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学传承中国人文精神

中医学传承中国人文精神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关注人类命运更是其突出特点。中医学历来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中医学珍视生命、关爱健康、强调医德的人文情感,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后世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中医学传承中国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关注人类命运更是其突出特点。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被认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如《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中华民族这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医学历来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为中心,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医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贫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已有之,深心凄怆”,不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贯穿中医学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过程始终。“人命至重”是医学的主导思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生命如此宝贵,如何“宝命全形”就成为医学乃至整个人类研究的重要内容。善待生命,注重养生,以“治未病”作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得以健康长寿;关注人的精神心理,把生命个体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主导思想。正如《灵枢·师传》所提出的:“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医乃仁术,施仁术的医生,理当先为仁者。仁爱融汇于医学,成为医疗道德的主体。将医术与医德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古代医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形成了在中医史上极具特色的“儒医”现象。(www.xing528.com)

中医学珍视生命、关爱健康、强调医德的人文情感,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后世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