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是各地英雄豪杰逐鹿征战的历史,是从东汉帝国瓦解到重新统一的历史,群雄角逐的军事斗争是三囯历史的主线。湖北地区正是各地英雄施展身手的舞台。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最终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局面。荆州争夺战,蜀吴疆域终定。晋灭吴之战,天下由分到合。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贯穿三国历史的始终,荆楚大地几乎每一块土地上都留下战争的痕迹。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其背景涉及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由于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激起了黄巾军起义。起义前后延续20余年,在镇压黄巾军起义过程中,各地兴起了一批军阀。当时在北方的军阀是曹操,他通过收编黄巾起义军,扩大了自己的实力,拥有数十万军队,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具有政治远见,在逐鹿中原时,就有吞并南方之意。
当时南方主要有两支割据势力,一是占据荆州的刘表,一是割据江东的孙权。刘表是文人出身,他在北方军阀混战期间,保持中立,坐观成败,使荆州成为相对安定的地区,北方人士也大批流亡荆州。在建安六年(201)官渡之战后,另一军阀刘备也率残部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虽然表面上欢迎刘备的到来,但实际上心怀戒备。刘表认为刘备才能在自己之上,重用则担心难以控制,轻用则刘备不会尽力,于是让他屯兵新野(今属河南),后又移居樊城(今属湖北襄阳),利用他防御曹操的南侵。刘备则乘机招揽人才,积蓄力量。荆州的士大夫看到刘表胸无大志,子弟又不肖,也都纷纷归附刘备。著名的战略家诸葛亮就是这时来到刘备幕府。他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劝他相机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外交上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条件成熟后再北伐中原,光复汉室。[10]这成了刘备建立帝业的战略方针。
孙权继承父兄孙坚、孙策的遗业,占据了扬州的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丹阳(今安徽宣城)、庐江(今安徽庐江以西)、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六郡。在巩固了江东根据地后,孙权向西扩展势力,试图夺取荆州,然后北上与曹操争霸。建安十三年(208)春,他出兵进攻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攻占了夏口(今湖北武汉)。孙权占领夏口后,势必要进一步西进夺取荆州。曹操为了防止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加紧了南进的计划。建安十三年七月,他率领数十万大军南征。当年八月,正在病中的刘表惊惧而死,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逼近襄阳,刘琮惶恐无计,遣使投降。等刘备得到消息时,曹操已兵临城下,只得率领自己的部队向江陵撤退。江陵当时是荆州的后勤基地,刘表在那里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曹操担心为刘备所占据,亲自带领五千轻骑,昼夜兼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一带追上刘备的队伍。刘备只带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人突出重围,与先前率水军沿汉水撤退的关羽会合,退到夏口,又移驻到樊口(在今湖北鄂州)。曹操则俘获了刘备大量的人马和武器装备,并乘势一举占领了江陵。
曹操轻易地夺取了荆州,收编了刘表的降将降兵八万多人,缴获战船千艘和大量的军用物资。他预备利用自身的马步兵和收编的荆州水军,顺流东下,席卷江东,一鼓作气踏平扬州。
面对来自曹操的威胁,孙权需要联合一切力量来抵抗。刘表死后,东吴即派鲁肃以吊丧为名试探结成联盟的可能性。鲁肃正好与向东南撤退的刘备相遇,传达了孙权联合抗曹的意图。这正与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与孙权结盟的战略意图相合,刘备高兴地接受了,并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柴桑(今江西九江)面见孙权,具体商议联合抗曹的计划。
孙权大臣围绕抗曹还是降曹分成了两派,长史张昭主张迎降,他说:“(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张昭是孙权的主要谋臣,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只有鲁肃不同意,当时东吴执掌兵权的将领周瑜正出使在外,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商讨对策。
周瑜赶回后,孙权又召集大臣讨论此事。周瑜是主张抗战的,他说:“(将军)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接着,他指出曹操的四大弱点:一、北方的统治不稳固,关西(今陕西、甘肃一带)的马超、韩遂还威胁着曹操的后方;二、曹军多是北方人,不善于水战;三、现在是寒冬腊月,马无粮草;四、北方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周瑜最后激动地说:“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12]孙权听完周瑜的分析,更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他拔出佩刀,砍在前面的案桌上,厉声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 同!”[13]
是夜,周瑜又进见孙权,具体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兵力。他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14]周瑜的分析,彻底打消了孙权的顾虑,于是他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三万精兵先头出发,孙权亲自统率后方各路军队准备接应。
周瑜沿江西上,在樊口与刘备军队会合。刘备看到周瑜舰队虽然兵员稍少,但军容严整,指挥有序,十分高兴。两军会师后继续西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与曹军相遇。这时曹军士兵水土不服,已在流行疾病,士气不振。两军刚一交战,曹军失利,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乌林矶),与孙刘联军隔江相峙。
北方士兵不习惯船上风浪的颠簸,曹操就命令把船舰进行编组,几艘或十几艘编为一组,用铁链首尾联结起来,这样,船身能够稳定,人可以在上面行走,当时称作“连环战船”。孙吴的前锋丹阳都尉黄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看出连环战船有隙可乘,就向周瑜献计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15]在周瑜同意下,黄盖写了一封密信,派人送到曹营。信中说:“(孙氏)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16]曹操认为吴军已人心瓦解,并未想到其中会有什么欺诈,他特意接见黄盖的密使,许以事成以后将有重赏。
黄盖按计划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装满芦苇和干柴,灌上油脂,外面用布幔围裹上,周围插着旗帜。又在船尾系上小型快船,准备放火后换乘以便及时撤退。十一月的一天,江面上刮起了东南风,黄盖立刻带领船队出发。来到江心,各船都张开风帆,船行如箭。很快来到曹军营寨前。黄盖命士兵一起高喊“投降来啦!”曹军士兵闻声皆来围观,毫无戒备。在离曹军二里许时,各船同时放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直向曹军船舰冲去。曹军连环战船移动不便,动弹不得,一时着起火来,烈火向岸上的营寨蔓延开去,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曹军士兵被烧死的或跳江淹死的不计其数。留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见到北岸火光冲天,立刻乘胜进击,直捣曹营。曹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曹操带领残余人马由陆路经华容小道(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仓皇撤退。沿途又遇风雨,道路泥泞,一路上,人马互相践踏,又死伤不少。等到达江陵,军队已损失大半。曹操元气大伤,心无斗志,只留下征南将军曹仁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自己率领残部返回到北方邺城。次年十二月,曹仁在江陵孤军突出,屡战不利,只得放弃江陵,退守襄阳。孙权占领了江北的南郡、江夏;刘备占领了江南的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长沙(郡治今湖南长沙)、零陵(郡治今湖南零陵)、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县)四郡,并被推为荆州牧,驻守江南的油口,改名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结束了长期寄人篱下的局面,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家瓜分荆州,曹操占据北部的南阳、襄阳二郡,以重兵镇守襄阳、樊城,防止孙权、刘备二人北上,并把发展的重心移向西北和汉中。刘备领荆州牧后,刘表时期的官吏和士人都先后归附刘备,刘备的势力迅速膨胀,军队扩充到数万人。但刘备控制的范围只限于长江以南,无法向北方和西方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处境,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亲自到京口(今江苏镇江)面见孙权,要求将东吴控制的荆州地盘借给他。周瑜立刻表示反对,他认为刘备坐大之后,会成为东吴隐患。周瑜死后,鲁肃继任,他劝孙权将荆州借与刘备,用刘备牵制曹操,可以减轻东吴的压力。当时曹操仍是东吴的主要威胁,孙权于是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在陆口(今湖北嘉鱼县陆溪镇)新设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将南郡借与刘备。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势力的南下,刘备得以在荆州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盟建立不久,就遇到了挑战。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进攻汉中张鲁,益州刺史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支援。刘备乘机在建安十九年(214)兼并了益州,势力横跨荆、益二州。东吴的立国根基在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刘备势力在长江中上游的扩张引起了孙权的不安,他派诸葛瑾前往益州讨还荆州,刘备以夺取凉州后再归还为托词,拖延不还。孙权恼羞成怒,直接派官吏去接管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也派关羽争夺三郡。双方都在调兵遣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恰好这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担心丢失益州,只好主动求和。双方达成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的协议。和议达成后,驻守两国边境的东吴将领鲁肃一贯主张联刘抗曹,在他任职期间,孙刘联盟又维持了两年。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卒,吕蒙接任。
吕蒙是孙权的一员骁将,自接任之始,即有夺取荆州之心。他向孙权密奏,认为刘备、关羽并不可靠,没有他们的支援也能对抗曹魏,不如乘开国老将在世时,尽早夺取荆州。孙权虽觉得吕蒙的意见很对,但还想表面上维持同盟关系,他派使节去为儿子向关羽求婚,却遭到关羽的拒绝。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了汉中,并派人占领了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关羽乘机自江陵北上进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但仍留重兵驻守江陵。吕蒙知道关羽是在顾忌他,于是向孙权建议以治病为名,将其召回建业。孙权十分赞赏吕蒙的计谋,故意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治病,而调任当时尚默默无名的陆逊接替吕蒙。陆逊上任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特意写了一封信,信中首先赞美关羽的功绩,并贬低自己只是一介书生,不懂军旅之事,以后要多向关将军请教。信中的语气十分谦恭,关羽收到信后,对东吴不再戒备,把留守后方江陵的预备队都调到襄阳前线。
关羽在樊城战役中,俘获了曹军几万人马,粮食不够,擅自动用了东吴在湘水东岸仓库中储存的粮食。孙权以此为借口,建安二十四年(219)闰十月,命吕蒙率军偷袭江陵,自己亲自带部队随后增援。
吕蒙率军来到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时,为了保密,把部队都隐藏在船舱中,舱外摇橹的士兵穿上平民的服装,化装成商人昼夜不停地溯江西上。关羽在沿江设置的瞭望哨所,事先都被吴军破坏。在关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吴军神不知鬼不觉地逼近了荆州腹地公安、江陵。孙权为了防备曹军乘机南下攻吴,又给曹操写信,表示愿意偷袭荆州,为襄阳曹军解围,并请曹操为吴军的行动保密。曹操表面上答应为孙权保密,暗中却命人将孙权的信抄写多份,用箭射到樊城城里,并故意让一封信掉到围困樊城的关羽军营中。樊城中的曹军士兵收到信后信心倍增,关羽得到信后犹豫不决,此时撤兵,就将前功尽弃。他寄希望于江陵、公安能够坚持十天半月,等攻下樊城、襄阳,再回援江陵、公安。(www.xing528.com)
刘备派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二人素与关羽有隙,关羽北伐后,后勤供应又不及时,关羽声称将要以军法论处,二人愈加心怀不安。吕蒙兵临城下,先攻公安,并命谋士虞翻写信用利害得失劝诱。傅士仁得信后立即开门投降。吕蒙又带上傅士仁,一起到江陵。糜芳看到傅士仁已降,也出门投降了。吕蒙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荆州两座重镇,留守在江陵的关羽北征将士家属,都成了吴军俘虏。
吕蒙占领江陵后,立刻下令军队不许干扰居民生活,并派亲信慰问孤寡老人,送药送粮。关羽听说江陵失守,后方辎重都已丧失,仓皇自襄阳前线撤兵。关羽在回江陵的路上,几次派人与吕蒙沟通谈判。吕蒙礼貌地接待来使,并让他们随意地到亲朋家中探访。这些使者回来后,各营士兵私相打听消息,知道家中平安,吕蒙对待他们的家属比关羽还好,都心无斗志,许多人借机脱离部队,逃回江陵。关羽只得带着残部向西撤退,打算逃往益州,途中在当阳麦城被围。关羽带着儿子关平等奋力突围向西北撤退,至临沮(今湖北南漳东南)被吴军俘虏,父子双双被杀。刘备的荆州各郡落入孙权手中,孙吴确立了在长江中游地区的统治。荆州争夺战以孙吴的胜利而结束,孙吴疆域扩展至长江中上游,蜀汉则龟缩在益州一隅,诸葛亮为刘备所设想的立国方略遭到挫折。
孙权夺取荆州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遣使向曹操称臣。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当年十月,曹丕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当起了皇帝。第二年四月,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关羽战死,对刘备是一个沉重打击。刘备即位不到一个月,就与臣下商量出兵攻吴,企图重新夺回荆州。虽然蜀汉大臣中许多人认为时机不成熟,但刘备不听劝告,执意东征。
蜀汉章武元年(221)六月,刘备留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守国,自己亲率大军沿三峡顺流东下,七月,先后夺取了巫县(今重庆巫山县东北)、秭归(今属湖北),控制了三峡通道。孙吴占领荆州后,为防止蜀汉报复,把都城迁到武昌,实际上把国家的军事重心从长江下游移到了中游。任命陆逊为镇西将军,镇守夷陵(今湖北宜昌),负责长江上游的防务。又频频向曹魏示好,将荆州战役中从关羽手中夺取的曹魏俘虏送还到洛阳,以避免两面受敌。蜀军东下后,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抵御蜀军。章武二年正月,蜀国水军占领夷陵,刘备率主力部队进驻秭归。蜀军初战告捷,气势愈盛。吴军为避免两军主力决战,主动撤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区)一线,转入防御。二月,蜀军主力进至猇亭,前锋到达夷道,并将驻守夷道的吴安东将军孙桓包围。
孙桓是孙权侄儿。吴军大多数将领主张出兵增援,陆逊不许。不久,蜀军又派将军吴班率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引诱吴军出战。诸将又向陆逊请战。陆逊劝阻说:“(刘)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17]陆逊的战略意图是扼守重要关隘,避开刘备的锐气,寻找机会决战。蜀军深入吴境五六百里,都是在夷陵以西的沿江峡谷,兵力难以施展,东进之路又被吴军阻挡,只好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间立了几十个营寨,将大本营安在猇亭。两军从正月到六月相持半年之久,刘备想依靠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了。
蜀汉部队长途远征,营地分散,后勤供应困难。到了闰六月时,天气酷热,上晒下蒸,土气越来越低落。刘备只好把水军迁到陆地宿营,让驻扎在山谷里的士兵迁到谷外,依树林溪洞扎营屯兵,稍作休整,等秋后天凉再大举进攻。陆逊见时机成熟,准备反攻。吴军大多数将领都不同意,认为战役开始时不进攻,现刘备已深入到吴国境内五六百里,相持了七八个月,许多战略要地都为蜀军占领,这时进攻,难以取胜。陆逊解释说:“(刘)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18]当时正是盛夏,蜀军营寨都是用木栅做成的,又都分布在峡谷中,与树木杂草相连,正好火攻。陆逊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束茅草,接近敌营后一齐放火。蜀军突遭火攻,一时大乱。陆逊又派一支军队突破蜀军防线,切断蜀军主力部队的退路,并用水军截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其他各路将军配合陆逊自猇亭向蜀军全面反攻。吴军连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军土崩瓦解,或死或降。刘备率领残部退到马鞍山(今宜昌市西北),被吴军四面包围。刘备只带少数人乘夜突围,在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又被吴将孙桓追上,后卫部队焚烧溃兵装备堵塞山道,方狼狈逃脱,退到永安(今重庆奉节东)。镇东将军赵云由江州赶到永安接应,才阻止吴军西进。刘备东征率领的部队约有七八万人,大部分损失,舟船器械等战备物资丧失殆尽,蜀国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战争开始时,蜀国举国而来,兵多势盛,吴国主动实施战略撤退,保存实力,坚守不战,消耗疲惫敌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实施火攻,一举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此后,蜀汉再也无力东下,夷陵之战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司马氏把持曹魏朝政后,为了树立威信,出兵灭掉了蜀汉。咸熙二年(265)司马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三国鼎立变成了晋吴相峙。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不久,就着手灭吴的准备,而派重臣羊祜出镇襄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晋荆州都督驻地襄阳,是与吴国相邻的军事重镇。魏灭蜀后,荆州与益州一起,对吴国从西北构成包围的态势,尤其是荆州,处于与吴国相抗衡的中心位置。因此,晋武帝挑选了积极主张灭吴的重臣羊祜为荆州都督。泰始五年(269),羊祜以卫将军的要职出任荆州都督,原来由江北都督所指挥的汉水以东江夏等地的部队也划归羊祜统领,共八万余人,都督区连绵万里。羊祜到任后积极整治军备,积谷储粮。他出镇时襄阳军粮储备不足百日,而到伐吴战争前夕,已足够十年的供给。同时,羊祜又推荐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并秘密向武帝建议,令王濬在益州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为灭吴做准备。
而吴自孙晧即位后,政治昏庸,人心背离。与晋积极备战,做伐吴准备相反,东吴江防废弛,麻痹无备。晋武帝泰始八年(272),王濬在长江造船,大量碎木片顺着江水流下来,建平(治今重庆巫山县北)太守吾彦知道晋军在加紧战备,也请求加强建平的防务。但孙晧以为仗着长江天险,可高枕无忧。泰始十年(274),吴荆州刺史陆抗病死,他所统辖的军队由五个儿子分领,长江中上游的防务便更加削弱了。
咸宁二年(276)十月,晋国对吴国的战争准备已基本完成,羊祜向晋武帝上书,请求伐吴。他认为吴国虽有江淮之险,但整体实力不如晋朝,应及时利用晋国的军事优势灭掉吴国,长保天下太平。他制订的军事方略是兵分四路,其中三路出荆州(今湖北地区):即梁、益(今四川、陕西一带)地区的军队沿江东下;荆州地区的军队逼近江陵;豫州(今河南西南一带)地区的军队进攻夏口(在今武汉市)。另一路徐扬青兖(今安徽、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军队则攻建业(今江苏南京)。这说明羊祜认为荆州在平吴战役中处于关键地位。
羊祜的平吴计划遭到朝廷权臣的反对。咸宁四年(278)八月,羊祜因病回到京城休养,又当面向武帝陈述伐吴方略,指出孙皓统治下的吴国民怨沸腾,正是伐吴的最好时机,万一吴国更立贤明君主,则即使有百万之兵也未必能越过长江天险,孙吴就成为留给子孙的后患。继承羊祜出镇荆州的杜预是羊祜伐吴政策的积极支持者,他到任之后也向晋武帝上书,请求早日伐吴。认为伐吴是“万安之举”,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无功而返。益州刺史王濬也向武帝上书请求早日开战,说他建造的战船已开始朽坏,自己也年近七十,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报效国家。
在主战派大臣的极力要求下,武帝终于在咸宁五年(279)十一月下达了伐吴的命令。伐吴的军事部署,基本是采用羊祜所拟定的计划,分六路出兵。其中上游四路都是以突破吴国荆州的军事防线为目标: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方向进军;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龙骧将军王濬率领巴蜀之兵顺江东下,至荆州接受杜预的指挥。下游两路则向建业方向集结。六路兵马共约二十余万人,任命贾充为大都督,坐镇襄阳,统一调度各路兵马。当时吴国总兵力亦约二十余万人,二者兵力相当,但吴国战线长,江防数千里,兵力分散。因而晋国的战略意图是以下游两路兵马牵制吴军主力,而以优势兵力在长江中上游武昌以西地区各个击破,夺取重要的战略据点,然后策应王濬的水军顺江东下,与下游的两支部队会合,一举夺取吴国首都建业。
咸宁五年十二月,王濬率七万余人,顺江东下,经瞿塘峡、巫峡至秭归。进入吴国境内即遭到吴建平太守吾彦的抵抗。当年王濬在益州造船,吾彦就在下游加强战备,在江上险滩要害之处,用铁锁横断江面,又铸造铁锥长丈余,置放江中,阻止船只通过。但王濬早有准备,他造了数十个大筏子,令水性好的士兵坐筏先行,筏子遇到铁锥,顺水将铁锥带出,随着筏子一起流走。王濬又令人预先做大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置于船前,遇到铁锁点燃火炬,铁锁不久就被熔化烧断。晋军顺利地沿江而下,吴军闻风丧胆,王濬连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西陵(今湖北宜昌)、荆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夷道(今湖北宜都市)。
咸宁六年正月,杜预的军队包围了江陵,并派将领溯江西上,夺取沿江城戍,接应王濬,联合攻下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杀死吴水军都督陆景。驻守江陵的吴军将领伍延假装投降,想乘机偷袭晋军,被杜预识破,以大军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克江陵,杀死伍延。同时,平南将军胡奋攻破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建威将军王戎也攻占江夏郡江北地区,逼向武昌。晋军所向披靡,吴属各郡县纷纷遣使投降,荆湘以南至交广地区都由杜预派人接收。仅荆州都督杜预一部在平吴战役中打死和俘虏的吴军都督、监军以上职务的就有14人,牙门将、郡守以上职务的有120人。
在荆州战事基本稳定后,晋武帝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命王濬继续顺江东下,与胡奋、王戎一起进攻夏口、武昌,然后直接进攻建业,杜预主要去接受新收复的江南地区。王濬率水军东下,王戎率军配合进攻武昌,吴守军开门投降。王濬率水军浩浩荡荡地泛舟直下,沿途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直逼建业城下,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在晋平吴之战中,发生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建平、西陵、乐乡、江陵、武昌等地的战斗,挫败了吴军的士气,弘扬了晋军的兵威,加速了吴军的瓦解。吴国的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