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文化的精神与中医学理论思维方式相关

中医药文化的精神与中医学理论思维方式相关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药文化的内在体现在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强调整体是中医学理论思维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整体和谐的系统自然观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象”的把握,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而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文化的精神与中医学理论思维方式相关

中医文化的内在体现在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并将其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整体、尊重生命、关注人情、主张和谐等理念,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价值取向。强调整体是中医学理论思维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整体和谐的系统自然观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强调人体与自然的联系、统一,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是中医学理论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诊治的出发点。

有关中医学理论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张其成主编的《中医哲学基础》将其概括为八种:整体思维、意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顺势思维、功用思维。这八种思维方法也直接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一)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中医思维方法最本质、最基础的内容。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具有直观的、综合的特点,习惯于将天和人视作一个浑然整体,宏观地从总体上把握事物本质,综合地驾驭它们的整体联系和某些共同规律。中国传统哲学,不论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还是其他各家,都强调整体思维。整体是一个近代的名词,在古代称为“一体”或“统体”。中国古代宇宙观认为:“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尸子》),天地(无限的空间)是一个统一体,古今(无限的时间)是一个统一体,宇宙(无限的时空)是一个统一体,人与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体,人本身也是一个统一体。统一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构成一个整体,要想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从整体的视角去把握部分的实质。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既表现在将人体本身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表现为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和相互统一中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的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养生方法。中医学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而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生命体的统一、辨证诊断的整体性、对症治疗的整体观等。

(二)意象思维

中医学的意象思维是医者们在长期从事亲身医疗活动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活动,对人体及外界进行有意识的取“象”达意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之中,也叫象数思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所蕴含的思维模式中,意象思维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医学理论通过对“象”的把握,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而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用意象比类,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功能结构,建立意象学说。通过类推脉象、面相、声音之象、形体之象、华彩色泽之象等得到藏象、证象,来说明人体内在的脏腑气机和病理变化。中医学通过表现于外、能够被人们直观观察到的“物象”,如五脏开窍于五官之象、脉象、舌象、声象、针灸感传之象等,比类概括出有限的几种“意象”,如阴阳之象、五行之象、藏象、证象、六经传变之象、四气五味之象、五运六气之象、九宫八风之象等。中医学通过象数模型取象而得出的概念多为意象性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纯抽象概念相比,既包含某种客观的象征含义即理性归类的成分,又渗透着某种主观的感性成分,具有全息性、功能性、形象性、简明性、灵活性等特性。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象”,建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所谓“藏象”“脉象”“证象”,其本质就是“意象”。以阴阳五行有应合关系的“象”为依据,来理解人体构造和生命机理,把人体看作一个自然之象的流程。藏象经络学说的建立以“意象思维”为关键,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中药理论等均离不开“象”。

(三)变易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阐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生命(天地人)是一个系统联系、协调完整的统一整体,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地无休止的运动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恒动变易的思维于先秦早已确立,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恒动变易”思维应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之中,具体体现在人体气机的运动变化、疾病的传变转化、治疗的应变而动等方面。

中医理论把人体生命历程看成气“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并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状态作为健康和治疗的目标。中医学理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根源于天地之气的升降作用。气具有运动的属性,气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活泼充满生机的。无论是人、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变更乃至消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几乎处处体现了变易思维,认为机体发生病变后,随即处于不停顿的抵御修复变化之中,正邪交争,决定了疾病的转归。如《黄帝内经》从人体各层次机能的紊乱失调以至于衰竭来认识病机变化。

同时,辨证论治也是变易思维的体现。辨证论治强调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要求临床医生要随时掌握患者出现的新征兆、新变化,以判断疾病发展转变的规律,同时及时调整处方用药,以期药证相合,取得疗效。

中医学还认为,已病之后,当谨防疾病的传变、恶化,应及时截断疾病向相关脏腑传变的趋势,扭转疾病蔓延发展的势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无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未病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的医学思想,正是着眼于疾病发展演变规律而提出的治疗原则,是变易思维在中医学领域的又一成功运用。

(四)中和思维(www.xing528.com)

中和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中和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平衡和不平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所谓平衡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不偏邪、不越位、不杂乱、不孤立,无过无不及,处在均势、适度、协调、统一的状态,也就是处于中和的状态;反之就是不平衡,就是背离中和状态。《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天论》),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在中医学理论中,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阴阳失调的发病机制、调和致中的治病原则、调和阴阳的养生学说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和思维,以求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平衡状态。

(五)直觉思维

“医者意也”是古代医家对医疗实践过程中直觉体悟思维的概括。中医学的直觉思维又称为“心悟”“心法”。在直觉思维过程中,人们的思维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发掘,从而具有逻辑思维无法代替的功能。古之医家在观天地而知人的过程中,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达到“俱视独见”的程度,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这便是直觉体悟思维的运用。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尤以诊脉、用药为难,“医者意也”,体现了中医在临证时,运用直觉体悟来解决某些治疗的难题,发挥医生的悟性,突破思维定式,“由意达物”,以打破常规,获得疗效。

(六)虚静思维

中医学虚静思维的目的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使生命达到最佳状态,养生的“恬淡虚无”、情志的“清静安和”、诊脉的“虚静为保”、针刺的“无营众物”,都体现了这一思维特征。实践表明,这一方法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可以使人无欲无求、健康快乐。

(七)顺势思维

顺势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重视顺应自然之趋势以及事物的时序变化因素的思维方法。中医学顺势思维表现在顺应自然之趋势以及事物的时序变化,在治疗疾病和养生防病方面最能得到体现。无论是治则治法,还是养生预防,中医学都强调顺应人体气机之势、顺应正气抗邪之势、顺应苦欲喜恶之势、顺应经气运行之势、顺应脏腑体质情欲之势、顺应天时日月盈昃之势、顺应地理差异之势、顺应体质优劣之势。养生即保养生命,维护健康,增强体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顺应自然、养性全神、固护肾精、慎事摄身、饮食调养、动静结合等养生原则及方法。

中医认为生命的演进具有时间性和方向性,所谓“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成了重视时间、以时间统摄空间的思维偏向。《素问·天元纪大论》说:“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表明规律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来。由此可见,规律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序又蕴含着人们必须循蹈的法则,因而遵循时间规律在中医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思维方法既考虑到了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各种反应性,又考虑到了各种内外因素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

(八)功用思维

中医功用思维注重从事物的功能、属性、效用出发考虑问题,从功用上把握人体藏象、认知病因病机、调节气血偏颇。这种从整体功能层面探讨生命现象、探讨疾病规律的思维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上述八种思维方法并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意象思维、功用思维等又具有整体思维的特征;意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虚静思维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等思维方法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征。可见,以上思维方法的区分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做的分类,虽各有侧重,但彼此渗透融合,共同体现于中医学理论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