈门上书“荆州古治”四字,现荆州街附近北段约200米的古城墙,是三国时期的古城墙遗址。
18.独乐山 一名乐山,在襄阳城西北10公里,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登此山游玩,好为《梁父吟》,故民间称之为乐山。(www.xing528.com)
19.走马岗 在宜城县东南30公里,相传为关羽练兵处。
20.关羽石雕像 位于枣阳杨垱镇官亭街。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高0.95米,宽0.40米,为一正身端坐大理石雕像,面容威严,身穿盔甲。背面阴刻铭文记有雕刻人及时间。
21.张飞城遗址 在谷城县城关镇肖家营村,相传张飞所筑,出土有汉代陶片、豆、罐及筒瓦、板瓦、井圈等。
22.袁曹洲 又名袁曹渡,在谷城县东2.5公里,相传曹操与袁术在此争渡,由此得名。
23.格垒 在谷城县南6公里山岗上,相传刘表部将李氏甚富,有奴婢数百,立垒自保。
24.水镜庄 位于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玉溪山北麓,又名白马洞,相传三国时名士司马徽曾在此隐居。司马徽(?—208),字德操,号水镜先生,河南颍川人,避难来到荆州,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水镜庄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南漳县知县在此立一石碑,上书“汉水镜栖隐处”。此后屡有增修、扩建。
水镜遗址匾
徐庶故里碑
25.徐庶祠 位于南漳县城关镇徐庶庙村,又名“单公祠”、徐庶庙。徐庶(?—232),字元直,河南颍川人。三国时客居荆州,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返回北方,在曹魏仕至御史中丞。祠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同治四年(1865)南漳知县重建此祠,更名为“徐公祠”,相传徐庶客居荆州时曾在此隐居。
26.马良坟 位于保康县马良镇,相传三国时蜀汉名将马良出使蛮夷,积劳成疾,病逝于此地。镇西边原有马良坟,20世纪60年代修公路被毁。
27.关帝庙 位于保康县过渡湾镇清滩村东南约1.3公里处,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坐南朝北,面阔三间,现存残高2米石块垒砌墙体,并有一散置石碑,额题“名传千古”,碑文楷书,记修建关帝庙事。
28.刘表墓 在襄阳城东。1994年在襄阳城东街发掘一座东汉末至三国初期大型砖室墓,考古报告推测为荆州刺史刘表墓。
29.庞靖侯祠 位于襄阳市襄阳城东1.5公里的陶家湾庞统故里。祠内奉祀汉中郎将关内靖侯庞统,故称庞靖侯祠。庞统,字士元,是庞德公从子,汉末时被称之为“凤雏”,与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齐名。年轻时受名士司马徽赏识,赤壁之战后当过耒阳县令,后由诸葛亮、鲁肃等推荐,为刘备军师中郎将,随刘备进取益州,献计夺取涪城(今四川绵阳)。在围攻雒城(今四川广汉)时中箭身亡。死后谥号为靖侯。在其家乡襄阳故宅修建了庞靖侯祠。乾隆《襄阳府志》卷九“坛庙”庞靖侯祠条载:“在城东三里。祀汉军师中郎将关内靖侯庞统。正德中,都御史陈雍即侯故宅之改云封寺者,改建为凤栖书院以祀之,里中侍御曹璘为《记》。《记》有云:修以德操,不忘所自。则祠内兼有司马神位矣。久之仍为寺。雍正四年生员张应时、吴讷等,复建为祠,置田二十四亩,以供祠费。今曹记碑露立祠旁数十步,当移置祠内,以免剥蚀。”同书卷三十三“艺文”节录曹璘的《凤栖书院记》,该《记》在记录了庞统的生平事迹后,对书院的设置做了详细记载:“公故居,相传在城东,今云封寺其遗址也。都御史余姚陈公下车于襄,首以祠公为务,乃理而复之,名曰‘凤栖书院’。因旧为新,堂庑咸饰。左设公位,侑以德操,不忘所自也。门庖垣屏,一时具备。籍其田若干亩,以为祭需。复洒扫者二人,揭虔妥灵,徽音其光,伟哉垂成。”庞靖侯祠毁于1935年特大洪水,村民捐资在旧址重修,祠为4间普通砖木结构建筑,坐北面南,1949年后曾改为小学,20世纪70年代再次被毁,遗址现属庞公祠社区5组。1982年文物部门调查时曾有3块石刻记事碑: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风栖书院”碑刻;清同治年间(1862—1874)的“庞士元故宅”碑,道光三十年(1850)的“庞公祠重修碑记”。现除“庞公祠重修碑记”收藏于米公祠碑廊外,余碑已不知去向。
30.学业堂 三国时期荆州牧刘表在襄阳率先设立州学,聘请了来自全国的大批名士如司马徽、宋忠等当教师,还亲自编撰五经,招收来自全国各地及襄阳本地的青年才俊入学学习,是“效法洛阳太学而设置的乃是全国唯一的官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培育了不少人才。诸葛亮、庞统等都曾在此学习。刘表此举在当时全国前所未有,开一代风气之先,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学业堂的位置,史籍记载的有:如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二“学业堂”条载:“孔明读书之所,谓之学业堂,在江之南。”明万历《襄阳府志》:“学业堂,遗址在城南二里。诸葛亮在此求学。”清鲁之裕修《湖北下荆南道志》卷六《胜迹》谓:“学业堂,城南二里,诸葛武侯读书处。”乾隆《襄阳府志》卷五古迹载:“学业堂,城南二里。传为汉诸葛武侯读书处,今废。”有学者据上述所载,谓在今襄城区南湖宾馆一带。
31.襄阳城 位于今襄阳市。三国时荆州刺史刘表将荆州治所移至此,近20年间使襄阳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现襄阳城就是在三国古城基础上发展而来,仍保留有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
32.樊城 位于汉水北岸,与襄阳城隔江相对。三国时期曹操以将军曹仁镇樊城。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北征,率军包围樊城,并大败曹援军数万人。后因孙权偷袭江陵、公安,曹军援军又至,乃不得不撤围退走。樊城历代皆为重镇,至今仍存定中、屏襄两城门和柜子城处约十米的土城墙。
33.邓城 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团城镇邓城村。原为古邓国都城,三国时为一军事据点。刘表部将黄祖曾与孙坚在此交战,兵败后逃归襄阳。邓城遗址现是一片农田,仍可见护城河和城墙遗迹,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邓国故址保护碑
34.蔡村渡 俗名老营,位于襄阳东南5公里处。为三国时荆州大将蔡瑁故居。蔡瑁,字德珪,襄阳人。东汉末年,襄阳蔡氏为地方大族,家有田园四五十处,婢妾数百人。蔡瑁姑父为太尉张温,大姐夫为襄阳名士黄承彥,小姐夫为荆州牧刘表。刘表为荆州牧时,蔡瑁历为江夏、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刘琮降曹后,又为曹操长水校尉,封汉阳亭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